隱性風險與房地產業的良性發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0日 07:02 第一財經日報 | |||||||||
當數以億計的國人仍在為“居者有其屋”而奮斗,國土資源部網站2月17日公布的有關報告則顯示,早在去年年底,有關部門就將房地產列入了產能過剩行業名單。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的研究報告也證實,當前房屋有潛在過剩危機,商品房空置面積達1.14億平方米,去年全國未完成開發的購置土地近1.7億平方米,至少還能滿足一年多的開發需要。 這些權威數據當然很有說服力,表明對中國整體經濟貢獻巨大的房地產業,存在一
不過仔細想想,所謂商品房,當然是指面對消費者而開發的房地產商品。而這里所說的消費者,顯然并不僅僅是社會的最富裕階層。那么,只要市場上仍然大量存在有購買力的缺少房屋者,無論是商品房空置,還是已購土地未完全開發,都只能說明,商品房開發存在嚴重不適銷、不對路的情況,而整個房地產市場其實遠未飽和,消費者更不是無購房需求了。 從房屋作為商品進入市場那天起,各方面就展開了激烈的觀點爭論和利益博弈。一段時間以來,不少地方政府出于刺激本地經濟發展需要,在短時間里大量供應土地,以種種行政性手段鼓勵房地產業加快發展;房地產業也充分利用政策東風,不斷刺激需求,推高房價,并集中推出價格較高的商品房,以謀取更多超額利潤;與此同時,廣大普通民眾對低價商品房的熱切渴望,卻難以得到充分滿足,由此形成高價商品房與大量公眾需求同時過剩的尷尬。 這充分表明,真正有問題的并不是整個房地產業的前景,而是多年來不健全開發與管理體制所形成的結構性失衡。比如商品房大量過剩,反映的深層問題不外乎是:相關土地供應較多,而土地開發使用趨同等等。權威經濟學家們早就論證過,不是地價拉動房價,而通常是房價拉動地價。因為房價越來越高,開發商從政府手里拿到土地的成本也就越高,于是更會傾向于開發高價商品房,如此形成惡性循環,直至有一天房價回落,引發連鎖反應。 也正是從這個角度上說,所謂房地產業的“地荒論”的確有些站不住腳。從總量上看,自2003年開始的新一輪宏觀調控中,全國住房用地的供應雖有所減少,但從中央到地方,更著力推進的還是土地用途的結構性調整。因為經濟發展水平和公眾需求不同,全國各地房地產業的情況不盡一致,因此宏觀調控不能搞一刀切。而要準確把握本地房地產業的真實狀況和主要問題,則需要有關部門進一步調查和分析行業性土地利用形勢,以便及時把握土地市場行情、土地利用狀況和結構,通過調控土地供應量和種類,適當穩定地價,從而引導更多房地產開發商走向多元化,使商品房供應品種更加豐富。 更現實地看,中國從今年開始進入關鍵的“十一五”時期,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必須確保盡可能多的公眾能有“宜居之房”。除非地方政府能加大低價位住宅用地的供應,或通過政策性扶持鼓勵開發商正視更多公眾對商品房的需求,否則商品房空置量仍將繼續上升。因此各地政府有必要進一步明確調控目標,在不斷嚴格規范土地供應機制的同時,恐怕應當更多地考慮絕大多數公眾、特別是數以千萬計的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 我們認為,迄今在許多城市實行的經濟適用房項目,需要進行諸多改進與完善,以確保這些享受政策優惠的低價商品房,能真正被中低收入者購買、居住。同時,參照國際上成熟經驗,并不是所有人都必須購買商品房。像在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地實行多年的“廉租房”方式,顯然也可以在有關地方政府的精心組織和規范監控下,妥善移植到中國內地更多城市,或由政府直接興建,或由享受政策性優惠的開發商出面建房,再按有關規定廉價租給中低收入者,總之要讓這些商品房的困難購買群體,也能以更現實的方式改善一下居住條件。 說到底,房地產業與公眾關系如此緊密,在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情況下,面對13億的龐大消費人群,房地產業想不繼續成為中國的支柱產業也難。由此觀之,我們不必擔心房地產業的發展前景,而只需要著力解決其隱性風險,不斷推動房地產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