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雅華
26%:這個數字可靠嗎?
2005年12月13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最新的統計數據:到2005年10月末,全國商品房空置面積1.12億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空置面積為6204萬平方米,商業地產空置面積上半年
為2878萬平方米。目前全國商品房空置率已達到26%,大大超過國際公認的5%—10%的警戒線。
對于任何一個統計數據,無論是誰統計的,包括國家的權威機構,當我們在最先讀到它時,第一個反應是:這個數字可靠嗎?它與我們掌據的其它可進行核對的統計數據,能否對得上? 能否相互支持和驗證?
對于現時的中國經濟的重要統計數據,一個數據至少要獲得四五個,甚至七八個相關對應的數據的支撐,我們才能相信它是真實可信的。
這就像我們拿到手里的人民幣,得先好好看看,是真幣還是假鈔,還得掌握識別的技巧。至少有三四個防偽標志被識別,我們才能排除它是偽幣的可能,確認它是真鈔。
可以肯定,“全國空置率已達到26%”,這個數字是一個縮了水的數字。道理很簡單,因為它的原始數據來自于各地房地產商的報表。你想,對于“空置率”這樣的性命攸關的“商業機密”,房地產商輕易會說實話嗎?
如果你查閱一下中國歷年所公布的全國商品房空置率,你會覺得這個數字如此眼熟。沒錯,這個數字己在中國歷年所公布的全國商品房空置率中多次出現過,如2002年,國家統計局所公布的全國商品房空置率便為26%。
讓人奇怪的還有,中國的商品房空置總量多年來總在1.25億平方米左右,那么計算商品房空置率的公式便讓人不可理解了。
在這個公式中,分母在急劇增大。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今年上半年,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完成3800多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34%。商品房新開工面積為2.43億平方米,同比增長31%。商品房竣工面積為818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0.4%。”
在這個公式中,分子卻多年不變。始終為1.25億平方米左右,上下波動僅在10%上下。
于是,一個奇怪的計算題出現了:分子不變,分母在急劇增大,而最后得出的空置率數據居然不變。誰能解釋清楚: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過,我們不妨姑且認為目前全國空置率為26%,并以此為據來分析,26%的商品房空置率會給中國經濟、中國房地產業帶來些什么。
中國部分城市的
商品房空置率
實際上,中國大中城市的商品房空置率,遠遠大于全國平均商品房空置率。而我們更關心的,也是中國大中城市的商品房空置率。
我們先來看北京—
2005年8月18日,北京市建委、市統計局、市國土局、市發改委根據北京市房地產市場信息及預警預報系統運行結果,聯合向社會發布北京市2005年1-7月房地產市場運行情況。
1-7月商品房成交數下降8.9% ,空置率增幅為24.2%。
截至7月底,全市空置一年以上的商品房面積為396.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4.2%,增幅比上年同期高31.4個百分點。
在全部空置一年以上的商品房面積中,商品住宅空置面積為281.9萬平方米,占商品房空置面積的71%,漲幅為12.5%;辦公用房空置面積為40.7萬平方米,占商品房空置面積的10.3%,降幅為3.6%;商業營業用房空置面積為40.6萬平方米,占商品房空置面積的10.2%,漲幅為123.2%。
北京市統計局公布的數字顯示,今年9月末,北京商品房空置數大幅上升,其空置面積高達1054萬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長21.1%,其中一年以上的空置房較去年同期增長高達25.3%。
不知你是否在這一組數字中,看到了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商品房空置面積的快速增長,不僅沒有壓抑房價的快速上漲,而是與房價比翼齊飛,越賣不動越漲。你想過嗎,如此矛盾的、不可解釋的經濟現象,究竟說明了什么?
