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現代農業建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9日 11:01 光明網-光明日報 | |||||||||
李靜 內容提要:我國人均GDP已超過1000美元,根據國際經驗,這一階段也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階段,F代農業具有比傳統農業更為豐富的內涵,現代農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假日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旅游農業等新型農業形態也
迅速發展;現代農業在突出現代高新技術的先導性、農工科貿的一體性、產業開發的多元性和綜合性的基礎上,還強調資源節約、環境零損害的綠色性;現代農業生產中,農戶廣泛地參與到專業化生產和社會化分工中。為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必須進一步推進農村經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支持和保護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加大政府對農業的資金投入;利用優惠政策引導城市資金投向現代農業。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強調要“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這一戰略的提出,有一個大的背景,即我國的人均GDP已達到和超過了1000美元,中國經濟已進入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階段。值得關注的一組數據是:農業GDP在全部GDP中的比重已從1990年的27.05%下降到2004年的15.2%,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比重從1990年的60%下降到2004年的49%;城市化水平從1990年的26.4%提高到2004年的41.8%;農產品供求關系由長期的短缺變為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農業生產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經從保障供給逐步轉向適應需求,農副產品的商品率近年已達70%以上;農業的功能也從傳統的保障糧食安全進入到提供食品安全的階段。根據國際經驗,這一階段也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階段。 現代農業對傳統農業的豐富和超越 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相比,有以下幾方面的明顯不同: 一是現代農業的內涵更為豐富。何謂現代農業?我國原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發布的中國農業科學技術政策,對現代農業的內涵分為三個領域來表述:產前領域,包括農業機械、化肥、水利、農藥、地膜等領域;產中領域,包括種植業(含種子產業)、林業、畜牧業(含飼料生產)和水產業;產后領域,包括農產品產后加工、儲藏、運輸、營銷及進出口貿易技術等。從上述界定可以看出,現代農業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等農業部門,而是包括了生產資料工業、食品加工業等第二產業和交通運輸、技術和信息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內容,原有的第一產業擴大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現代農業成為一個與發展農業相關、為發展農業服務的產業群體。這個圍繞著農業生產而形成的龐大的產業群,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與農業生產形成穩定的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利益共同體。 二是現代農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傳統農業主要依賴資源的投入,而現代農業則日益依賴不斷發展的新技術投入,新技術是現代農業的先導和發展動力。這包括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耕作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等農業高新技術,這些技術使現代農業成為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這些科學技術的應用,一是可以提高單位農產品產量,二是可以改善農產品品質,三是可以減輕勞動強度,四是可以節約能耗和改善生態環境。新技術的應用,使現代農業的增長方式由單純地依靠資源的外延開發,轉到主要依靠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持續發展能力的方向上來。另外,傳統農業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依賴使其具有典型的弱質產業的特征,現代農業由于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已不再是投資大、回收慢、效益低的產業。相反,由于全球性的資源短缺問題日益突出,作為資源性的農產品將日益顯得格外重要,從而使農業有可能成為效益最好、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 三是現代農業具有多種功能和多樣形式。相對于傳統農業,現代農業正在向觀賞、休閑、美化等方向擴延,假日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旅游農業等新型農業形態也迅速發展成為與產品生產農業并駕齊驅的重要產業。傳統農業的主要功能主要是提供農產品的供給,而現代農業的主要功能除了農產品供給以外,還具有生活休閑、生態保護、旅游度假、文明傳承、教育等功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成為人們的精神家園。生活休閑的功能是指從事農業不再是傳統農民的一種謀生手段,而是一種現代人選擇的生活方式;旅游度假的功能是指出現在都市的郊區,以滿足城市居民節假日在農村進行采摘、餐飲休閑的需要;生態保護的功能是指農業在保護環境、美化環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傳承則是指農業還是我國5000年農耕文明的承載者,在教育孩子、發揚傳統等方面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四是現代農業是以市場為導向。與傳統農業以自給為主的取向和相對封閉的環境相比,現代農業是農民的大部分經濟活動被納入市場交易,農產品的商品率很高,用一些剩余農產品向市場提供商品供應已不再是農戶的基本目的。完全商業化的“利潤”成了評價經營成敗的準則,生產完全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需要。市場取向是現代農民采用新的農業技術、發展農業新的功能的動力源泉。從發達國家的情況看,無論是種植經濟向畜牧經濟轉化,還是分散的農戶經濟向合作化、產業化方向轉化,以及新的農業技術的使用和推廣,都是在市場的拉動或擠壓下自發產生的,政府并無過多干預。 五是現代農業重視生態環保,F代農業在突出現代高新技術的先導性、農工科貿的一體性、產業開發的多元性和綜合性的基礎上,還強調資源節約、環境零損害的綠色性。現代農業因而也是生態農業,是資源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擔負著維護與改善人類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的使命。目前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一種國際性的理念和行為,在土、水、氣、生物多樣性和食物安全等資源和環境方面均有嚴格的環境標準,這些環境標準,既包括產品本身,又包括產品的生產和加工過程;既包括對某地某國的地方環境影響,也包括對相鄰國家和相鄰地區以及全球的區域環境影響和全球環境影響。 六是現代農業的組織形式是產業化組織。傳統農業是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以農戶為基本生產單元的一種小生產。