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產業世紀商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30日 11:57 《商界》雜志 | |||||||||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會永遠生活在搖籃里。”——俄羅斯宇航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曾這樣描述人類的未來生存。 那么,當人類走出搖籃,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商業是否也將翱翔太空? □文/本刊記者 彭 靖
“這是神奇的事業,同時又是具有超級新聞價值的娛樂故事。但目前還有很多人并不相信,所以我愿做先驅,把‘故事’實現給你們看。”10月20日,北京,“中國民間太空第一人”蔣方春風滿面。如果一切順利,他將在2007年飛入太空。為他實現太空之夢的,是大名鼎鼎的美國太空探險公司。 當公眾仍沉醉于“神六”載人航天帶來的光榮時,太空產業高達1∶8甚至1∶14的帶動輻射效益卻讓敏銳的商人嗅到未來太空產業的巨大商機。 “太空游”生意 14世紀末,公認的“航天始祖”——我國明朝學者萬戶,手持風箏坐在一把捆綁著47支火箭的椅子上,期望借此升上太空。五百年后,大洋彼岸,30歲的美國太空探險公司總裁艾瑞克·安德森,做著同樣執著的太空之夢——“如果不能以宇航員的身份去太空,我就自己鋪設一條太空之路。” 時值1998年,俄羅斯航天局正為太空探索計劃的巨額開支捉襟見肘。看準時機的安德森開始游說美國富翁們為“太空游”買單。3年后,他終于成功地讓一位客人開出了2千萬美元的支票。2001年4月28日,美國富翁丹尼斯·蒂托在安德森的安排下,搭乘俄羅斯“聯盟”TM32號飛船到國際空間站上旅游觀光8天,成為世界上首位真正的太空游客。 2002年4月25日,南非商人馬克·沙特爾沃思;2005年10月1日,美國物理學家格雷戈里·奧爾森……巨大的商業利益讓美國宇航局一反常態,攜手俄羅斯航天局擬訂專門的觀光準則,一起做起了“太空游”生意。 只要價格合適,“太空游”市場不可限量。2004年10月,微軟前創始人之一保羅·艾倫出資建造了“太空船一號”,不僅挑戰“×大獎”成功,獲得1000萬美元獎金,其低廉至1000美元的預付款更讓世界各地的公眾趨之若鶩,搶著預訂“太空船一號”的座位,掀起一輪大眾“太空游”熱。 安德森的太空探險公司也不甘人后,推出2006年小型火箭飛機太空旅行,定價為每人9﹒8萬美元。據說已有100人預繳了旅費;與此同時,別出心裁的“太空之旅”彩票抽獎活動也將浮出水面,為吸引大眾,安德森更大膽將彩票面值降到了5美元。只要發行成功,每年將有兩名游客有幸遨游太空。 顯然,國外的精明商人已盯上“太空游”。其連鎖反應是:世界首家“太空游”旅行社和“太空游”俱樂部在日本開張;一個叫“太空島”的公司計劃2006年在近地軌道上建太空旅館;俄羅斯航天局打算“租賃國際空間站上廣告空間”、“開發商業宇宙飛船零部件”…… 在中國,江蘇商人蔣方成為“吃螃蟹”的第一人。付費參加“太空游”后,蔣方運作成立了“太空游”代理公司——香港太空旅游公司。100萬元人民幣的飛行費用只是他眼中的前期投資,電視轉播權、為企業拍攝太空DVD的廣告收入、第一個帶入太空的產品的拍賣、太空系列產品的開發等一系列“太空營銷”才是他的真正目標。其中,太空失重狀態廣告報價500萬元、太空演示企業產品性能廣告1200萬元起…… 蔣方的商業野心遠不止此。等到中國“太空游”市場成熟以后,他就能像安德森一樣,僅靠報名費、代理費實現贏利。 制造業“錢景” “神六”發射舉世矚目。中石化長城潤滑油公司提供航天專用潤滑油;科龍家電搭載“神六”升天……相對這些博一時之名的企業,海爾顯得更為聰明。2003年“神五”返航,海爾攜手航天專家,采用源自航天科技的宇航絕熱材料,研發出全球首臺宇航變頻節能冰箱,成為高端冰箱市場的佼佼者。 風物長宜放眼量。數十年來,沒有核心技術、不重視知識產權、缺乏自主品牌……導致中國制造業尷尬地停留在產業鏈的低端。試問,如果沒有“神五”的技術支持,海爾能否率先推出全球首臺宇航變頻冰箱?