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財經:中俄石油轉機非轉向 泰納線同床異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2日 14:04 《環球財經》雜志 | |||||||||
中俄石油:轉機并非轉向 策劃/本刊記者 葛方新 4月26日,正在休假的俄羅斯工業與能源部部長赫里斯堅科簽署了關于鋪設東西伯利亞至太平洋石油管道一期工程的行政命令。至此,激烈爭論幾年之久的俄羅斯東部石油管道
專家們仔細研究了赫里斯堅科簽發的這份行政命令之后發現,這條石油管道還有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至今沒有準確答案,有些問題甚至連赫里斯堅科自己都不知道最后的答案。 最近幾年,中國一直非常關注而且也費了很大力氣去推動俄羅斯鋪設這條管道,此時最關心的問題自然是這條管道的走向問題:俄羅斯的石油通過這條管道到底運往中國?還是經由太平洋輸往日本? 其實到現在,俄羅斯還無法做出最后結論。說到底,俄羅斯是在走一步看一步,下一步到底走向何方,還要看未來幾年的局勢發展,這里面既有石油資源開采量是否充足等純粹經濟因素,也有俄中、俄日關系發展前景等政治因素。 現在下結論說俄羅斯準備把石油運往中國還為時過早,但俄羅斯準備在一期工程把石油管道修到我們家門口,這對中國來說的確是一個有利的機會。 目前,國內媒體的相關報道較之去年的悲觀態度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這同樣是缺乏理智。只有牢牢抓住了轉機,中俄石油管道大轉向才會愈加可能。 [相關文章之一] 泰納線仍在等最終答案 本報駐俄羅斯特約記者 岳洪/文 俄羅斯目前在石油管線上的模糊表態,既反映了問題的本質,同時也是俄羅斯的一大戰術。既然中國和日本都對俄羅斯的石油感興趣,那就再等上一二年,到時候再做最后決定。 俄羅斯工業與能源部部長赫里斯堅科說,“鋪設東西伯利亞至太平洋石油管道是為了完成蘇聯政府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建立覆蓋俄羅斯各個地區石油管道的戰略任務,但無論是那個年代,還是后來很長時間,這個任務都未能實現。 ——落實的困難 如果在遠東地區不建立這個管道系統,至少有兩個戰略問題無法解決:“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整體發展,以及俄羅斯石油出口線路的多元化。”赫里斯堅科說的是鋪設這條管道的戰略必要性,但對俄羅斯來說,落實這個長遠的戰略規劃的確非常困難。 事實上,俄羅斯在最近幾年一直在討論遠東石油管道問題,政府內部的具體決策調整也一直在調整當中。2004年的最后一天,俄羅斯終于做出鋪設東西伯利亞至太平洋石油管道的政府決定。這個決定的最大特點是將石油管道的起點從先前的安加爾斯克改為同在伊爾庫茨克州的泰舍特,而理論意義上的終點沒有變,仍然是太平洋港口納霍德卡。 但是,就在俄羅斯政府當時公布這一決定的時候,俄羅斯政界和石油界就開始風傳該工程將分期施工的說法,首期工程的區段是泰舍特至斯科沃羅季諾(位于阿穆爾州),二期工程的區段是斯科沃羅季諾至納霍德卡。這種說法的主要根據,一是俄羅斯目前還沒有能力取得管道鋪設所需的足夠資金,對此項目曾經表現出足夠興趣的日本,提出了投資的先決條件;二是俄羅斯石油界決策者在最后時刻不得不面對油源不足這一關鍵因素,沒有足夠的石油供應量,其他什么都談不上了。由此可以看出,石油管道的決策者可以根據需要改變線路走向,但他們無法人為地改變石油的現實來源。 看來真是無風不起浪。4個月之后,俄羅斯工業與能源部真的出臺了一個分階段鋪設石油管道的政令。泰納線石油管道一期工程(這里簡稱泰斯線)是從泰舍特出發,途徑貝加爾湖的北側運往東地區的斯科沃羅季諾。據該部副部長列烏斯介紹,這條石油管道一期工程的輸送能力為每年3000萬噸。 ——對中國意味著什么 從字面上看,無論是俄羅斯政府去年年底做出的鋪設遠東石油管道的決定,還是俄羅斯工業與能源部最近頒布的遠東石油管道鋪設方案,上面都沒有提到任何與“中國”有關的只言片語。可以這么說,俄羅斯將要修建的是它自己的管道系統,而不是跨國石油管道。 但是,由于俄羅斯鋪設這條管道并不是為了解決國內石油運輸,而是以石油出口為主要目的,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一個問題:通過這條管道運輸的石油最后究竟要賣給誰? 記者就此問題向俄羅斯政府能源部門和俄羅斯石油管道運輸公司進行過多次討教,但所獲信息確實非常模糊,甚至相互矛盾。 俄羅斯石油管道運輸公司總裁魏因施托克說,鑒于這條管道一期工程的終點斯科沃羅季諾距離中俄邊境只有70公里的距離,他有99%的把握認為,從斯科沃羅季諾到中俄邊境將會鋪設一條管道。但是,這位俄羅斯石油運輸壟斷企業的總裁也一再強調,是否鋪設這一小段管道,決定權不在他們公司,而是在俄羅斯政府,由此看來他所說的話并沒有他所說的99%把握。 與此同時,俄羅斯工業與能源部高級官員卻表示,泰納線一期工程不僅包含鋪設泰舍特至斯科沃羅季諾這一段石油管道,而且還包括在納霍德卡修建每年轉運3000萬噸的石油碼頭。俄羅斯鐵道股份公司也放風說,通過石油管道運抵斯科沃羅季諾的石油,接下來將通過鐵路運到納霍德卡。 這些官員和企業界高層人士的說法本身就有些自相矛盾之處:如果俄羅斯準備把石油輸往中國,那它就不用(至少不需要急著)在納霍德卡建什么碼頭,如果俄羅斯要把石油用管道和鐵路聯運到太平洋沿岸,那它就應該給中國一個明確的答復,省得中國還要眼巴巴地等待 3年,最后還將鬧個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經過記者的多方考證,覺得還是有些俄羅斯專家看問題比較冷靜。這些專家認為,俄羅斯政府做出階段性鋪設石油管道的決定,本身就說明這個決策具有明顯的階段性色彩。如果說俄羅斯各單位之間、各權威人士之間說法相互矛盾,莫不如說他們現在也不知道最后結果將是個什么樣子。 最近幾年,俄羅斯政府一直張羅著開發東西伯利亞地區的油氣資源,但由于新油田勘探開發的風險很大,再加上俄羅斯政府對勘探新油田的政策不明朗,致使這一地區新油田勘探開發進展緩慢。這樣一來,曾經被定為泰納線主要石油來源的東西伯利亞石油地質區塊,短時間內根本無法落到實處,這一地區石油開發進展前景現在還很難估計。 其次,鋪設泰納線石油管道需要100多億美元的資金,盡管俄羅斯政府和俄羅斯石油管道運輸公司不斷宣稱資金不成問題,但事實上資金卻有很大問題,俄羅斯原指望日本企業界能夠出巨資,但后來才明白日本是不見兔子不撒鷹。即便是分階段鋪設石油管道,資金問題也沒有完全解決。 俄羅斯石油管道運輸公司有關人士透露,該公司計劃吸引投資者參與一期工程的建設,目前已有一份有意投資這個項目的企業名單,但這些企業最后關頭能不能下決心,現在還不得而知。 正是由于存在這些不確定因素,致使俄羅斯現在無法預測3年后的結局。反過來說,既然還有這么多不可預測的因素,俄羅斯現在也沒有必要清清楚楚地告訴哪一家:你有戲或者你沒戲。俄羅斯目前這種模糊表態,既反映了問題的本質,同時也是俄羅斯的一大戰術。既然中國和日本都對俄羅斯的石油感興趣,那就再等上一二年,到時候再做最后決定。 ——日本機會有多大 最近幾年,日本一直十分關注俄羅斯遠東石油管道方案的決策,不僅向俄羅斯方面提出很多優惠條件,而且公開將中國視為主要競爭對手。日本希望看到的最后結局,是將這條石油管道直接通向太平洋沿岸,而不要在中間分出通往中國的支岔,更不要將管道直接通往中國一個方向。 曾經有那么一段時間,在俄羅斯最高決策層討論石油管道走向的時候,對日本有利的方案似乎占了上風,日本也曾為此歡欣鼓舞。但是,日本后來發現,俄羅斯在做出最后決定的時候,既沒有更多考慮中國的需求,也沒有特別照顧日本的愿望,而是一門心思地想著如何對自己有利。 