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觀察 > 正文
 

不自主就滅亡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0日 23:13 工人日報企業周刊

  眾多案例的同時存在,反映出中國工業發展中的戰略問題:中國所實行的“以市場換技術”,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路線方針在執行上已經完全違背了初衷。“提高本土工業技術能力”的美好憧憬,最終變成了讓跨國公司圖謀主宰中國市場的墊腳石

  路風 封凱棟 曹崴

  如果不改變多年來實行的“以市場換技術”和通過引進外資來“引進技術”的政策,數十年間積累起來的中國工業基礎就會變成跨國公司占據中國市場的進門磚和鋪路石,而中國經濟發展的脊梁就會坍塌。因為,在技術變化是常態的條件下,自主創新是中國工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發生在內燃機噴油系統(油泵油嘴)工業的事實證明,“自主創新”絕不僅僅是高科技產業領域里的事,而是對中國工業發展和經濟發展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從上個世紀50年代初以后,中國曾經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這個體系中的許多主要組成部分屬于今天被稱之為“傳統產業”的范圍。但如果考慮到技術變化的動態因素,那么傳統技術與高新技術之間的區別實際上是很模糊的。

  就

柴油
發動機
噴射系統這樣一個存在了近百年歷史的工業來說,如果把機械式的歸于“傳統技術”,那么電控式的怎么說都屬于“高新技術”。“高新技術”與“傳統技術”之間的這種模糊性所反映的是一個重要的事實,即任何工業的發展都始終處于技術變化之中,而且越來越甚之。一些人喜歡以中國的勞動力便宜為由,反對中國進行技術研發和自主創新,認為只要依靠“比較優勢”就可以發展。但我們的研究證明,放棄自主創新不但不能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甚至也不能發展“傳統產業”,而且只能使所謂具有“比較優勢”的任何中國工業在技術變化的過程中滅亡,導致經過半個多世紀才建立起來的中國工業體系走向支離破碎。

  “全球化”帶來的開放市場條件是反對自主創新者的又一個理由。他們聲稱,因為全球化,所以可以不必自主創新;因為全球化,所以可以不要自主品牌;因為全球化,所以就用不著再區分中國企業和外國企業,等等。但是,面對中國工業發展中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案例,這些辯解已經成為赤裸裸的謊言。事實正好相反,正是因為全球化,所以本國工業的競爭力以及作為競爭力源泉的技術能力才成為

中國經濟發展所必須關注的問題;正是因為全球化,所以如果繼續依賴“技術引進”,中國工業不僅會被壓在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環節,而且會喪失獨立存在的可能。反過來說,正是因為全球化,所以只有通過自主創新才能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和經濟資源,否則就只能是被別人利用的工具;正是因為全球化,所以中國工業只有通過自主創新才能獲得競爭力,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因此才能夠持續。

  威孚學習外國技術的軌跡是從“引進技術”走向合資,又從合資走向實際上被收購的結局。理解這個軌跡的內在動力,要先從外部條件,即引進技術的機會開始。從威孚的經驗看,在改革開放的初期,中國企業尚可贏得外國企業技術許可的機會。但存在這種機會的原因是因為中國市場尚未完全開放,中國企業的產品也沒有進入國際市場,特別是中國企業在計劃經濟時代通過逆向測繪開發而積累了一定的技術能力。

  但是,為什么在長達20年的時間里,一直在“引進技術”的威孚卻從來沒有能夠擺脫技術依賴的狀態,以至于隨著技術的變化而最終走向喪失組織獨立性的道路?根本的原因在于威孚在引進技術的過程中,沒有對自主開發付出足夠的努力并堅持到底,例如放棄自主開發共軌系統的努力,所以也就沒有鍛造出來能夠跟上技術變化的技術能力。為什么沒有能夠這樣做?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戰略決策者總以為可以依賴“技術引進”來發展。

  隨著市場競爭格局的變化,“引進技術”的形式從購買技術許可證變成了合資,而在缺乏足夠的自主開發努力下,合資形式只能使企業失去技術學習的主導權。沒有在技術學習上的長期努力和積累,只能導致對跨國公司的進一步技術依賴,以至于在面臨重大技術變革時,喪失了自主響應市場需求變化的技術能力,從而在其他因素的影響下,比如地方政府為撈取“政績”而把合資當作招商引資的手段,選擇接受了跨國公司以滅亡中國企業為目標的合資條款。

  威孚的道路僅僅是一個企業的例子,但眾多案例的同時存在卻反映出中國工業發展中的戰略問題:中國所實行的“以市場換技術”,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路線方針在執行上已經完全違背了初衷。這項政策在這個行業中由“提高本土工業技術能力”的美好憧憬最終變成了讓跨國公司圖謀主宰中國市場的墊腳石。

  韓國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有過組裝外國產品和引進全套生產線的情況,而且也出現過以允許外國企業持股來獲取技術的情況。但是,在對待外資的態度上,韓國仍然是采取了嚴厲限制的政策。

  邏輯很清楚:阻止外資就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外國技術。如果一個國家引進技術的目的不是為了依賴,而是為了通過學習而掌握技術,就必須以本土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因為只有本土企業才是本土技術能力和本土創新的主體。阻止外資進入的目的就是防止外資控制還弱小的本土企業,從而避免本國的技術學習過程被外資控制。

  中國需要引進技術,而且是長期需要。但必須強調的是,無論是技術學習還是利用國際市場都是要有行動主體的,而這個主體就是本國的企業。如果以賣掉本國企業甚至是蒸蒸日上的企業來開放、來“引進技術”,那么開放的目的就變質了。

  中國油泵油嘴工業在外國公司盛宴下的岌岌可危,恰好證明了無油所自主開發電控高壓共軌系統的戰略意義:哪怕是發動機噴射系統這樣一項局部技術,哪怕是無油所這樣一個只有200多人的小單位,自主創新也在決定著中國工業的生死存亡。(相關報道,本報將在下周同一時間、同一版面刊登。敬請關注。――編者)

  無油所和無油廠一正一反的兩個例子集中地說明了一個正是因為全球化才產生的簡單道理:不自主,就滅亡!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489,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