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觀察 > 行業專題--紡織業 > 正文
 

貿易壁壘成就四面楚歌 紡織業產業升級不可緩行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5日 21:24 中國產經新聞

  CIEN記者楊未宏 北京報道

  2005年,遭遇空前貿易寒流的我國紡織服裝業,紡織品的出口仍繼續保持高增長率,但是隨著原材料、勞動力、能源等生產成本的增加,許多紡織企業出現難以為繼的局面。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2006年將是紡織行業的洗牌年,預計有相當數量的中小企業將被淘汰出局。盡管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都在大力倡導紡織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但是走“
曲線救國”的“出口”途徑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在“不走出去是等死,走出去是找死”的大量傳聞下,2006年紡織企業將何去何從?

  走出去:勢在必行

  “以后的貿易環境還得回到‘數量限制’,我們的企業要利用原產地規則,積極‘走出去’,以化解矛盾,規避風險。”

商務部部長薄熙來針對紡織企業現狀提出警醒。不言而喻,實現原產地多元化,規避貿易風險,紡織企業已經到非“走出去”不可的關口。

  近年來,我國紡織服裝業規模不斷擴大,在出口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產業結構的矛盾日趨顯現,盲目擴張、產能嚴重過剩現象大量存在;有數量、缺效益,有規模、缺品牌,有技術、缺創新,有一定的市場多元化、缺產地多元化等等。紡織服裝出口以量取勝、以低價取勝成為引發貿易沖突的重要原因。

  受人民幣升值、電力短缺、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等的影響,有專家認為,市場將出現新一輪企業重組浪潮。CIEN記者從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獲悉,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規范治理貿易秩序將是擺在眾多紡織企業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2006年乃至整個“十一五”期間,中國紡織服裝業將進入調整時期。

  企業為何“走不出去”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高勇指出,我國紡織業無論是設備還是技術,都具有很高的比較優勢,非常適合“走出去”。但現實情況卻并不樂觀:到目前為止,真正“走出去”的紡織企業并不多,即使“走出去”的企業,其區域市場仍有相當的局限,大多仍屬“小打小鬧”。

  企業為何“走不出去”?從2005年的情況來看,盡管有更多的企業認識到走出去的重要性,特別是浙江、江蘇、廣東、福建、山東等紡織發達省份企業加大了走出去的力度,尤其是民營企業開始成為“走出去”的主力軍,但數量有限,水平不高,大多停留在境外加工的層次。

  “走出去”仍處在初始階段。“總體金額不多、單體項目不大、目的不明確、效益不很好”,對此,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曹新宇給全國紡織企業“走出去”作出總體評價。同時認為,對于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來說,“走出去”最大的障礙是動力不足,只要有了認識,其他諸如人才、對國外環境的了解等技術困難都不難解決。再有,現在企業“走出去”還只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單打獨斗,想取得成功仍十分困難。

  樂土還是泥潭

  就“走出去”是否能從根本上解決貿易爭端這一問題,CIEN記者采訪多位紡織業內專家,“憂心忡忡”成為他們普遍的態度:我國紡織品出口仍可能長期“四面受敵”,有些看似充滿商機的“樂土”可能是布滿危機的“泥潭”。

  事實上,歐、美設置貿易壁壘的對象并非僅限于我國,東盟國家同樣也可能遭遇來自發達國家的“阻擊”。如今頻遭發達國家貿易壁壘的中國,或許可能成為外貿快速增長的東盟國家未來的樣本。我國紡織企業在海外尋求的“避風港”,其投資所在國必然將遭到歐、美等國反傾銷等手段的指控。鞋類就是最好的例證,去年接受我國鞋業產業轉移最多的越南也曾被歐盟委員會列為反傾銷調查的對象。

  與配額時代不同,我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由過去的共同利益方變為利益沖突方,今后,發展中國家將越來越頻繁地與我國發生貿易摩擦。廣大中小發展中國家無法抵御我國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一旦我國紡織企業搶奪了東道國的出口市場或者擠垮了本土企業,其必然會采取實質行動制約我國紡織品的對外出口,以便于維護自身經濟利益。

  此外,由于東盟國家投資環境差異性大,東盟各國的投資體制、產業基礎、配套條件和勞動力素質等各不相同,急于尋找出口新渠道的我國紡織企業很容易陷入“走出去易、站得穩難”的尷尬境地。

  此間觀察家認為,如果我國紡織企業不在產業升級和實施品牌戰略上下工夫,而把精力放在“東躲西移”尋找生存空間,最后很可能是在不同的地點遭到同樣的封殺。從長遠看,中國紡織業的出路仍在于加快實現出口“規模導向型”向“效益導向型”的轉變,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和國際

競爭力提升的轉變,走高附加值和
自主品牌
之路。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08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