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多時的《郵政體制改革方案》,日前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討論并原則通過。重新組建后的國家郵政局將以國家郵政監管機構的面目出現,不再是政企不分,而是獨立于利益集團之外。
毫無疑問,政企分開的郵政改革思路對于改變郵政部門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尷尬境況,及扭轉我國連年的郵政虧損形勢,都將具有深遠的意義。然而,從長期以來
社會各界對郵政改革思路的爭論不休,到如今改革方案并沒提及如何分拆普遍服務業務和競爭性業務等關鍵性的問題,郵政改革依然給我們以“混沌”的感覺。
現代管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 “木桶原理”,即一個木桶最大容量,不是由圍成木桶的最長木板或平均長度決定的,而是由最短的那一塊木板決定的。筆者認為,如今郵政改革的那塊關鍵的“木板”,則是市場化與公益化的雙重困擾。
政企分開走的就是公司化與市場化的路子。然而,郵政業又是比較特殊的領域,其公益性勝于商業性,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 弱勢群體的需求不容忽視?梢哉f郵政的市場化不愿意面對公益化的“慈善”,而公益化又擔心市場化太過“勢利”。兩個問題擰綁在一起,使得郵政改革之路步履維艱。
事實上,我們已經自然不自然地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認為民營化與公益化相抵觸。零點集團今年3月發布的一份關于公共事業民營化程度及民營化社會效果的認知與評價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水、電力、燃氣、教育公共事業領域,民營化一改老體制下的低效率,在服務質量與社會效應方面獲得了良好的評價。這是不是可以給我們眼下進行郵政改革以一些啟發呢?
有人也許會拿英國、俄羅斯、阿根廷等國郵政市場化改革的挫敗,來警醒我國郵政改革應謹慎民營化。這樣的說法不無道理,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國家郵政即使是國有化的,其游戲規則也是法治化的,而我國郵政業長期的低迷則是由于根植于現實政治制度中經濟政策不完善性所引起的“深度失靈”。從這一角度來看,歐美一些國家的經歷并不能成為我國郵政改革的“參照系”。
曾經有一位西方經濟學家戲稱當年中國的電信改革好像將一根香腸縱向切成了三條,每一根也都還是一根香腸,意即“換湯不換藥”,所謂的電信分拆與市場競爭并沒從根本上打破壟斷格局,由此增加的社會福利也是微乎其微的。如今的郵政改革會走上這條老路嗎?表象化的政企分開對深化郵政改革有多大的幫助?在保證監管機構獨立性的前提下,有條不紊地實施民營化,不失為兼顧郵政改革市場化與公益化的一紙良方,也就找到了增加郵政這一“木桶”容量的那塊“短木板”。
(青島 東方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