2005年8月9日《華商報》報道說:陜西上半年商品房空置面積比去年同期增長94.8%。
2005年上半年,陜西省住宅、商業營業用房和辦公樓空置面積同比分別增長88.9%、165.1%和50.6%。
在這些空置房中,空置1至3年的商品房面積36.17萬平方米,空置3年及以上的商品房面積比上年同期上升1.5倍,其中住宅上升1.2倍。
西安市商品房空置面積40.23萬平方米,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也很大,約占全省空置商品房總面積的61%。
如果將西安的商品房與北京的商品房相比,西安的商品房比北京的經濟適用房還便宜。就這,西安人也買不起。于是,西安的商品房空置率比北京的商品房空置率還高。
看了西部看東部,再看濟南—
據2005年8月7日《濟南時報》報道:“在開發投資高漲的同時,濟南商品房銷售卻在下降。前6個月,共銷售商品房屋83.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8.2%。其中:銷售住宅79.5萬平方米,下降7.2%。6月底,我市商品房平均價格為3068元,其中商品住宅平均價格2990元/平方米,分別增長6.8%和4.5%;商品房屋空置37.8萬平方米,其中住宅空置35.6萬平方米,分別增長26%和60.2%。”
應當說,均價不過2990元/平方米的濟南商品房,在全國來說,也是相當便宜的,可濟南的商品房空置率也比北京的還高。
你隨便研究一下中國某個地區的房地產業情況,都會發現,迅速增加的空置房未能壓抑房價的上漲,它表現出了與別的商品完全不同的量價關系,而商品價格的下跌是對商品過剩所帶來的風險的釋放。可中國房地產卻沒有此種風險釋放的調節能力。于是,后果可想而知。
26%的商品房空置率
給中國經濟帶來了什么
看上去,中國迅速攀升的房價與迅速增加的空置房,是多么矛盾的一種經濟現象,可你若仔細地分析這一對矛盾,就會明白,其實它們的因果關系清清楚楚。這種惡性循環的因果關系也同樣清清楚楚。
2006年商品房價格的下跌不僅是肯定的,而且誰都無法阻止。決定商品房價格走勢的既不是房地產商,也不是政府或銀行,而是商品房空置率。
從2003年10月開始的中國房地產新政,實際上充滿了政府對中國房地產業的呵護之情。政府是在拚命地阻止中國房地產業的大災大難的發生,哪怕是推晚此種災難發生的時間。
無論是政府或是銀行,在這件事上,與房地產商都像是一根繩子上拴著的倆螞蚱,是一榮共榮、一損共損的利益共同體。
政府或銀行是沒有理由與房地產商作對的,房地產商將商品房價格的下跌歸咎于政府或銀行是大錯特錯。政府或是銀行對房地產商所伸出的,從來都是援救之手。
政府毫不手軟地打壓房價,其目的不在摧毀中國房地產業,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政府,都不會如此愚蠢地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恰恰相反,2005年中國政府打壓房價,正是為了防止中國房地產業乃至中國經濟的大起大落,釋放這些年來過熱的中國房地產業所積累的風險和危機。那是在小心翼翼地,如同母親對嬰兒般地保護、愛護、呵護中國房地產業。
上海:樓市的多米諾骨牌
倒下了第一塊
2005年,中國房地產業創下了許多個世界第一。如中國房地產平均利潤率30%,世界第一。(2005年12月, 中國房地產大佬潘石屹在和網友聊天時供認說,“房地產的極限凈利潤率是26.6%。”)
以上海為例,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的價格,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54倍,而國外一套住房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倍數為:德國11.41,英國10.3,意大利8.61,法國7.68,美國6.43,連在一般人認為人均土地資源極度匱乏的日本,這個比例也不過是11.07。請注意,我們所選的比對對象均為經濟非常發達的國家,可見中國的房價高到了何等程度。
這就難怪國外的經濟學家會如此評價中國房地產業: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表示:“目前2/3國家和地區正面臨房地產泡沫危機,而即將到來的貨幣政策調整,將為全球房地產和世界經濟帶來更巨大的風險。在所有存在房地產泡沫的國家和地區中,中國排在第一。”
正是畸高的房價,造就了中國畸高的商品房空置率。
過高的商品房空置率所帶來的樓市風險,己經像臺風一樣登陸上海,樓市的多米諾骨牌從上海開始倒下了第一塊。
