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田予冬
沈陽、大連報道
大連郊外,一個叫西湖嘴村的海灣,一片廢棄的鹽田、零落的漁村寧靜如初。
然而用不了多久,這個荒涼海灘或許將一變而成由無數管道組成的鋼鐵叢林,嘈雜和喧鬧將代替千古不變的寧靜。
事實上,不僅渤海灣沿岸,就在整個工業重鎮遼寧莫不如此。遼寧省政協主席,同時也是該省石化行業發展推進小組組長郭廷標曾放言,遼寧要以項目為支撐,大力發展石化產業。
“到2010年,我們的目標是全省原油加工能力達到9000萬噸左右,石化工業增加值達到1200億。”遼寧省發改委工業處的一位官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說。2005年,該省石化工業增加值的數字是759億元。也就是說,五年下來要翻一番。
但這一宏大抱負卻有可能因為2月7日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的一番講話而改變——對遼寧而言,環保總局核查令刮起的環保風暴是否預示著一場更為猛烈的產業風暴?
大連樣本
沿著一條雙車道的村級柏油路走到盡頭,再爬上一個碎石遍地的小山包,大連“雙島灣石化項目”所在盡收眼底。
布滿碎石的海灘上只有幾個不怕冷的孩子嬉鬧,如果不了解情況,怎么也不會想到,這片平靜海灣將會變成一個總投資400多億元人民幣,年煉油規模1000萬噸,乙烯產量100萬噸的石化城。
據介紹,雙島灣石化項目主要包括1000萬噸的原油煉造裝置、100萬噸乙烯裝置和30萬噸石油專用碼頭。拆遷范圍為雙島灣鎮的西湖嘴和大甸子兩村。
“‘雙島灣石化項目’現在大連市和遼寧省都通過了,都支持,2003年就在國家發改委立了項,現在只等著最后批復同意了。”遼寧省發改委工業處杜維軍告訴記者。
大連理工學院的一位專家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大連除了煉油之外,化工、輕工、化纖的產業鏈基本上處于空白,石化工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他說,僅大連實德公司的塑鋼型材,每年就要從國外進口近100萬噸的乙烯原材料,所以“大連完全具備年生產100萬噸乙烯的潛力、能力和優勢”。
早在2004年,大連就非常明確地提出了發展目標:“做大兩個石化產業,堅定不移地引進大乙烯項目,推進石化向下游產品延伸,打造石化產業‘航母’,力爭建成我國最大的煉油基地和石化產業深加工基地。”
一位大連市政府的官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則指出,在沿海、沿江布局建設重化工基地,是工業化國家的通行做法。像韓國的蔚山煉油、法國的道達爾煉油公司以及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一些大的重化工項目,都布局在港口城市,可以充分享受港口帶來的交通優勢以及聚集起來的物流、資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等。
上述官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還表示,目前大連市有兩個大乙烯項目:一個是“雙島灣石化項目”;另一個是中石油的100萬噸乙烯項目,“不管如何,大連市肯定至少有一個百萬噸級的乙烯項目。”他說。
此外,大連已獲批在建和準備投產的大項目還有總投資近500億元的石化工業園、精細化工園和海洋化工園等項目。
但是不管是遼寧省發改委的官員還是大連市政府的官員,都對環保因素可能對正在進行的化工石化項目產生的影響不置可否。
遼寧謀劃
“遼寧省分布著原石油部的7個煉油廠,并且在這個基礎上發展成中國原油加工能力最大的省份(2005年遼寧省加工原油達5234萬噸左右),但由于種種原因,附加值更高的煉油下游產業鏈不發達,乙烯的生產能力只有40多萬噸,與龐大的煉油能力極不相稱。‘油頭大,化尾小’一直成為遼寧省進行石化行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首要問題。”杜維軍對記者說。
因此,“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石化生產基地”明確寫在遼寧省“十一五規劃”中。
