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不管有多少理由,食品一再出問題,肯定算跌破我們社會的道德底線了
文/于長江
在小農經濟時代,只有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每個家庭從開荒、耕地、播種、灌溉、收獲、加工、儲藏、烹調,一條龍下來,從面對一片荒地開始,直到最后飯桌上的飯菜,都是自己一手打造,每個環節都自己操作,自己監控,后果自負,這種狀況,是不需要食品監督部門的。
后來引進了社會分工和工業化,不再人人自己種地收獲加工了,食品也不總是自己下廚烹制了,這就需要社會成員之間有“信任”,信任別人第一不會下毒,第二不會往里邊放臟東西。但這種信任如何保障呢?作家李敖說過,最不能得罪的人,就是飯館服務員,得罪了他們,萬一往你的飯菜里吐一口……想起來就惡心!
“信任”是社會分工的基礎,現代社會,建立在徹底分工基礎上,也就完全仰仗信任,如果沒有信任,你還敢去理發店么?理發師拿著鋒利的刮胡刀,就緊貼你脖子大動脈的部位晃來晃去,他的片刻疏忽即可以讓你送命。
不幸的是,中國在“吃”這個領域,人和人喪失了信任,這是最不該喪失的一種信任,吃的信任沒了,說得夸張一點,每一頓飯,豈不都成了暗藏殺機的鴻門宴,每一樣食品,都隱含著一個莎士比亞悲劇式的人人自危的陰謀暗算的陷阱。
當今世界,中國人最引以為榮的,就是中國的餐飲,不管旅行到世界哪一個角落,總能看到中國餐館的傲然矗立,昭示著中國飲食文化遍及世界的榮耀。可是,就在這么一個“以食為天”的國度,自己國內的食品行業,竟成為令人恐懼的畏途和陷阱,這種現象,不管有多少理由,肯定算是跌破了道德底線了。
而靠不住的食品產業,直接激活了人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沖動——令人想起60多年之前,在延安的抗日力量為了突破日偽經濟封鎖,自己動手搞“大生產運動”的壯舉。但今天人們要突破的,不是外來敵人的封鎖,而是我們自己食品工業無所不在的假冒偽劣!說穿了,是國人自身利欲熏心的魔障,把我們自己變成自己的敵人。
司馬遷說過,“人窮則反本”,人們在與假冒食品的鏖戰中,筋疲力盡,心灰意冷,索性回歸到最原初的農業生存狀態中,自己種地,自己加工,自己享用……也就是回歸到人們長期批評和試圖擺脫的“自給自足小農經濟”,因為它最難能可貴的基點是安全。
二戰后隨著現代化食品加工技術的突破,歐美飲食界也出現了各種“人造食品”泛濫的現象。商業化的推動下,“食品”的意義,越來越脫離了人類自古以來具有某些神圣性和原教旨價值的古老意義,突然轉化成可以肆意開發、宣傳和促銷的地地道道的“短線商品”。這種轉化,也帶來了很多過分利益驅動下的黑暗故事——所幸沒有達到我們目前的“惡化”的程度,但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強烈反彈,這是風靡世界的綠色和平運動的一個重要基礎。
在受東方哲學——諸如道家思想、甘地主義和素食文化——的影響下,綠色和平成為一種面向人類共同未來的最有希望的“世界宗教”和“全球意識形態”!它的核心價值,直指工業時代的各種弊端,是對統治人類500多年的工業崇拜的一次重要的顛覆。
在中國特定的背景下,綠色偏執這種看似“歸隱田園”的舉動,骨子里蘊含著一種自由精神,是砸碎和超越現代物質主義精神枷鎖的一種解放運動。在當今中國看似一邊倒的“發展”、“現代化”話語的強勢霸權中,居然能出現這種逆向的反工業化行為,很值得我們社會認真的對待。(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系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