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江高模式探路中國農業產業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5日 09:20 中國經濟周刊 | |||||||||
領軍中國農業產業化探索和發展進程的“江高模式”,從最初的“公司+農戶”問世,到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扶貧創新,再到目前進入上市輔導期,準備進入資本市場,30年間,廣州江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不僅實現了自身跨越式的發展——從一個村辦養雞場,發展成為總資產2.82億、年銷售收入5.97億,年出口創匯745.16萬美元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同時還帶動了周圍村落的脫貧致富,為解決“三農”問題進行了原創式嘗試和探索。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李秀江 ★杜青耘 陳麗科 常菁/廣州 北京報道 七月酷暑,熱浪滾滾。 7月15日上午,廣州市郊的公路兩旁的莊稼地里,農民揮汗如雨,正用肩挑手提的原始方式,一桶桶給地里的莊稼澆水。與在烈日下耕作的農民不同,此時的白云區江高鎮江村農民譚國池正悠閑地喝著早茶,看著院子里幾幢寬敞的雞舍,十幾萬只“江村黃雞”正爭搶著吃食,彌漫在譚國池臉上的笑意久久不散。 “江豐給我雞苗,江豐給我飼料,江豐給我派技術員,每養一只雞,江豐給我1.3元,我這個養雞場一年出欄36-40萬只雞。”譚國池向《中國經濟周刊》說。 江村黃雞,中國赫赫有名的雞種,也是國內少數幾個能與國外品種競爭的品牌,主要銷往東南亞及港澳地區,在香港市場占有率已達20%。 廣州農民地少人多,養殖業相對比較發達;“江村黃雞”遠近馳名,供不應求,農戶養雞快速致富。但免費供雞苗、飼料、技術員,養一只雞還給一元多錢,江豐是什么公司?天下真有“免費的午餐”? “這相當于來料加工,我代江豐養雞,江豐給我工錢這合情合理啊。這叫‘江高模式’,你不會沒聽說過吧。”譚國池又來了一個反問。 “江高模式”原創 “江高模式”,最早來自于1983年原國家體制改革委員會的命名,它的最初成型起源于以雞場為龍頭、帶動周邊農戶共同發展養雞業的經濟組織形式。此后它更成為中國農業產業化的一面旗幟,以“公司+農戶”的方式揭開了中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序幕。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有益探索,“江高模式”也成為專家學者們關注的研究課題。 “旱澇保收”的致富模式 7月16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來到了位于廣州市白云區江高鎮松崗街的廣州江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江豐公司),花園般的辦公場區,現代化的辦公設備,全然看不出30年前這里只是一個小小的村辦養雞場。更想不到為中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的“江高模式”就是誕生在這里。 “江豐公司的前身為江村養雞場,正是這個小小的養雞場創出了聞名全國的‘江高模式’”。江豐公司董事長、今年剛剛當選為白云區江高鎮江村黨委書記的譚鉅添向《中國經濟周刊》講述了“江高體系”誕生的過程。 1975年,譚鉅添帶領6名知青建起了一幢800平方米、每批只能飼養2000只雞苗的村辦簡易雞舍。經過三十年的發展,江豐公司已發展為一家從事家禽繁育、孵化、飼養、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生產、家禽屠宰深加工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至2004年底,公司擁有總資產2.82億,實現售收入5.97億元,出口創匯745.16萬美元。 “人多地少,增產不增收是中國農村存在的客觀矛盾,江村也不例外。”譚鉅添說,當時江村有1800多農戶,7000多人口,可耕地面積只有3000多畝,人均不到半畝地,農民生活非常貧困,很多人還要吃返銷糧。為了盡快脫貧致富,村里辦了這個養雞場。 “那時是計劃經濟,我們是‘為城市供應,為港澳服務’,養的雞根本就不愁銷路。后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廣州市取消了農村的派購任務,市場全面放開。這就意味著,‘江村黃雞’要自己找市場了。”他說,在當時外貿部門的支持下,“江村黃雞”開始主攻香港市場,由于“江村黃雞”油脂豐富、脂肪適中、品味較好,“江村黃雞”開始在香港供不應求。 盡管當時江高鎮養雞的農戶非常多,但規模小,由于對飼養技術、飼養工藝不熟練,雞的成活率很低,而且缺乏銷售渠道。一旦遇上溫疫、價格波動,散戶往往承擔不了這種風險。據說當時當地農民流傳一個順口溜:買也難,賣也難;七長八短,種種風險。 “散戶養雞銷路不暢,而我們的雞在香港市場又供不應求,是不是可以找一種雙贏的方式呢?”1983年,譚鉅添提出了“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即江豐公司按一定的價格把優質雞苗、飼料賣給農戶,農戶按照江豐公司的要求進行飼養,江豐公司提供一定的技術指導。然后公司按照事先約定的價格回收農戶養殖的“江村黃雞”。 “以前養雞風險很大,‘貴一年,賤一年,銷路不好就賠錢’”。現今的養雞大戶譚國池也是從散戶做起的,說起當時養雞的情況,他深有感觸。他說,加入江豐公司“公司+農戶”體系后,農戶養的雞就有了一個最低的保護價,旱澇保收,相當于進了保險箱一樣。這種方式降低了農戶養雞的風險,很多農戶加入了江豐公司的養雞體系。此后,這種“公司+農戶”的模式在白云區推廣開來。 由于江村雞場位于江高鎮,1983年,這種以雞場為龍頭,帶動周邊農戶共同發展養雞業的經濟組織被國家體制改革委員會命名為“江高模式”。時任廣州市農委副主任的王沾湄斷言,“象‘江高模式’這樣以供銷合作為主兼以技術合作的形式,把分散生產的農戶和有計劃、大批量的商品生產結合起來的組織形式,必將有大的發展。” 1987年,《人民日報》對“江高模式”進行了系列報道,并在全國大力推廣,“江高模式”成為中國農業產業化的樣板和方向。 “江高模式”創新 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農產品市場準入機制的逐步建立,“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受到制約,其弊端也逐步突顯出來。 江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馮潔芳對《中國經濟周刊》說:“由于江高鎮交通便利,市場活躍,對農產品價格的波動較為敏感,“公司+農戶”模式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公司是按事先約定的定價回收農戶養殖的江村黃雞。但是,當市場上的價格高于公司的事先定價時,有的農戶就通過隱蔽的途徑把一部分雞賣給其他市場,而當市場價格低于當初定價時,農戶又會把雞賣給公司。這給江豐公司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另外,這種模式在推廣中還受到資金的制約。因為“公司+農戶”的模式是要農戶先購進一定雞苗和飼料,這就把貧困的農戶、沒有資金投入的農戶拒之門外,而這樣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會受到極大制約,無法進一步深化、推廣 。 農業產業化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公司+農戶”的模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譚鉅添經過總結,把“公司+農戶”發展模式,劃分為緊密型和松散型。緊密型就是由公司提供種苗、飼料和技術,并約定最低保護價收購肉雞。而松散型的合作即是由公司提供種苗、飼料和技術,隨行就市收購肉雞。譚國池與江豐公司的合作方式就是緊密型的合作關系。 在“公司+農戶”的基礎上,江豐公司進一步提出“公司+基地+農戶+標準”的聯合飼養模式。這種模式是以代養雞為主,存欄規模要求在5萬只以上,由公司提供雞苗、飼料、藥疫,養戶提供養殖基地收取代養費,公司派專人至基地24小時監管,完全按照公司雞場管理規范實行標準化生產。譚鉅添說,今年投入了近500萬元的資金對16個基地進行改造,并己簽訂了合作協議,現已投入了生產,年出欄肉雞320多萬只。公司計劃明年再投入500萬元的改造資金,建設更多的聯合生產飼養基地。 江豐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江豐公司共帶動農戶3200多戶,其中超100萬元年產值的有10多戶,50-100萬元年產值的有320多戶,20-50萬元年產值的有800多戶,最大帶動戶已發展到年產值超1000萬元,平均每戶增加收入10270元。 對于“公司+基地+農戶+標準”的聯合飼養模式,專家表示,其中的標準非常重要。因為決定企業市場競爭力的一個關鍵因素是產品質量,提高農產品的質量,一定要有農業的標準化,而農業的標準化一定要有農業的專業化,農業的專業化又離不開農民的組織化。這一切都與農業產業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產業化經營方式下,農戶按照龍頭企業的要求進行生產,其產品質量和成本效益大大高于傳統分散條件下生產的農產品。如果產品以出口為導向,其質量標準和衛生要求也要求符合國際標準。 扶貧工程創新: 從“輸血”到“造血” 《中國經濟周刊》在采訪中了解到,譚鉅添在當地知名度很高,深受農戶的信任,今年年初,譚鉅添被江村村民一致推選為村黨委書記。此后,譚鉅添更多了一份幫助農民致富的責任與義務。 初衷:告別“年年扶貧年年窮”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民在全國13億人口中占了9億多,如何達到農業增效、農村穩定、農民增收和使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一直是常中央、國務院以及各級政府部門關心的問題。而廣東省范圍內有6000-7000個貧困村,作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帶動廣大農民致富,為解決‘三農’問題出謀獻策。”