如果不是“神六”的技術需要,國內哪家企業有魄力有毅力花重金研發太陽光板……中國制造業的集體失語,也許正源于這份眼光和氣度的缺席。 幸好還有“神六”。 作為綜合性尖端技術,“神六”載人航天科技密集,涵蓋電子信息、材料能源、數控、遙測、微電子、推進系統等各個方面。110家企業的直接參與和3000多家企業的間接參與讓其延伸技術隨著產業端口流回,大大提升了行業標準,成為改良生產、發明新工藝的原動力。 以六十年代的美國為例。“阿波羅”登月計劃耗資240億美元之巨,但這個計劃為美國培養了一代高水平科學家。這些科學家的相關科研成果轉化為民用后,市場回報高達1∶9,相當于5000~6000億美元! 錄像機和尿不濕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美國人為了拍攝航天員登月過程專門開發了錄像機,該技術民用后迅速形成一個利潤豐厚的產業,讓美國的娛樂業在全世界開花結果。尿不濕最開始也是為航天員服務。可以說,美國領先世界的一些材料、電子技術都是在“登月”后才“轉銷”地球的。 “神六”返航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提供了一份發人深思的數據:我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制完成;有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中國科學院院士胡文瑞舉例說:“美國以‘沸石’作為催化劑煉油,科學家們以提高煉制效率1%為目標,在空間展開研究,如果成功,按照美國每年煉油花費900億美元來算,一年可節約9億美元;我國科學家也有相應的計劃,我國一年需要約20億噸煤,如果能通過空間試驗把燃煤效率提高0.1%,按每噸煤400元人民幣計算,每年就是8億元的效益……” 如果我們的民營企業家們都能循著高科技流入各產業部門的足跡,尋找商機,發現商機,那么不到10年,自主技術對中國制造業的推動作用就能真正顯現出來。到那時,我們將不再僅僅為歐洲80%的打火機、70%的內褲產自中國而自豪了。 航天產業商業化 3年前,中科院教授將太空種子帶到陜西指導技術人員種植太空蔬菜時,附近的老農還善意地勸說:“這鹽堿地只能長蘆葦,種啥啥不成……”如今,近萬畝白花花的鹽堿地已長出高產優質的茄子、黃瓜。太空育種的初步成效使一些民營企業投入其中。隨“神六”開發的太空食品加熱器、太空大小便收集器(傷殘人士可用)、太空沙漠玫瑰花,還有“太空套餐”、航天書籍、航天模型、航天主題郵票等都成為市場熱炒的題材。 然而一旦拋開太空產業烙印在中國土地上的這些若有似無的腳印,我們發現,中國航天產業自身要想真正走向商業,路漫漫其修遠兮。 縱觀世界航天產業,再參照世界上推行航天商業化最成功的法國,其國家航天研究中心在研制成功后就把有商業前途的火箭和衛星型號分別轉交給一系列航天工業界的公司去經營,而政府只占有這些公司的部分股份。政府一旦放手,制造火箭、衛星所需原材料的供求、產品的價格等,均由市場規律進行調節,極大地提高了其航天產業的競爭力。發達國家將民用航天交由私人企業經營的趨勢逐漸增強。當今美國,2000年航天民用項目的總收入約為650億美元,據測算,2010年,美國航天資產將達到5000億~6000億美元,到2020年,美國航天工業的產值將達到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0%~15%。反觀中國航天:15年前才邁出商業衛星發射的第一步;1996年的兩次發射失利和1999年美國的阻撓又使之徘徊不前…… 目前,世界航天市場總額已高達數千億美元,并且正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穩步增長。要想在這個巨大的市場中分一杯羹,中國航天的市場化迫在眉睫。 不久前,國家頒布的《非公36條》提出,在航天某些元器件的制造和采購上,會考慮非公有經濟的作用。 或許不久的將來,我們的民營企業將不再僅從太空產業大大小小的衍生行業得益,而是真正深入到這個產業的內部,在這片未開墾的處女地上收獲希望。 (編輯 魯渝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