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雜志:神舟六號飛船背后的航天經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8日 17:04 《中國市場》 | |||||||||
文/本刊記者:管雅冬 10月17日凌晨4時33分,神舟六號飛船返回艙緩緩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隨著在太空飛行了115個多小時的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離開船艙,我國首次多人多天的空間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隨著神六飛行試驗的成功,"航天經濟"也沖入了人們的神經。從電視中鋪天蓋地的“航天專用品”字樣廣告以及各種形式的商業宣傳。人們在慶祝國家航天事
經濟學家指出,“神六”的成功帶來的不僅是載人航天技術本身,更重要的是對于我國眾多行業乃至整個中國經濟所帶來的深遠影響,但這種影響可能更多地表現為漸進式和滲透式的帶動,在今后的若干年內會逐步顯現。 企業搭乘“神六”商機 “神六飛天”的超強關注度蘊藏著無限商機,國內大企業自然不會放過這個絕好的機會。央視直播節目間,“中國航天專用產品”某某冰箱、某某空調的廣告頻繁出現,而各行各業類似于“中國航天專用慶功酒某某酒”的“航天專用類”廣告也在央視多個頻道投放。 2003年神舟五號升空時合作伙伴僅有蒙牛乳業、農夫山泉、深圳飛亞達、香港查氏紡織、中國人壽保險5家贊助商,今年的神舟六號贊助商翻了一倍多,科龍集團、中石化長城潤滑油、匹克運動鞋、廣東鳳鋁鋁業、廣東大印象集團、北京新時代健康集團、福建雅客、福建晉江福源食品等企業紛紛加入。 與神五相比,神六的市場開發顯得更加成熟。這次中國航天事業冠名商分“合作伙伴”、“贊助商”和“特許企業”三類。其中“合作伙伴”是最高級別的冠名商,中國航天基金會一般在一個行業或領域,只授權一個冠名商。在合作伙伴中,飛亞達和農夫山泉在神五發射時就已出資1000萬元成為贊助商,今年新加入贊助計劃的廠商也支付了幾百萬元左右的贊助費。 與此相關的是,第一批贊助企業的期限普遍較長,如從今年開始計算年限,飛亞達和農夫山泉年限為6年,蒙牛和香港查氏紡織為4年;而新加入贊助計劃的公司中匹克和大印象贊助年限為3年,而科龍、鳳鋁則低至一年,從年限看,其贊助費亦可觀。 除了贊助費,眾企業還在央視砸下了高額的廣告費用。據悉,央視廣告部為此次神六廣告宣傳提供的套播價格,分別是5秒146萬元、15秒266萬元和30秒532萬元。 隨著"神六"成功升空,航天產業民用化的商機也成為業界熱議的話題。專家認為,中國航天商機至少已有每年千億元的規模,但商機的集中釋放可能還需等待體制革新。一般而言,第一層次的商機,規模是可以確切估算的,主要包括廣告、餐飲、旅游及集郵等衍生產品的機會。第二個層次,航天技術的發展將為該領域核心企業提供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第三個層次是航天技術轉為民用所帶來的增長。 1200億的航天產業鏈 企業搶食神六商機只是“航天經濟”很小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一個龐大的航天產業鏈正在發力,對未來中國經濟有著重大意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韓立巖表示:“隨著‘十五’計劃的全面完成,‘神舟六號’飛船選擇這個時機發射,必將對我國下一個五年規劃,乃至整個中國的宏觀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他同時指出,每年航天產業整個的投入有上百億元,而其產值則會翻番,那么粗略地估算,從產值上還可以產生五六倍的輻射效果。也就是說,由我國的航天產業所折射出的產業鏈已經達到1200億元人民幣的規模。 現在單從數據來看,“神舟六號”數以億計的巨額制造、發射等費用,在中國GDP中的比重并不算大。它也不會像當年北京奧運申辦成功后那樣,一下子就能測算出其對今后中國若干年內的GDP的拉動系數。 但韓立巖表示,“神舟六號”及航天產業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應該從兩方面進行分析。一是綜合國力,它將帶動國家經濟的長期增長;另一方面就是對短期經濟的調節,保證經濟在商業周期的波動中能夠平穩的增長。 航天經濟爭奪戰如火如荼 近日,中國航天相關部門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向福建匹克集團等多家企業頒發"中國航天事業合作伙伴"榮譽稱號。至此,眾多企業希望"神六"飛船,在中國最神秘的航天事業中尋找、挖掘商機。 早在"神五"發射時,蒙牛等企業就相繼成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伙伴,他們以不同的方式為"神舟五號"的升空提供支持。