譚鉅添很嚴肅地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譚鉅添如此說,并不是唱高調,他已經用事實證明了他所說的話。 早在2002年初,時任九屆廣東省人大代表的江豐董事長譚鉅添提出《關于集中利用扶貧資金建設“造血工程”》的建議,在貧困村興辦養雞場,用農業產業化的思路解決貧困農民的脫貧方案。這一方案得到了省人大常委會和市政府的認可,廣州市張桂芳副市長批示,并提議先搞兩個試點。 “這個扶貧戰略是變‘扶貧輸血’為‘扶貧造血’,可以徹底改變‘年年扶貧,年年貧’的局面”。譚鉅添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說,扶貧造血工程,就是由政府投入扶貧資金、農戶出場地興建養雞場,雞場的產權歸村集體所有,由江豐公司承包經營,每年上交村集體20萬,并招收當地農民作飼養員,按月支付工資。 激活:政府資金支持 據馮潔芳副總經理介紹,這兩個扶貧養雞場分別在從化良口鎮良平村和增城市派潭鎮鄧路嚇村,每個扶貧養雞場占地50畝,年出欄20萬只肉雞。由市政府在扶貧專項資金中投入310萬元,另外,江豐公司對這兩個扶貧雞場支持資金29.06萬元,并提前預支承包費14.51萬元給扶貧村,作為該項目用地補償農民的青苗款。這兩個雞場經廣東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和香港食環處檢驗認可,成為供港澳活雞注冊場。自2003年5月投產以來共出欄72萬只優質雞供港澳。 “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扶貧資金主要用于工程建設,起到了激活項目的效果,扶貧資金也從單純的‘輸血’功能變為‘造血’功能。”廣州市農業局局長梁淇江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說,“這充分利用貧困村鎮的土地、勞動力、自然環境等資源優勢,使貧困農村真正脫貧致富。克服年年扶貧年年貧的現象,減輕政府今后扶貧壓力。同時,龍頭企業可形成規模經營,提高市場競爭力。” 目標:股份制式合作社 由于產生了規模效應 ,2004年7月28日,經廣州市農業局批準,鄧路嚇村村委同意,江豐公司在該扶貧雞場旁邊又投資190萬元擴建了二期工程。這個雞場雖然是江豐公司投資的,但在10年合同期滿后,該場的產權仍然歸當地村集體所有。 據了解,增城鄧路嚇村全村有2500多人,共有2000畝水田、2000畝旱田,農民收入以種養為主。以前有一些農民養雞,但是規模一般不大,最大的每年出欄肉雞1萬只左右。村集體經濟薄弱,村集體收入很少,2003年村集體收入只有938元。這樣的“持貧造血”工程,貧困村不用承擔自然、市場兩大風險,每年能有20萬元純收入。這兩期工程還解決了鄧路嚇村32名農民的就業。 “下一步,江豐公司計劃在現有基礎上,動員、發動這幾個貧困村的村黨員、干部和農民,組建一個股份制式的養雞生產合作社。具體運作的設想為:由村民投資部分資金,村委、生產社投入一些非農田的山邊地,龍頭企業出50%以上資金,由龍頭企業經營,采取村民和村集體不承擔虧損風險的固定紅利的分配方式。擴大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能力,提升和延伸“江高模式”的作用,帶動農民脫貧奔向小康社會。“譚鉅添說。 梁淇江局長評價說,農戶仍然是一個弱勢群體,資金及技術力量較薄弱,依靠自身很難進行有規模的生產,公司通過提供部分資金扶持農戶,可以使農戶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硬件建設上,避免資金顧此失彼。同時,該模式下由于雞苗、飼料、疫苗是屬于公司的資產,農戶僅作為代養身份按照公司提供的飼養數量收取額定代養費,生產的風險已經轉移到公司,農戶幾乎是沒有什么風險。另外,公司派專業技術人員駐生產場負責日常生產管理,對生產過程進行全程指導,確保產品按照標準化進行生產,這樣產品質量在生產過程中得到全程跟蹤,能有效實施標準化生產,確保了產品的質量。 “應該說農業產業化扶貧是個不錯的選擇。” 中國社會科學院貧困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杜曉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一方面,公司和基地可能利用農戶的力量在較短的時期內形成較大的生產規模,產生規模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和減少單個農戶容易遭遇的技術和市場的風險。通過農業產業化,把貧困村、貧困戶的生產經營納入到產業鏈中,既做到提高收入,又能得到到信息、技術、銷售方面的服務。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搞好農產品加工業,對擴大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幫助貧困農戶脫貧,潛力極大。這是一條從根本上擺脫貧困的有效途徑。 