去年年底,俄羅斯政府通過的遠東石油管道建設方案并沒有引起日本的特別激動。不久前,當日本聽說俄羅斯準備分階段鋪設時候管道,期待的心情更蒙上了一層失望。在日本看來,俄羅斯政府決定中的泰納線就猶如紙上談兵,中看不中用,而石油管道即將鋪到俄中邊境才是實實在在的結果。 在與中國競爭石油管道走向的時候,向俄羅斯方面提供巨額資金是日本打出的最大一張牌。但是,日本為此承諾設定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先決條件:日本可以為這條管道的建設提供資金,但這條管道必須直接修到納霍德卡,中間不能分出通往中國的支岔,更不能將管道直接修到中國境內,否則日本是不會為此提供資金支持的。 記者從日本駐莫斯科媒體同行那里了解到,在俄羅斯做出分階段修建管道的決定以后,日本已經不再提資金支持這件事了,既然俄羅斯不能給日本一個明確的答復,日本肯定不會糊里糊涂地為這個前途不明的工程投資的。 就在今年4月份,俄羅斯工業與能源部部長赫里斯堅科曾經訪問過日本,據說日本方面當時就直接提出了投資與管道走向掛鉤的問題:如果俄羅斯不能確定這條管道的走向,日本是不會投資的。媒體報道說,赫里斯堅科當時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他也不只到最終答案。 除此以外,由于日本的石油企業都是私人所有,私人企業在投資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資金回報。據日本同行透露,即便是在日俄討論管道正熱乎的時候,日本投資商對此問題也非常謹慎,有不少企業對俄羅斯東西伯利亞的石油資源始終持懷疑態度,對這條管道能否按時收回成本沒有信心。 [相關文章之二] 破解一個認識誤區 本刊記者 王羚/文 俄能源部長發布的一道政府令讓中國媒體的態度來了個180度的轉變,樂觀的情緒空前高漲。而這“一邊倒”的態度正反應出國內在日俄、中俄能源合作認識上的種種誤區。 中俄石油管道問題的確把中國折騰的夠嗆。 安大線走向的一波三折,以及中日能源之爭更是為中國媒體提供了整整一年的熱辣選題。隨著俄羅斯最終敲定泰納線方案,2005年初,國內幾乎所有的輿論導向都不再對安大線抱有任何的希望,“日本擠走中國成贏家”、“中國希望最終落空”的標題比比皆是。然而今年4月26日,俄能源部長發布的一道政府令讓所有媒體的態度來了個180度的轉變,樂觀的情緒空前高漲。 ——同床異夢的泰納線 即使是在俄羅斯最終敲定泰納線方案之際,日本的相關能源企業也許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喜悅,那么樂觀。在泰納線的問題上,日本政府與日本能源企業的想法并不那么一致,多少有些同床異夢的味道。而這也許正是我們對日俄能源合作認識的誤區之一。 對于石油戰略的體會,沒有人能比日本更加深刻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之一,日本僅在日本海沿岸擁有為數不多的幾個油田,產量是全國石油需求量的0.2%電為主煤電為輔;戰后,日本的一次能源開始逐漸轉變為以石油為主,到1975年,石油在日本一次能源中的比重超過70%。由于自身資源的匱乏,日本所需石油99%需過進口,且80%以上來自中東地區。 20世紀70年代,中東地區發生兩次大的動蕩(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和1979年伊朗政變),先后引發兩次石油危機,這嚴重打擊了過度依賴石油的日本經濟。石油危機后,日本提出了“脫中東”、“脫石油”的調整方向。這個時期,日本能源戰略重點轉到降低石油依賴程度,重視能源供給安全性,追求能源供給多樣化。 在“脫中東”方面,冷戰后,日本隨即加強對非洲、中南美洲的官方援助,大力發展和東南亞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1997年,日本提出“歐亞大陸外交”的新戰略,目的即在于搶奪中亞和高加索地區能源開發的主導權。 