業內認為,作為軍工科技前沿的"神舟五號"允許民間企業參與合作,這是破例之舉。此次"神六"升空,匹克等企業又有幸成為新一輪中國航天事業合作伙伴,為中國科技的騰飛加油鼓勁,而其頗具戰略眼光的選擇也為自身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目前各商家正積極爭取將其產品或科技成果等搭載"神舟"六號遨游太空。長城潤滑油、鳳鋁、科龍被授予"中國航天專用產品"稱號;"神六"航天員將佩戴飛亞達航天表飛天;在"神五"升空中嘗到甜頭的蒙牛也忙著籌劃"神舟"六號發射前后的宣傳計劃;農夫山泉、大印象集團生產的乾隆御酒、云南的一家普洱茶生產企業也相繼宣布與航天結緣。 正因為"神舟"在全世界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正因為這種影響力可以轉化為企業的無形資產,有專家預測,國內觀看此次"神六"發射電視直播的人數將超過5億,"眼球經濟"被演繹到了極致。而焦點就意味著無限的商機.所以匹克、蒙牛等眾多企業不惜在此一擲萬金。 "聯姻"中國航天事業是企業頗有遠見的決策。中國航天事業選擇合作伙伴有著嚴格的標準,入選的企業都是質量技術與品牌聲譽俱佳。這些企業通過與有著廣泛影響的航天事件合作,既抒發了愛國情感,也得到了社會的好評,匹克就是成功的一例。某業內人士分析說,"企業是重要的社會成員,支持航天事業,表明了企業積極承擔義務和社會責任,在擴充企業美譽的同時,企業理念的影響必將深入社會,起到引導教育社會的作用。" "中國航天事業合作伙伴"遠遠超越了資金、產品支持的層面,回饋社會的還有社會責任感、民族凝聚力,這些是我們民族崛起的深層動力源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如是告訴記者。 航天技術民用化 有關數據顯示,本世紀的前10年,預期的高額利潤將吸引大批資金注入到全球空間工業,大約為6500億到8000億美元。到2010年,美國在空間的資產將達到5000億到6000億美元;到2020年,美國空間工業的產值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0%到15%。這給我們帶來了一大挑戰。 在“神舟六號”飛船的整個研發過程中,我國是完全依靠自己的技術獨立自主地完成的,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萍疾扛辈块L馬頌德表示,神舟載人發射是大量的科技關鍵技術集成,涉及發射、火箭制造技術和回收、測控以及生命保障系統,可以帶動很多科技產業發展。 同時他還表示,涉及到神舟飛船研制的上下游企業及技術研究機構有上百個,相關的協作單位更多達幾千個,載人航天科技將拉動新材料、生物品種、通訊等產業快速發展。在國際上對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對整個社會產生8元到14元錢的帶動效益。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經濟學者樊綱說,對太空的探索和研究需要眾多技術以及工業、制造業方面的支持,因此它的發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將帶動各行各業的技術進步和生產能力的發展。 然而,隨著中國航天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它對未來中國GDP究竟將發揮多大作用,關鍵在于從長遠來講,怎么使這個領域的技術更加民用化,怎么去帶動各行各業的進步和發展。前景是美好的,路剛剛開始。"神六"一飛天,神州一片歡騰。它不僅對我國科技實力是一次大檢閱,也會對我國經濟科技社會發展形成巨大的推力。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采訪神六的7天時間里,記者恰巧與經濟日報記者相鄰,閑暇之余交流過"神六"帶來的巨大經濟效應。記得在神舟六號升空前,有經濟學家就預測,此次發射成功將會引發新的"神舟經濟"熱。 如今,"神六"安全"回家",神舟經濟這一話題亦凸現出來?梢哉f,經濟學家的預測雖是成功的,卻有著保守成分。從某種程度上講,神舟六號帶來的不僅僅是神舟經濟,而是通過航天事業,推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成為“神舟經濟”。"神六"提供無限商機 模式一:品牌營銷。曾在品牌營銷上連獲成功的國內一家乳制品企業,在神舟五號時償到了甜頭,這次再度聯手神舟六號;某空調企業繼續為神舟提供相關設備。利用航天搞品牌營銷的,還有多家汽車公司,中國航天員中心用車來自企業的捐贈。 某潤滑油公司負責人透露,該公司普通潤滑油年產約百萬噸,航天用油只有幾十公斤,兩者的投入相差不多。