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強:服裝業集群化催政策革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9日 13:15 中國產經新聞 | |||||||||
CIEN記者楊未宏 北京報道 在中國紡織服裝產品經歷了2005“后配額元年”的紛爭后,路在何方、路向何方、如何才能改變現狀,這些一直是業界關心的話題;“紡織品的春天”并未如人們預期的在2005年到來,在經歷中美和中歐的紡織品貿易摩擦后,國內服裝紡織業受到極大沖擊,“如何提升我國服裝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怎樣更好地發揮集群效應,2006年服裝業的整體發展趨勢
對此,陳國強指出,浙江省服裝協會近期就同寧波、杭州、溫州、紹興、嘉興等協會達成開展全省服裝產業協同的戰略,欲形成大產業集群。目前,我國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主要形成于改革開放后由于市場經濟環境的初級性,也決定其集群的初級階段性。同時,這些產業集群地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對我國近20多年的紡織服裝發展和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也因此造成我國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存在幾大弊端:空間布局不合理(主要在沿海);集群規模較小(大都以鎮、縣至多以市為區域);集群要素和結構層次較低等問題。 他指出,如果要進一步發揮產業集群的作用,就必須提升產業集群的水平:1.按照科學發展觀,從市場和資源的角度,進行產業空間重構,要結合西部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的戰略;2.打破區域限制,擴大集群規模;3.實施集群結構提升(增加要素、結構轉換),推進產業集群升級。 針對我國目前服裝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他分析:一是產能整體不適應;二是產能要素匹配不合理,要素過剩;三指產能不協同。 長期以來,我國服裝制造和銷售兩個環節存在嚴重的脫節現象,特別是銷售商業領域并沒有為服裝制造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中國的自有品牌服裝難進商場是最好的體現,因此,這一發展“瓶頸”必須破除。陳國強認為,在今后產業的發展道路上,我們不僅要推進制造環節的結構提升,更要推進制造業與銷售、物流、傳播等環節的協調發展。 他同時指出:未來5到10年是我國服裝產業的機遇期和轉型期,最關鍵的是要有產業發展的整體戰略。現在無論是整個服裝產業還是具體的服裝企業,目標口號多,戰略定位少。《中國產經新聞》報曾刊登過一篇文章,指出服裝產業進入“系統競爭”時代,我國政府和行業協會應盡快制定相關服裝產業的發展戰略。經過近5年,尤其是2005年的考驗,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總結了國際經濟交往的教訓、積累了經驗,國家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和企業都在研究發展措施,應該說 2006年出口的量和質都會好于2005年,但國際貿易摩擦將會長期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仍很多,這還包括來自于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競爭。 最后,呼吁他,我國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在推進高新產業發展的同時,應為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制定長遠的戰略,營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環境;紡織服裝產業作為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重要產業力量,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同樣是我們的戰略任務,因此,相關問題不容回避,亟待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