據記者拿到的一份材料,遼寧省這樣規劃:“2005年遼寧省石化行業的工業增加值是759億,到2010年,我們的目標是全省原油加工能力達到9000萬噸左右,石化工業增加值達到1200億,年均增長要達到11.5%。”
杜維軍進一步介紹:到2010年,遼寧將建設7個各具特色的石化生產基地:把大連建成全國重要石化基地,撫順建設成中國北方重要的石化基地、遼陽建設成全國重要的芳烴及化纖原料基地,沈陽建成我國重要的橡膠制品和精細化工生產基地,大力推進盤錦、營口、錦州灣石化基地建設,建成環渤海石化產業聚集區。
“我們十一五規劃了300個工業項目,總共需要投資約5600億,其中有75個是石化項目,大約需要投資2997億。”
龐大的投資數額與呼之欲出的發展藍圖,映射著遼寧對化工石化行業拉動經濟效益的熱望。
終結者
在大連,記者曾特地到中石油一家工廠的排污口現場查看。大連甘井子區的海岸線,大連大化集團和中石油大連石化公司的廠房和碼頭連成一片尉為壯觀,在花了十多分鐘穿過狀如犬牙的巨大防浪樁后,記者來到了中石油大連石化公司的一處排污口,清水嘩嘩地流入大海,撈在手里,沒有異樣,嘗一嘗,有些發苦,如同海水。
一位正在海灘翻找海貨的當地人告訴記者,幾年前工廠曾經在晚上偷偷排放有害的污水,“但現在沒有了,查得緊,一查出來就罰得厲害。”
2月7日,國家環保總局一道核查令讓如火如荼的化工大躍進定格在諸多惡性污染事件的背景中。
針對這次涉及總投資4500億元化工石化類項目的行動,一位石化領域的資深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這可以看作是對‘松花江事件’一個亡羊補牢的措施,但也必將對各地如火如荼展開的‘石化建設熱’產生重大的影響,因為石化企業平時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很小,但一出事故就是了不得的事故。”
引人注目的是,在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127家化工石化類項目中,涉及遼寧省的就有21家。盡管目前遼寧省還未就這一消息發表任何回應,但作為中國原油加工能力最強以及今后發展大石化、大乙烯的省份,無疑面臨著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遼寧省將付出更多的發展成本。
“我們已經制定了詳細的排查計劃和工作分工,下周將布置具體的工作。”遼寧省環保局吳主任2月10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他介紹,根據環保部門的職能和省內石化企業的現狀,“將由剛剛成立的環境監督局牽頭,由污控處、監督處主要配合,對全省石化項目進行一次全面的排查”。
查看遼寧省21家需要排查的化工石化企業名單,可以發現,有遼寧石化龍頭之稱的大連就有8家企業,而打開地圖,大連、營口、盤錦、錦州、葫蘆島這些規劃中的區域全在渤海灣的周圍。“大連、營口、錦州三個港口城市的復興大計,無一例外地,目光都鎖定在石化項目上,把大力發展臨港石化作為振興老工業基地的當家產業之一。”
“這些化工企業全在渤海灣的上方,一旦出現事故,將是滅頂之災。”專家這樣擔憂。
實際上,問題不止于環保,石化行業投資風險早已昭然若揭。以聚氯乙烯為例,據行業統計,2002年,中國聚氯乙烯生產能力為475.9萬噸/年,實際產量338.9萬噸,表觀消費量560.3萬噸,進口達225.14萬噸;而據預計到2007年世界聚氯乙烯生產能力將達到4033萬噸/年,消費量為3439萬噸,供將明顯大于求,其中新增產量主要來自中國。
早在去年12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就下發“關于煉油、乙烯工業有序健康發展的緊急通知”,通知稱:“由于目前我國乙烯及下游主要衍生產品的自給率還較低,近期煉油產能趨緊,全國各地紛紛提出建設以煉油、乙烯為龍頭的石化項目,尤其是沿海地區已開始顯現爭設石化或化工園區,競相建設煉油、乙烯大石化項目的無序苗頭,近期此風有蔓延趨勢。”
行業風暴實際已在環保風暴前悄然刮起,只是沒有引起社會更多的警覺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