廣州市白云區副區長陳家慶說,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與扶貧戰略有機結合,建造具有“造血”功能的產業扶貧體系,產生了巨大的農業綜合效益和社會效益,對探索解決“三農”問題和政府加大農業投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提供了又一種方法。 農業龍頭企業也需“輸血” 從“江高模式”到“造血工程”,江豐公司的發展始終都和農民聯系在一起。譚鉅添說,作為江高模式的創始人、國家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我們也想帶動更多的農民致富,我們也想為更多的貧困村民輸血,可是,現在我們這個龍頭企業也需要補充營養。 政策扶持是關鍵 據了解,廣州農業生產總值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5%左右,特別是農副產品深加工附加值較低,農產品品牌效應影響力較小。“廣州作為現代化大都市,其國民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等各項經濟指標在全國大城市中數一數二,但尚未形成一個年產值過10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與年產值超30億元規模的河南雙匯、內蒙古蒙牛等大型龍頭企業相比,存在明顯的差距。”譚鉅添說,“這個差距不在經營管理上,而在政府扶持上。” 他表示,所謂政府扶持上的差距,主要是指農業投資結構上的差距。農業基礎建設投入方向主要是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重點是水利投入,約占農業投入的70%以上。譚鉅添說,加大對水利的投入固然重要,在1950-1970年代,水利是農業基礎的命脈。現在,水利不單是農業基礎的命脈,而且是重要的國民經濟命脈。然而,加大對水利的投入,不等于是加大對農業投入,因為水利投入已占農業基礎建設的較大份額,這就造成對農副產品深加工的投入較少,像撒胡椒粉那樣,形成不了規模。 依靠資本原始積累難圓產業夢 另外,農副產品深加工業本身的生產基礎建設所需廠房、設備的投入較大,加上農產品經濟周期長,經濟效益低,并受自然、市場、疫病三大風險等因素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而單靠從事農業生產企業的低微資本積累投入于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就顯得力不從心。 譚鉅添舉了一個例子,他說,廣州市家禽產量在1.5億只左右,其中活雞超過1億只。按廣州市提出農副產品深加工要達到一項產品的50%的目標來推算,廣州需要建一個生產規模為年均屠宰活雞量約5000萬只的加工廠。這樣規模的一個加工廠,按照歐盟標準需要投資1.6億元左右,如此規模的加工廠可以創造1500就業崗位,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并為集約化、標準化生產,擴大示范基地的規模創造條件。 “農民有了工資收入,可將手中少量的田地租給農業龍頭企業進行集約化生產,獲得一定租金。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項目,可是1.6億元的投資從何而來?”譚鉅添對記者說,“江豐公司2004年的經營情況較好,利潤也僅為1000萬元。如果以企業利潤的積累來投資建廠,最少也需要16年。如果通過貸款等方式來籌集資金,企業又無能力貸那么多,因為現有的農業龍頭企業大部分都是由村鎮辦的鄉鎮企業逐步發展起來的,企業所用土地基本上是向村、農民手中租賃的,沒有資格向銀行作為貸款抵押,農業企業向金融部門貸款無門,想通過借貸增加投入亦無能為力。” 融資之路: 從企盼貸款到計劃上市 “中央和地方財政每年都拿出資金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但是資金量不大、且資金分頭管理,難以發揮更大的效力。再加之縣鄉負債嚴重,財政困難,專項配套資金無從落實,而以各種方式擠占支農資金的事情卻司空見慣,因此,農業產業化的財政支持短期難有根本改善。”天津市社科院城市經濟研究所教授陳柳欽對于農業產業化的財政支持并不看好。 “農業產業化融資難,是世界各國面臨的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但我國目前更嚴重一些。”杜曉山對于中國農業產業的融資難深有感觸,由于金融服務滯后,使農村產業和農業產業化成了國內信貸市場上的競爭弱者。企業要貸款,基本上都是抵押貸款,由于我國的特殊情況,絕大多數企業拿不出所需的抵押物。而且,在以抵押的貸款形式中,要對抵押品進行評估、公證、登記、封存等一系列繁雜手續,且手續往往過高,一般全套手續下來,各項費用占貸款額的5%左右,對于貸款幾萬至幾百萬,平均經營利潤在3%-5%之間的中小企業來說,不堪重負。 同時,陳柳欽教授表示,農業銀行承擔的主要責任是農產品加工、發展農業產業化以及縣以下的小城鎮建設工作。但是近幾年來,隨著國有商業銀行的商業化改革,包括農業銀行的國有商業銀行對其發展戰略進行了調整,實行收縮農村與拓展城市并舉戰略,發展戰略明顯呈現出向城市移位的傾向,信貸重心轉向了城市。 “一方面要重構金融體制,規范金融服務。國家需要立法規定,金融機構必須將一定數量資金運用于相對弱質的產業領域。