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國家有需要,另一方面航天用品的生產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將大大提升企業品牌形象,從而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模式二:直接贊助。從2003年起,浙江一家企業以數千萬元成了中國載人航天飛行的贊助商。據企業透露,在成為航天贊助商的兩年內,他們的礦泉水銷售表現出很好的增長勢頭。"神六"的成功,更是對企業產生巨大的宣傳效益。 競逐"航天品牌"的廣東另一家企業在"神六"飛行前后,在電視上頻頻投放"中國航天專用慶功酒"的廣告。公司負責人說,此酒借助"神六"良機登堂亮相。 模式三:提供配套。為"神六"生產配件浙江長興電子廠也是大長干勁:"我們的電子技術涉及到通訊、計算機、家電、儀表儀器等領域,既然我們有能力為'神六'提供配套產品,就更有能力打開民用市場。" 模式四:曲線搭乘。此外,廣東一些企業也采取曲線方式搭乘"神六"商機。深圳一家電子公司采取另一種方式——與其結成"科技創新共建單位"的形式,向中國航天員中心捐贈了包括高清數字液晶電視、等離子電視等在內的一批最先近的視聽高科技產品。此一策劃活動引起媒體關注,吸引了消費者的注意力。 不用說,在接下來的日子里,這些企業還可借"神六"的話題,展開一系列的拓展活動。 "神六"拉動百姓消費 消費品一:太空食品。"太空辣椒"、"太空西瓜",這些搭載過"神舟"系列航天器的"太空蔬菜"、"太空水果"曾只在大型超市銷售,現在一些農貿市場也能看到它們的身影了。而且這些太空食品售價通常僅比普通同類食品只高出少許。 所謂"太空蔬菜"、"太空水果",即由搭載宇宙飛船遨游過太空的蔬菜種子培育而成的蔬菜。"太空種子"經歷了失重、宇宙射線、高真空與微重力等空間環境。由這些種子培植出的蔬菜品質好、質量高。據悉,上次搭載"神五"上天的蘿卜、蘑菇、水稻、西瓜、茄子,目前有些還正處于選育階段。按照正常的程序,它們需要經過5代選育,基因才能穩定下來,從而進入大規模培育階段。太空蔬菜,3年后有望與消費者見面。 消費品二:互聯網。對于新事物嗅覺敏感的互聯網,自然也不會錯過這場盛宴。"神六"飛行5天里,記者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大廳采訪,一同工作的新華網、人民網記者說,他們網站的訪問量急增。一時間,兩家網站不易連線。 在神舟六號飛船成功發射當天,國內第一大門戶網站新浪的日訪問量再創歷史新高。新浪網宣稱,截至10月12日24時,其當日24小時訪問量突破4.5億頁讀數,刷新了此前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期間創造的流量記錄。在之后神六漫游太空和返回的日子里,新浪對于"神六"的報道也是不遺余力,流量也一直是居高不下。 一般來說,國際上對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對整個社會產生8-14元的帶動效益。目前,我國每年航天產業整體投入有上百億元,而其產值則會翻番,粗略估算,航天產業輻射的產業鏈已至少達到每年1000億元的規模。但是,不能說隨著"神六"的飛行成功,巨大的經濟效益就會立刻到來,很多還只是在的,需要更多的開發。 航天技術商機短期內難以集中爆發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軍轉民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盛智龍表示:"我們最近幾年大約有六七項技術成功轉讓,這個成績不算很好。" 專家認為,由于中國航天技術發展的產業鏈還沒有理順,航天技術本身和二次開發應用目前仍備受限制,大量擁有資金的民營高科技企業被限制在航天技術外。中國航天技術的商機短期內仍難以集中爆發。 "神舟"系列工程和當年中國搞"兩彈一星"一樣,都以重點突破的方式,在非常薄弱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個相對完整的科技體系,使中國科技領域在世界上樹立起遠超自身經濟發展水平的聲望。 現在,應加快"神舟"技術向民用領域的擴張,首要任務就應加快、加深"神舟"項目承擔單位的改革,使之建立適應市場的機制。專家認為,中國在航天技術向民用領域的轉變上可參照美國經驗。航天部門應把工作重點放在技術的研究與發展上,而技術使用則完全可以交給其他機構或部門去探討和擴廣。 航天技術轉民用技術需要二次開發 但是,盛智龍表示,航天技術轉讓目前遇到的最大難題是供需不匹配。具體而言就是,雖然航天企業可以提供很好的技術,但其他企業往往不需要技術而需要現成的產品。"這樣的情況我們遇到好多次。"盛智龍分析說,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民營企業比較弱小,沒有資金實力投入,另外一方面"缺乏這個意識"。 