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二度緊張:沿江化工熱情與理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4日 15:52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周揚 上海報道 2005年1月17日,國家環保總局叫停了30個違法項目,江蘇占了7席;2006年2月6日,國家環保總局公布了127個環境風險排查項目,江蘇有10個上榜。
時隔一年,環保風暴再起,江蘇省二度陷入緊張。10個上榜的江蘇項目幾乎都屬于化工、石化行業,且大多分布于長江沿岸。 江蘇省一以貫之的沿江開發戰略因為產業結構與產業布局的問題,曾引來多方爭議。然而江蘇即使在鐵本事件和宏觀調控之后,其沿江開發的策略從未動搖過。而化工產業作為四大重點之一,從新一輪沿江開發伊始,便保持了高度的熱情。 國家對于化工業的結構調整山雨欲來,江蘇的化工熱情還能保持多久? 沿江開發與化工分布 從“十五”到“十一五”,沿江開發四個字是蘇中、蘇南各級政府規劃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擁有天然岸線優勢的江蘇,其產業傍水而布的思路正如省委書記李源潮所言:“古人云,‘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迎,反受其殃。’加快沿江開發是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的重要引擎。” 江蘇新一輪沿江開發在2002年提出,2003年全面啟動,涉及沿江15個縣市。其最初的開發思路即:抓住國際產業資本加速向長三角轉移和我國產業結構向重化工業升級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沿江地區岸線資源豐富的區位優勢,加快發展裝備制造、化工、冶金、物流四大產業集群。 江蘇省原本就是化工大省,從南京到南通各地不約而同地選擇重化工作為沿江大開發的主打產業,沿江開發在很多地方又被狹義地理解為緊貼著江開發,因此大小化工企業緊靠長江一字排開。 從南京順長江而下,沿岸有國家級化學產業園4家,省級化學工業園6家,另有市級化學工業園近30家。 按照江蘇省的規劃,沿江化工產業集群將以石油化工為重點,形成基礎石化原料——化學中間體——精細化工的化工產業鏈。 此次環保風暴中榜上有名的南京化學工業園區東接儀征化纖,西鄰揚子石化。南京十五期間便定下“使南京地區的化工產業實現由重化工業占主導,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化工產業轉變”的路線。 江蘇省政府智囊、東南大學徐康寧教授說,發展重化工業是工業化進程中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實現技術和資本密集相結合,這是江蘇沿江開發的現實途徑。 在江蘇省政府產業結構調整和推進重化工業的號召下,各地政府的開發熱情高漲。“這正是幾年來江蘇化工項目遍地開花的主要原因。”南京發改委一位官員分析說。 “化工園區的建設就如一把雙刃劍,在顯示它優勢的同時也暴露出了問題。”這位官員認為,一般情況下,化工園區建設到一定規模需要10年到2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在建或擬建的化工園區要做到從一開始就必須有明確定位,要減少盲目性,認真分析周邊環境和自身條件,建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產業鏈。 而進入園區的項目,必須是技術含量高,生態環境相容性好的產品,盡可能把“三廢”消滅在生產過程中;對企業處理過的“三廢”再集中進行處理,使污染物排放量減少到最低限度。 上述官員認為:“蜂擁而上的后果必然是污染控制不嚴,這兩年環保總局盯緊江蘇也就不足為奇了。” 理智之思 沿江開發中的化工產業集群是“以裝備制造業為主的現代重化工業,當然還包括一些高新技術產業的部分生產環節”。這樣的產業,又可以用“三大”形容,即大用水量、大吞吐量、大運輸量的產業。江蘇省委秘書長李云峰認為,之所以定位于這樣的產業,就是想充分利用長江的優勢,尤其是江海聯運的優勢,降低運輸成本。 “重化工業就一定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嗎?”他強調重化工業前的“現代”二字:“現代意義上的重化工業,已經不僅僅是傳統的冶金、化工等產業,因此,也就不會必然地帶來污染。” 他解釋說,目前,這些產業的治污技術和設備手段已經大大提高。而且外資進來,相應的環保投入比重也較大。在他看來,德國萊茵河邊也集中了大量的石化、鋼鐵企業,一度污染也很嚴重。但現在,這條河水質已達到飲用水標準。 李認為,只要環保措施跟上,或者一開始先設置好環保門檻,有關污染問題,就不用太擔心。 江蘇省社科院副院長張顥瀚從另一個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說,在沿江開發戰略實施前,沿江兩岸本身就聚集了大量的重化工業企業。由于單個企業的治污成本較高,往往使某些企業或“低成本投入”,或“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恰恰是通過沿江開發,在產業更加集約的同時,使污染治理更加集中,在提高治污水平的同時,反而降低了治污成本。 在張看來,原來沿江地區的企業是“散養”的,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現在把這些企業集中起來進行“家養”,這樣治理污染成本降低,環境保護更有保障。他介紹,曾經有個統計:江蘇省內有6700多家化工企業,其中1/4在常州。即使不提“沿江開發”,他們也都在生產。 沿江開發三年來,江蘇經濟總量每年都以16%-18%的速度增長,長江水質仍然保持在Ⅱ類水平,空氣質量良好天數也在繼續增加。“這些數據很能說明問題。”江蘇沿江開發辦副主任陳愛平說。 陳愛平告訴記者:“在沿江開發戰略實施的同時,江蘇并沒有放松對生態的保護。”2005年,江蘇排江污水合格率比前一年上升了6.7%。“我們不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致力于環境保護,還在還歷史的舊賬,力爭降低空氣、水質和固體廢料污染。” 對于環保總局此次的清查,江蘇省發改委一位官員認為不能“因噎廢食”,只是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化工行業布局與調控要理智對待。 在李云峰看來,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道永恒課題,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一個平衡點。衡量沿江開發戰略成功與否的一個最重要的指標就是污染的程度,當然也包括長江的岸線資源、生態資源是否得到了合理利用和切實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