另一方面要改變貸款條件,降低貸款門檻。讓小額信貸在農業產業化扶貧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杜曉山建議。 據悉,江豐公司已經完成改制上市的前期工作,目前已經進入上市場輔導期。可以說,江豐公司以此解決了卡在的脖子上的資金瓶頸。但并不是所有急需資金的產化的龍頭企業都能走通這條路,還需要金融政策上的扶持。 專家認為,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之所以能夠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措施,是因為它能夠解決我國現行農業經營體制下由于農戶經濟規模小帶來的種種弊端,很重要的一點是農業產業化能夠在既定的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漸進地、不傷害農民利益地推進農業現代化。同時,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需要龍頭企業的拉動,而龍頭企業的發展,需要資金、政策上的支持。 因此,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充分發揮金融的重要作用,努力營造良好的融資環境,大力吸引金融資源的參與和支持。也只有為農業產業化提供金融支持,由支柱產業推動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由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帶動農戶,形成利益拉動下的經濟連鎖反應,也才能激活農村大市場,實現農村經濟發展和金融成長“雙贏”。 江豐實業大事記 1975年9月江村養雞場成立。 1999年12月由村辦集體企業轉制為股份制企業,江豐實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1年10月農業部部長杜青林一行到公司指導。 2002年5月江豐實業下屬全資企業——卓味家禽加工廠正式投產,標志著江豐實業已建立起“由農場到餐桌”的產業經營體系。 2002年5月江豐實業拳頭產品“江村黃雞”首批被農業部品種資源審定委員會評審通過,并獲得新品系證書。 2002年12月江豐實業被農業部、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九個部委聯合評定為“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2003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到江豐實業視察。 2003年6月江豐實業承擔的扶貧項目,“從化雞場”、“增城雞場”投產,為產業化與扶貧工作有效地結合創建了新模式。 2004年2月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葛志榮率領的國務院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督察組到江豐實業檢查工作,對江豐實業防控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2004年3月由于江豐實業防疫體系、食品安體體系完善可靠,被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指定為禽流感事件后首批恢復冰鮮雞、活雞、雞苗供港的企業。 2004年4月江豐實業肉雞飼養基地被廣州市政府評定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業標準化示范區。 廣州江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簡介:成立于1975年,聞名全國的“江高體系”創始單位,擁有家禽繁育、孵化、飼養、飼料和飼料濃縮劑生產、家禽屠宰深加工完善的產業鏈。至2004年底,總資產2.82億元,其中固定資產1.08億元,年銷售收入達6億元、年生產總值達5億多元,年出口創匯500多萬美元。 生產規模:1985年開始對黃雞的育種研究,目前已建立起原種、祖代、父母代、商品代的良種繁育體系。年產祖代雞苗32萬套、商品代雞苗3000萬羽,出欄肉雞600萬只、屠宰加工肉雞900萬只,是國家注冊的“供港澳地區雞肉產品加工企業”。 擁有三條先進的飼料生產線,時產能達35噸。年產20萬噸粵江豐牌系列飼料、年產1000噸復合維生素系列產品和3000噸預處理礦物元素。 公司榮譽: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廣東省和廣州市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農業龍頭企業科技創新中心、廣東省農業創新中心組建單位,是具有進出口經營權和供港活雞自營出口經營資格。榮獲“全國優秀家禽企業”、“全國500家最佳社會效益企業”、“全國星火計劃先進集體”、“廣東省優秀農業龍頭企業”、“廣州市百強民營企業”等榮譽稱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