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時報:并購風乍起 中國海外并購何時才成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6日 22:54 財富時報 | |||||||||
本報記者 淮 君 中石油曾以每股55美元現金要約購買PK公司所有上市股份,報價總價值約為41.8億美元,這是迄今為止中國企業最大的海外收購案。而此間有關專家在官產學高峰會上卻表示,一部分企業在海外并購前“裹足不前”,而另一部分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上顯露出的是“虛熱”。
“中國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但不會馬上成為一個高價天然氣市場;當然,需要海外并購,但更要謹慎而行。”中海油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傅成玉表示,這是在中海油以180億美元競購優尼科(Unocal)敗給了雪佛龍后而發的一番感慨。 海外并購風乍起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跨國并購迅猛發展,整個1990年代跨國并購的平均增長速度達到30.2%,大大超過了全球對外直接投資(FDI)15.1%的平均增長速度;1990年代中后期,跨國并購投資占國際直接投資的70%—90%左右;盡管2l世紀初跨國并購投資有所下降,但仍然占據著國際直接投資的絕大部分份額。 據商務部統計,截至目前,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在海外投資的中國公司已超過7000家,中國境外所有投資項目的資產總和已達1500億美元。一時間,中國企業“走出去”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中石油、中海油、中國五礦、中國化工和中國有色等國字號大型企業,競相走出國門進行海外投資,其中有一半是投在了采礦業上。目前鐵礦石、石油、天然氣、銅、鋁等國內緊缺的戰略資源,已成為中國大型企業海外投資的重點。 2004年,中國已超過韓國成為亞洲第二大并購交易市場。據統計,截至2004年底,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規模比2003年增長了50%,所涉及的并購金額接近70億美元。而2005年,預計這個數字將增加至140億美元。有關專家認為,中國“走出去”并購策略的重要性已是無可置疑。 萬盟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王巍對記者說,因為資源向高效率的企業集中是一個必然趨勢,所以中國企業為了尋求更廣闊的市場、更多的資源、更高的企業運作效率和更優良的戰略資產,跨國并購或許是最為快捷的途徑。據估算,先前海爾如果成功并購美泰克,將會獲得美國家電市場16%的市場份額,這是任何一家新公司在短期之內無法完成的。 “國家對有能力走出去的企業,今后還將給予更大的支持。”中央政策研究室白津夫教授介紹說,我國目前境外開礦的規模太小,在進口礦中所占比例僅為21%左右,今后要加大境外開礦的力度,境外開礦所占比重應該增加到50%左右。 現實已經證明,如果沒有核心技術,即使再過若干年,中國的企業能夠在國內市場做到份額第一,面對全球化的競爭環境,也很難繼續生存下去。在這一嚴酷的形勢下,海外收購被一批中國企業認為是獲取核心技術采取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于是,TCL重拳出擊法國湯姆遜彩電、阿爾卡特手機業務;上海汽車集團收購英國羅孚,以求獲得研發力量與自有品牌;盛大網絡收購韓國Actoz公司,獲得網游版權及研發平臺;聯想集團收購IBMPC業務,獲得IBM在PC及筆記本制造上的領先技術。 海外并購喜憂參半 此前,在中海油的六次海外收購中,只有收購Repsol印尼油氣田取得了控股地位,而這也僅是一次較為成功的儲量收購。有專家稱,這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并購活動,其余權益收購都帶有“市場換資源”的色彩,不能構成持續收購的要件。 萬盟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王巍認為,對企業來說,買現貨就相當于等米下鍋,風險大、價格貴。如果企業參股或控股國外資源企業,就能大大降低成本與風險。今年年初,世界三大鐵礦石生產商聯合起來要求漲價71.5%,國內眾多鋼鐵企業最終只能被迫接受。因此,扭轉被動局面,借鑒“投資建礦”并購經驗,形成穩定的海外資源供應渠道很關鍵。 從中國第一家成功并購的TCL集團近期的財報可以看出,兩年來一直扮演TCL“利潤機器”的手機業務遇挫,也讓TCL整體盈收雪上加霜。李東生承認,兩大并購給上市公司短期業績帶來一定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 11月1日,在以12.5億美元并購IBM全球PC業務的聯想公布05—06財年第二季財報中顯示,新聯想本季營業額達到285億港元,同比上漲404%,但其股價當日依然大跌,因為具體業績沒能滿足部分投資者先前的“樂觀”預計。 中國五礦集團的“走出去”行動在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事件中,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它的失敗、堅持與探索印證了中國企業“走出去”必將經歷的艱辛。記者了解到,截至2004年底,中國五礦集團相繼在15個國家和地區投資成立了44家企業;在無限風光的背后,也遇到了諸多坎坷,比如收購諾蘭達的失敗。 記者獲悉,中國五礦總裁周中樞在陪同國務院副總理吳儀訪問朝鮮期間,簽署了《關于在朝鮮煤炭領域設立合資企業的協議》。朝鮮貿易省貿易相林景萬表示,這次與中國五礦在龍燈煤礦設立合資企業,不僅是朝鮮在特區以外設立的第一個合資企業,更是朝鮮在資源領域的第一次開放。近日,周中樞又透露,中國五礦有意與全球最大的鐵礦石生產商巴西淡水河谷(CVRD)成立合資公司,聯合開發鐵礦石資源。 規避風險“走出去” 據統計顯示,國際上70%的并購案都以失敗告終,而中國企業并購的失敗率還遠高于這個數字。因此,商務部研究境外投資研究部主任金伯生給跨國并購中的中國企業以警示:“實施海外并購對企業的要求很高,應當循序漸進,不能‘一陣風’,不宜過度提倡,僅靠資金和低成本是遠遠不夠的。” 中國企業并購案包括不同類型,如中海油案等是為了取得自然資源,如聯想案等是為了取得品牌與技術。自然資源必須從外面開拓的道理比較清楚,但要取得品牌與管理技術,是依靠國外并購,還是依賴內部成長,則是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因此,銀河證券副總裁湯世生認為,如果企業本身在國內的業務較弱,則應該在中國進行更多的整合,盲目的海外并購將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如果國內市場地位不夠堅實的話,在海外的并購也很難成功。 跨國投資,在走出國界后面對的是另一個政治與法律環境,而且往往是不同的文化。因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的趙晉平給企業支招:首先,選擇什么投資結構安排來確保海外投資安全、規避海外投資風險。第二,如何降低跨國投資的成本,“走出去”本身似乎比“走得合不合算”更重要。 “最近中國有了新一輪的并購浪潮,我們計算了一下,在2004年就有97個交易,而且是保持了29%的年增長率。”萬盟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王巍分析說,與全球每年上萬億美元的跨國并購額相比,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只能算是剛剛起步。據商務部報告,去年對外直接投資中只有10%是私營企業進行的,這種比重太少,也意味著目前的海外投資更多是出于“政績”和其它非經濟因素。如果繼續如此,不僅頭幾批海外投資的收益與成本比不會合算,而且所交的跨國投資“學費”也不一定能達到最好的“吃一塹,長一智”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