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規律為什么會失效 煤電雙方頂牛精神作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1日 00:00 中華工商時報 | |||||||||||
高初建 自1月1日開始的2006年度煤炭產運需銜接會已經開了10天,但有消息表明,煤電雙方在會議期間所表現出來的“頂牛精神”,使此次會議出現了少見的“冷場”,這是耐人尋味的。
被人們稱為“煤炭訂貨會”的煤炭產運需銜接會每年召開一次。每年的這個會,重要的煤炭生產企業和主要的用戶———發電企業都十分重視。因為,這個會上簽下的訂單將決定雙方一年的供求關系和生產計劃。對于煤炭企業來說,發電用煤占其總產量的50%以上,自然不會等閑視之。對于發電企業來說,煤多煤少,煤價高低,都是至關重要的,當然不能掉以輕心。那么,如此重要的訂貨會,怎么“冷場”了呢? 有消息表明,雙方目前按兵不動的原因之一是在價格問題上談不攏。 據說,國內的幾大煤炭集團都表明了煤炭將要漲價,每噸煤大約漲20元至30元不等。對這樣的漲價幅度,發電企業認為,除非電價也跟著上調,否則難以承受。 我們注意到,今年的煤炭訂貨會與往年最大的不同點是,國家不再對訂貨會進行行政干預,而是宣布價格市場化,由供需雙方在保持煤電價格總體穩定的前提下,合理確定價格目標。 如果真的按“價格市場化”的要求,市場因素將起決定性作用。而據國家發改委的預測,今年的市場情況是,煤炭總需求量為21.7億噸,加上出口需求,約為22.5億噸。與之相應,2005年4月核定的全國煤炭產能為22.6億噸,當年新增產能6000萬噸,即使考慮到關停部分小煤窯,產能仍然大于需求。也就是說,煤炭并沒有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價格應該不調,至少也要保持不變。 然而我們同時注意到,煤炭的運輸問題對供需雙方都是無法忽視的,誰能掌握這一稀缺資源的分配權,誰就能在制定價格方面獲取更大的發言權。而據了解,按有關部門設計的方案,煤炭企業在運輸問題上有更大的主動權。或許,正是這樣一種若隱若現的“干預”,讓煤炭企業在訂貨會上能夠更加強硬地提出自己的漲價主張。 在現行的“煤電聯動”機制下,一旦煤炭漲價,電價上漲是遲早的事。一旦煤炭、電力價格上揚,對下游產業的影響也不問可知。但我們更關注的是,為什么在“價格市場化”之后市場規律并沒有顯示其應有的作用?是我們的企業還沒有學會按市場規律辦事,抑或是我們的“市場化”根本就不完善、不成熟?但愿尚未結束的煤炭訂貨會能給我們一個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