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原有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主體、組織形式等都在發生變化,總體投入下滑明顯——
水利部副部長 翟浩輝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當務之急是建立合理的投入機制、創新組織管理形式、建立合理的
水價機制
我國灌區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一直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但當前灌區設施薄弱已成為制約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一大“瓶頸”。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農田水利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應對當前農業和農村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農田水利建設亟待建立新機制。
扭轉農田水利投入下滑的局面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離不開投入。當前由于農業比較效益低,實行農村稅費改革取消統一規定的“兩工”(義務工和勞動積累工),使農田水利投入下滑明顯。據統計,2004—2005年度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民投工,比1998—1999年度下降了近70%,減少700億元的投入。
眼下,舊的機制已被打破,新的機制尚未建立,要扭轉投入下滑的局面,必須盡快建立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首先要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中央和各省都要建立小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基金,切實加大各級政府的投入力度,把農村水利建設納入公共財政支出范圍。另外,要充分調動受益農戶的積極性,引導農民自愿投資投勞。再就是要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和利益驅動機制,通過承包、租賃、拍賣經營管理權等多種形式把已建成工程的經營管理責任落實到人。
組建農民用水戶協會是有效辦法
取消農村“兩工”和實行“一事一議”,對灌區建設的組織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從一些地方的經驗看,組建農民用水戶協會是有效辦法之一。通過農民用水戶協會把受益戶組織起來,用民主管理替代行政命令,將農村用水決策權、農田水利工程使用權賦予農民,自己的工程自己建設、自己管理,逐步建立良性的運行機制。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原有的投入主體、組織形式正在發生改變。政府要從直接用行政手段組織農民搞農田水利的習慣做法中解脫出來,重點抓規劃、水資源管理、資金扶持、技術指導服務等,讓村集體或農民用水合作組織走到“前臺”。適合個人興辦的微型工程,放手讓農民自己建;一家一戶干不了、公益性較強的工程,由村民委員會用“一事一議”的方式辦。
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農業用水水價長期偏低,絕大部分灌區的農業水價遠低于合理的供水成本,造成灌溉工程的老化失修,直接影響農業生產。
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按照補償成本、合理收益、節約用水、公平負擔的原則,既要保證灌區安全運行所需,又要考慮用水農民的承受能力,減少水費收取環節。
加快水價改革,一是要大力推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在定額內實行基本水價,超出部分,分級實行不同水價,超出越多,水價越高;二是推廣基本水價和計量水價相結合的“兩部制”水價,促進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灌區工程的可持續運行;三是因地制宜實行豐枯季節水價或季節浮動水價,促使用水戶調整用水結構和作物種植結構;四是推行“終端水價”制,取消中間環節,灌區直接收費到戶。
《人民日報》 (2005年11月28日 第十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