在現代農業中,農戶廣泛地參與到專業化生產和社會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種專業化合作組織中,農業經營活動實行產業化經營。這些合作組織包括專業協會、專業委員會、生產合作社、供銷合作社、公司加農戶等各種形式,它們活動在生產、流通、消費、信貸等各個領域。 建設現代農業要求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建設現代農業從何處著手?《建議》在提出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時,重點強調了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優化農業生產布局,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大力發展畜牧業,保護天然草場,建設飼草基地;積極發展水產業,保護和合理利用漁業資源;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造中低產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快農業標準化,健全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市場、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動植物病蟲害防控體系;積極推行節水灌溉,科學使用肥料、農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顯然,建設現代農業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為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當務之急,是要進一步推進農村經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不是政府強制推動的結果,而是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市場機制是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源動力。我國改革以來國民經濟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無不是市場化改革的結果。建設現代農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進一步推進農村經濟體制的市場改革。 在未來幾年內,在農村市場體制方面,需要完善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生產要素的市場化,尤其是資金和土地要素的市場化。實現資金市場化的目標,是改變目前農村資金外流和農村信用社的壟斷局面,建立多元的競爭性的農村金融市場,從而為建設現代農業提供資金支持。土地要素市場化是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同時在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的同時,促進土地的合理流動和適度的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二是政府的農村管理體制的改革和完善。使政府管理體制由壓力型體制轉變為服務型體制,一方面尊重農民的自主選擇,減少對農村經濟活動的干預,另一方面要擴大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和對農民的服務。 建設現代農業需要相關政策的配套和支持 推進農村經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體制基礎,但僅此顯然是遠遠不夠的。為切實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參考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發展經驗,結合我國各地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我國建設現代農業還應出臺和完善以下幾方面的政策: ——支持和保護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農民依靠各種合作組織參與市場競爭,這是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共同經驗。這些年我國在開發式扶貧、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經營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從各地的實際看,有些地方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反而是農民負了債、政府失了信、金融機構增加了風險。究其原因,是分散經營的小農在市場交易中沒有平等的交易地位,只能被動地承受各種風險。要改變這種狀況,只有使農民組織起來,發展農民在各個經濟領域,如生產、流通、消費、農產品加工、金融等領域的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的交易地位和議價權力,使分散的農民不必直接面對市場,而是以這些合作組織作為中介。 ——加大政府對農業的資金投入,F代農業不僅具有提供農副產品、旅游休閑等經濟功能,還具有保障食物安全、保護生態環境、保存傳統文明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功能,這使現代農業具有了公共物品的性質。這就要求政府擴大對現代農業的資金投入。這些資金投入的方向:一是農村職業教育和義務教育,培養現代農民。建設現代農業也須以人為本,沒有現代高素質的農民,就沒有現代農業。二是建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現代農業是技術密集性農業,沒有技術創新和技術投入,農業就沒有競爭力,也不能成為現代農業。現有的農業技術研發體系和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改革和創新。三是建立動植物防病檢疫體系和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標準體系,提高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安全標準和質量標準。四是農民社會和醫療保障體系,避免使農民陷入絕對貧困的境地。五是農業救災防災體系,降低農業的自然風險。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這方面的建設還需不斷加強。六是農村水、電、路、環境等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 ——利用優惠政策引導城市資金投向現代農業。根據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趨勢和國際經驗,我國在建設現代農業方面需要發展的:一是畜牧業。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的消費比例越來越大,因此,在現代農業中,傳統種植業的比重會越來越低,畜牧業的比重會越來越高。二是特色種植業,如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等,以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對食品的營養、健康、無公害、環保等要求。三是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等第二產業,實現農產品的加工增值。四是發展農產品運輸、農村金融和保險、農業信息和技術服務等第三產業,提高農村經濟的現代化水平。四是有條件的地方逐步發展旅游農業、休閑農業等農業形態,通過這類農業形態實現城鄉互動,尤其是在東部發達地區,休閑農業和觀光農業可以成為城市人休閑度假的樂園,甚至成為城市人的退休社區。城市資金通過投資這些產業,實現城市對農村的反哺。這些產業的發展,一方面可以通過農副產品的轉化、加工和服務增值提高農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這些產業的發展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