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觀察 > 正文
 

競購美泰克:海爾小心面對收購難題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0日 13:48 工人日報企業周刊

  收購美泰克對于海爾來說,是個不錯的機會,但是海爾先看到了潛在風險和隱性成本。有了TCL的例子,海爾表現出格外的謹慎和冷靜

  本刊特約主筆 劉勇

  7月18日,美國第二大家電制造商惠爾浦向美泰克發出收購要約,計劃以13億美元的價
格收購美泰克,相當于每股17美元。此價格不但高于Ripplewood已獲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批準的11.3億美元的報價,也高于海爾每股16美元的意向性報價。

  是否繼續參與競購,要不要提高報價?留給海爾的時間只有不到4天。到本周五,美泰克將結束與海爾等潛在收購方的談判,而等待股東大會批準RippleWorld的報價。

  現在,海爾兩位副總裁直飛美國,仔細評估此番收購的潛在風險。對于海爾的全球發展來說,收購美泰克是一個不錯的機會,但是海爾先看到了潛在風險和隱性成本。有了TCL的例子,海爾表現出格外的謹慎。

  低調出海

  其實,在海爾美國貿易公司和兩家私營證券公司Bain Capital Partners LLC和Blackstone CapitalPartnersIVLP向美泰克發出的初步非約束性報價之后,海外媒體率先報道。國內媒體的海外編輯看到之后才在國內開始報道。對于這次收購,海爾并未提前知會國內媒體。

  一位經常跑家電行業的記者說,在報道的當晚,他接到好幾家國內媒體的電話,詢問海爾收購案的情況,原因是海爾方面“滴水不漏”。

  作為中國家電的領軍者,海爾是少數幾家能夠在美國設廠生產的企業。但是,在國內海爾更愿意對海外市場的動作保持低調。由于海外市場的風險更大,降低兩個市場的關聯程度能留給海爾較多的回旋余地。

  7月初,海爾集團一位高層人士就曾表示:“海爾的確在與美泰克進行實質性接觸,但我們一直保持低調,是因為要警惕美國財經界掀起對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抵制風潮!

  在海爾內部,海爾對于收購美泰克一事并未提升到戰略高度,也非志在必得,而是一直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一位高層告訴記者,在整個收購過程中,海爾主要目的是學習海外并購經驗,決不會孤注一擲。

  機會的成本

  收購的低調并未掩飾海爾對美泰克所擁有的技術、品牌和渠道的渴望。作為美國第三大家電企業,美泰克在美國市場的影響力足以把海爾提升到更高的層次。而美泰克的迅速虧損也是海爾收購的良機。

  但是,機會的成本也讓海爾卻步不前。從2003年到2004年,在銷售額幾乎不變的情況下,美泰克從擁有1.2億美元的利潤變為虧損900萬美元。2004年底,美泰克凈負債超過8億美元,在冊員工18000多人。對于海爾來說,這個包袱并不輕。

  更可怕的是,導致美泰克迅速虧損的成本高漲、新產品行業衰退等因素,都在短時間內無法徹底消除。海爾不得不謹慎行事。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現在也許在考慮的是:假如是零價格收購,海爾敢不敢接,有沒有能力化解美泰克的包袱?

  無論成功與否,這次收購都給中國企業作出一次不錯的表率,企業戰略不能為機會所動。海爾強調,此次競購不是為了收購而收購,可以就拿下,不行就算。而收購的底線則是保持海爾自身品牌的優勢和發展。

  現在,海爾身處激烈競爭的全球市場,短板不再是資金和技術,而是開拓市場的能力和節奏,以及如何在開拓市場過程中建立自己的品牌優勢。收購只是一次機會而已。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