為了保障石油進口的多元化,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日元外交”,注重對石油生產國實施經濟援助和技術合作,同時,還推行海外礦產勘查補貼計劃和貸款支持計劃,對國內企業從事海外資源開發提供資助或貸款擔保支持。而日本企業界也形成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如“企業聯合成一個買家進行交易”等舉措,大大增強其在海外資源開發中的競爭實力。 這兩者間的合作可謂親密無間,成效顯著。然而這次在泰納線的問題上日本政府與日本相關能源企業的想法并不那么一致。 說到這里,我們就不得不介紹一下日本主要的能源企業了。我們大致可以將其分為兩類:石油工團以及日本大型綜合商社旗下的石油公司。 “石油工團”是日本海外市場爭奪資源最重要的一支生力軍。它雖然屬民間組織,但具有深厚的官方背景,政府出資設立,具體承擔國家戰略石油儲備任務和支援民間企業的石油儲備業務,如石油資源開發公司。而三菱石油公司、日本出光公司、三井石油公司等則是另一股更為強大的力量,它們在日本能源市場處于壟斷地位,同時也是絕對市場化、商業化的公司。 對于此次泰納線所需的投入,日本方面采用了三結合的方式:政府提供一定數額的商業貸款,用于前期的勘探等,然后是石油工團出一部分,當然,重頭戲還是落在諸如三菱石油、出光這樣的企業的身上。而然對于泰納線的商業可行性及可盈利狀況,這些真正的出資者一直持懷疑的態度。 在已探明的儲量不足以支撐年8000萬噸的輸出油量,而光興建費用就需160億美元的情況下,這些自負盈虧的企業當然要在心中多打幾個問號了。于是我們也就看到了日本承諾俄方的115億美元貸款遲遲不能到位的局面,而這也為石油管線向利好中國的方向發展提供了轉機。 ——是轉機也是變數 對于泰納線的問題,日本國內也存在幾方力量的博弈,而這往往被國內人士固有的認識誤區所掩蓋,這也是造成之前“絕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對于轉機的出現,我們似乎又過于樂觀。 當近日俄方正式宣布泰納線將分階段施工,第一期工程為泰舍特至斯科沃羅金諾時,國內輿論一片樂觀:“斯科沃羅金諾距中俄邊境僅69公里,這意味著泰納線原油必然將首先流向中國。”“一顆懸著的心可以落回肚里了。” 第一期工程的終點是斯科沃羅金諾是否就意味著會修建通向中國的支線呢?赫里斯堅科的命令中沒有提到,但日方已做出了威脅撤資的強烈反應。 日本經濟產業大臣中川昭一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如果俄羅斯政府計劃首先建造一條至中國的石油管道支線,日本政府將收回為價值115億美元的石油管道項目提供融資的提議。 在日本經濟產業省負責能源政策的中川先生說得更為直白,“如果管道只修一半,那就會出現很大的風險,即石油將永遠到不了日本,我們不能把納稅人的錢投向這樣一個冒險的項目。” 日本方面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反應呢?因為日本有關方面注意到,1996年中國開始變成原油進口國。毋庸置疑,日本政府在亞洲最重視的就是中國,如果經濟持續發展的中國能源消費量不減少,就會出現日本最不希望的中國要從中東以及其他地區大量進口原油的情況。目前,日本85%以上的原油進口依賴中東的局面并沒有改變,供應多元化的進展并不顯著。所以日本的能源戰略把更多地獲得石油資源放到了第一位,而對于俄羅斯能源的爭奪至關重要。 此外,日本最新版《政府開發援助大綱》將援助重點區域從“以東亞、東南亞為中心的亞洲地區”延伸到“包括南亞、中亞的亞洲地區”。日本涉足中亞更多是出于與中國爭奪能源的考慮。2003年,日本對印度的貸款增加到1250億日元,印度在日元貸款接受國排名中升至第一位,其中也不無借印度牽制中國之意。