分析人士認為,希望航天技術能"隨轉隨用"是不現實的,因為航天技術通常是為特定的航天用途開發,雖然轉變為民用技術后具有極大的優越性和盈利能力,但往往需要企業自身對技術進行二次開發,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 鏈接 空間技術資助經濟、社會發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長力。世界航天事業發展的事實證明,空間技術已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 據統計,美國將空間技術轉化為產業,已創造了2萬億美元的利潤;當年耗資240億美元的阿波羅登月計劃,科技成果轉化為民用后衍生出數千億美元的市場;有專家測算,美國在載人航天上的每1美元投資都有9美元的回報。 有關統計表明,我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從衛星通信、導航定位、氣象預報、減災防災、遠程教育等方面,服務于生產和生活。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雖然尚處于"初級階段",但其未來的發展,無疑將使這一數字大大提升。 航天經濟的價值預測 神舟六號尚在太空遨游,許多"搭車"企業已開始計算收益。根據美國、歐洲多家研究機構的評估,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會產生7至12元的回報。中國已經邁入航天大國的行列,航天,將為國民經濟發展帶來多大動力? 航天是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的產業,特點是高投入、高風險,同時也具有高效益。航天領域目前最具有產業特征的,莫過于衛星制造業、衛星發射服務、衛星應用服務和地面設備制造業。 "國際航天商業委員會"8月發布的《2005年航天產業現狀》調研報告統計:2004年全球航天產業來自商業服務和政府計劃的總收入達到1030億美元,預測到2010年將會超過1580億美元。 中國正在加快航天的產業化進程,航天科技集團提出了兩個1000億的目標,集團公司總資產在2005年前達到1000億元、總收入在2010年以前達到1000億元。航天科技集團副總經理許達哲說,中國共發射了數十顆氣象、資源、通信、海洋衛星,載人航天工程也有了良好開端,但目前很難準確測算出航天究竟創造了多少產值和利潤,今天的百姓生活已經一刻也離不開航天科技。 科技成果轉化為民用后,衍生出的市場價值之大難以預測。航天,對其他產業的帶動而產生的效益,遠比其直接產生的高得多。太空育種,幾乎是航天產業的眾多"搭車"者最簡單的一個,然而,它所產生的效益也最直觀。自1987年中國在返回式衛星上進行太空育種以來,已經有近50個品系大面積種植推廣。太空水稻、太空蔬菜、太空花卉、太空水果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 航天高新技術是綜合集成技術,包含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材料能源、環保、仿真、計算、網絡、通信、控制、導航、遙測、遙控、遙感、空氣動力、真空低溫、特殊密封、可靠性與安全性保障等技術,對于許多產業部門都具有廣泛適用性。 中國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發展航天,當時就為中國半導體、電子、原材料、儀器儀表工業提供了發展良機;航天技術曾為傳統石化、機電、能源、交通、紡織、醫藥等十多個產業,研制、生產了急需的工業工程控制系統、微機數控系統、各種機器人等儀器設備;向有關產業部門提供風洞試驗、熱試驗、大型離心試驗、大型跌落式沖擊試驗、震動試驗等。 航天科技集團提供的一份數據表明,中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 "而在生命科學等領域如果能夠突破性成果,人類的健康和生活將可能出現質的飛躍,這是用數字無法衡量的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胡文瑞說。 更為重要的是,航天領域的能力和水平,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之一。航天事業更大的輻射作用在于,能夠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極大地提升一個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發言權和地位。 神舟六號的再次載人飛行,以及中國對于航天活動的長遠規劃,再度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胡世祥說,航天,為國家的發展和進步捆上了火箭,已經和必將繼續為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供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