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品牌模仿到品牌創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2日 02:33 東吳證券 | |||||||||
吳迪 11月14日,《第一財經日報》發表《歐盟海關聯手查貨贗品大半產自中國》一文,文章稱,“歐盟發表25國海關聯合聲明,稱70%假冒商品來自中國,攔截了500噸中國贗品,攔截商品中仿阿迪達斯、耐克等名牌的假冒商品大都來自中國。”讀罷之余,我不禁反思,為何如此高比例假冒的商品,在殘酷的市場競爭法則面前沒有敗下陣來,反而出口連年增長?
也許,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這個比例的數字有多高,而在于我們看待這個數字的態度。我們需要從整個國家的品牌創新之路去思考這個問題。 一些廠家小聰明實在不少,憑著多年加工和仿造,跌跌撞撞中也闖出一片天地。但是小聰明笑得了一時,笑不了永遠。替人加工,只不過是顯赫大品牌的“車間”而已,做最底層的工,賺最低的錢,處于產業鏈的最下層;而仿冒名牌還侵犯人家的知識產權,是底層中的底層。 對于仿冒品,要有正確的態度。這在一定程度上,正體現了我國品牌發展和創新的階段。 仿冒不等于仿制。事實上,仿制是文明進步的重要起點,歐美發達國家莫不如是。被稱為“近代世界第一流瓷都”的德國小城邁森,在其展館序言中就明確寫道,他們的瓷器制作兩百年前來自中國,那個時代中國的瓷器制造已經爐火純青,他們只能依葫蘆畫瓢,學造仿制品。再如,日本在歷史上一直善于模仿最先進國家的技術,可是日本仿制的階段非常短暫,很快就努力發展出自己的技術和品牌。一個歐洲的朋友曾說,20年前,日本要生產豪華轎車賣到德國去根本是不可能的,但如今,日本雷克薩斯的品質已經和寶馬相近了。 短短一則“歐盟攔假”新聞,暴露了“中國制造”的硬傷,即缺乏自己的國際品牌。唯愿涉及“500噸中國贗品”的商家只是處于學習階段的仿制,唯愿“物美價廉”的收益帶給他們的,是更多的自信和創新動力。(作者為本報產經中心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