因此日本是絕不希望看到泰納線出現任何有利于中方的轉機的。 對于日方的態度,主要負責泰納線建設工程的俄羅斯國家石油運輸公司總裁魏因施托克的話似乎另有深意。他曾表示:“管道首期建設只需要60億美元,現在已經找到了80億美元的資金,日本提供的貸款現在對該公司而言無足輕重! 事實果真如此嗎?是中方為其提供了建設資金嗎?還是這是俄方又一次的試探?正如上一篇文章所述,對于泰納線俄方還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俄羅斯是靚女不愁嫁,一方面利用中日之爭抬高價碼,一方面最大限度的維護石油安全,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即使事態的發展朝著有利于中國的方面發展,中俄石油合作也將面臨新的風險。即使俄方因泰納線項目所需資金巨大,以建設通向中國的支線來要求中方對整個管道項目和東西伯利亞及遠東(指雅庫特)地區油田進行大規模投資,但中方也無法獲得管道產權和經營權,只能換購油權益。 根據俄聯邦《自然壟斷法》,干線石油管道只能由國有的俄羅斯石油管道運輸公司投資和經營。中方投資者不可能獲得管道產權和經營權,也許只能得到有保障的購買定額管道原油的權益,投資更像融資或借貸。當從其他地區進口的原油成本低于泰納管道原油成本時,這一“權益”又會對投資人不利。 ——“巧”字策略很重要 無論是安大線的一波三折及最終流產,以及泰納線的新轉機,這都說明中國石油企業“走出去”面臨的是一條荊棘密布之途。 由于國內石油企業“走出去”的步伐相對落后,目前國際上資源富集的大油田主要掌握在國際壟斷資本手中,世界前20名大型石油公司壟斷了全球已探明優質石油儲量的81%。所以在先機已被國際石油巨頭搶占的前提下,中國石油企業只能采取“插空當”的方法,而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方法就是巧用勁。在這方面我們需要向我們的對手日本學習。 日本政府提出泰納線的巧妙之處在于,它與俄羅斯石油界于1993年擬定的“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天然氣管道工程”計劃路線基本一致,完全滿足了俄羅斯最初所設想的利益關系。另一方面,日本又很好了利用了俄羅斯國內存在的中國威脅論,結果成功導致中國安大線的流產。在與俄羅斯方面的外交活動中,日本方面對于俄羅斯社會、政治現狀、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俄中關系等研究調查幾乎無孔不入。 相比之下不得不承認,在中國發展對俄關系的過程中,我們實際上對俄羅斯宏觀和微觀的投資環境、俄羅斯獨特轉型模式還是缺乏深入客觀的了解。 在出海找油的過程中,我們是否也能學會“取巧”? 日本企業與日本政府在泰納線上的微妙關系能否被我們所利用呢?同時,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日俄間的冷戰鴻溝得以填平,但以領土問題為中心的其他矛盾依然存在。日俄關系的走向就取決于如何處理這些矛盾,尤其取決于如何解決領土爭端。 在能源開發問題上,日本的慷慨許諾大都停留在紙面上。在日本的對外援助中,俄羅斯所分得的一杯羹也很少。日本在與俄羅斯發展經濟關系時,時刻不忘與北方四島問題掛鉤。在對日本的外交政策上,俄羅斯總統府與俄外交部之間也有分歧。雖然普京看到有必要改善俄日關系,以吸引日本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投資,但是他又擔心如果在領土問題上做出讓步,會遭到國內其他政治勢力的攻擊,動搖其執政地位。 以上這種種力量間的博弈,以及矛盾的發展都有可能產生轉機或帶來變數,關鍵就在于如何巧妙利用了,而這需要我們先出重重誤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