從2005年3月便開始大跌的上海樓市,到同年8月,己進入了第三浪,最險惡的一浪:放量暴跌。現在,誰都無法遏制,作為中國房地產業龍頭的上海樓市的跌勢了。
上海市中心的樓盤己下跌了30%。
2005年11月,發生在上海的“退房風潮”震動了全中國。
高潮事件出現在11月23日。這天,因退房要求未獲開發商回應,大華集團旗下樓盤“水岸藍橋”的51名業主,將聯名信送到開發商、貸款銀行和貸款擔保公司手中,明確表示其退房要求,并說明在獲得大華集團答復前,將于2005年11月起集體停止還貸。
哪怕承擔違約風險,哪怕賠付違約金,購房人都決定退房。否則,損失更大。
2004年12月,以14000元/平方米買入的期房,才剛封頂,還沒有入住,便己跌到了8000元/平方米,而且還沒跌到底。市場分析人士預告說,可能要跌到6000元/平方米。也就是說,300萬元買入的一套房子,尚未過戶,便將損失一百五六十萬元。
這就難怪購房人抱成團、鐵了心地要退房。
像大華業主這樣的行為,上海已發生多起。據上海房地產業協會估計,總數量己多達10-20%期房購房人。這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把這稱為一場“退房風暴”,并不夸張。
幾乎所有的開發商都拒絕退房。
失望甚至憤怒的業主們,開始采取拒收房屋、停止還貸,或集體訴訟的方式,與開發商們走上了“拳擊臺”。
在這場搏擊中,購房人的勝利是可以預見的。開發商們就不怕涉嫌《刑法》第二百二十六條中所規定的“強買強賣罪”? 就不怕違背《民法》四大基本原則“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中的“自愿”原則?而且交易行為尚未完成。
天塌不下來
如果(這是既現實又真實的)2006年中國的房價大幅跌落,比如說,跌幅高達30%,甚至40%,我們不妨把事情想得再嚴重些,如果,房價大雪崩,那么中國房地產業會出現一種什么局面?會經歷一場如同印度洋大海嘯一般的生死大劫難嗎?
如果房價大雪崩,中國房地產業將會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浴火重生般的大洗牌。
這場大洗牌將上演如同中國醫藥業在2002年下半年,“老百姓”、“開心人”這樣一大批平價藥房橫空出世的悲喜劇。一家投資不過1500萬元的藥店,年營業額居然能在幾個月間迅速突破億元,并將其觸腳飛快地伸向全國所有的省會城市,你可以想象,他們登上新霸主的地位會有多快。
說他們一夜暴富,并不夸張。
靠價格殺手而成就春秋霸業,一點都不稀奇。國美電器的黃光裕,不就是靠著“中國價格第一殺手”的絕活兒,而成為中國首富的嗎?
房價的雪崩,對中國房地產業不是噩夢,是美夢。
對于這一點,你只要看看這幾年中國的汽車市場,就會明白我并非局外人說局外話,站著說話不腰疼。
車價越跌,車市越火。
2002年中國的汽車車價下跌的幅度為史無前例,可銷量創記錄地增加了40%,同樣為史無前例。2003年,中國汽車業的平均售價下降了9%,而所有參與了降價戰的生產廠家,沒有一家是虧損的。2003年中國的汽車市場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賣瘋了。
那一年,中國汽車業全行業銷售收入9256.64億元,利潤總額754.56億元。繼續蟬聯中國贏利能力最強的十大行業榜首之列。
從2002年到2005年,中國的汽車業經歷了中國汽車產業史上最殘酷的、赤壁鏖兵式的3年降價大戰。
可正是這3年,中國的汽車業迎來了中國汽車產業史上最輝煌的3年黃金期。中國的汽車業從需要保護的幼稚工業,成為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中國也成為了居全球第四的汽車出口大國。
而2005年,中國房地產業卻成為了中國最脆弱的行業、中國發生大災大難的概率最高的行業。
兩個行業的區別是:車價跌了9%,房價漲了9%。
2004年,中國的汽車產銷量超過了534萬輛。產銷比達到了98%,完美得讓人嫉妒。
可以預見,如果2006房價的下跌幅度史無前例,房地產市場的火爆程度將同樣史無前例。
房價越跌,樓市越火。
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好日子將會隨著房價的雪崩一起到來。這將既是中國老百姓的好日子,也是中國經濟的好日子。
降價狂飚給中國房地產業帶來的未必是世界末日,降價狂飚給中國房地產業帶來的很可能是圣誕節、復活節和狂歡節。
天塌不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