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少文
自今年4月份以來,醫藥行業便迎來了一個密集的“政策期”,與往常不同的是,幾乎每一項政策的出臺都在行業內引發了強烈的爭議,“集體抵制”現象高漲,并導致這些政策不得不推緩執行。
這種“自下而上”的抵制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思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這個產業內部存在一些矛盾。
4月底,國家發改委關于22種抗生素的降價消息一傳出,立即引來抗生素生產企業的集體抗議。全國21家醫藥行業協會聯名上書要求降低降價幅度,原定6月1日執行的降價規定不得不暫緩;6月中旬,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出臺的《醫療器械翻新規定》也遭到了行業協會的抵制,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聯合深圳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召開研討會,并上書商務部要求廢除或更改規定,原定7月1日執行的規定也暫緩;7月初,國家發改委關于的OTC定價下放的規定也遭到以中國非處方藥協會的抵制。而在早些時候,SFDA關于“丁基膠塞全面替代天然膠塞”的規定也從原先1月1日執行被推遲到7月1日,目前仍未完全得以實施。
由此引發的另一個獨特現象則是醫藥行業的“囤貨、斷貨現象”。
來自生產企業的消息是,由于抗生素降價令遲遲未下,商業企業已開始減少一些傳聞中降價幅度較大的抗生素品種進貨量和庫存量。而過去一年對醫院購入藥品金額的絕對值統計表明,對那些降價品種,醫院極可能選擇了價格更高的替代品。沒有了醫院的“寵幸”,一些降價品種在醫院消失了。
由于生產企業、商業公司以及醫院大量囤積使用天然膠塞的輸液產品,山東地區的基礎輸液生產企業已經出現產品斷貨現象。這對于長年處于供大于求的大輸液行業來說非常少見。據業內人士介紹,由于7月1日更換丁基膠塞已成事實,因此,醫院和商業企業都在大量地囤積采用天然膠塞的基礎類輸液產品,企業意圖提高大輸液玻璃瓶的價格。
2004年制藥行業的平均毛利率為34%,為近年來的最低水平。能源和原材料漲價、出口退稅、GMP改造成本、連年的藥品降價,是造成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
根據相關的統計,近年經過13次的政策降價,降價金額已接近200億元。在這中間,醫藥不分家現狀下藥品價格形成的畸形和有關部門對價格成本審核的信息不對稱已經給行業造成了損傷。
難怪在醫藥行業,“政策的不確定性因素”都被列為醫藥企業和研究專家對行業分析的重要因素,每一次政策的出臺都使醫藥工業進入了一個綿長的消化期,而企業似乎已習慣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操作方式。
另一方面,“抵制政策現象”也暴露了這個產業的硬傷:小、散、亂。雖然經過了一輪GMP的淘汰,全國仍有5000多家生產企業,10000多家商業企業和高達90%以上化學仿制藥。
原料藥產業的產能盲目擴張,導致成本高企、下游抗生素產品的惡性競爭;國產醫療器械企業的弱小導致國內低端市場一放開即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大輸液行業的產能過剩,無序競爭,使得“一瓶輸液比不上一瓶礦泉水”。
醫藥行業頻頻出現的“政策抵制現象”告訴我們,醫藥產業升級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