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德隆 火華強
光明乳業在鄭州和杭州的遭遇無疑讓這一品牌蒙塵。單從事件層面看,似乎是光明在對外擴張中,個別地方的內部管理出了問題,企業應由此治亂扶正。加強管理是對的,但是筆者認為,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戰略問題。
“輕資產戰略”之誤
光明從1995年開始走向全國,立志實現“全國一片光明”。2001年花巨資聘請麥肯錫公司做戰略顧問。麥肯錫的建議是實施“輕資產戰略”,讓光明只進行少量硬資產投資,通過輸出管理、技術和品牌獲取利潤,自己則專注于產品研發、銷售、服務與品牌推廣。光明認為“輕資產戰略”解決了多年來困擾自己的增長瓶頸,于是迅速付諸實施。具體的行動,包括與杭州喬司、金華佳樂等外省企業簽訂定牌生產光明產品的協議,控股并購天津夢得、江西英雄、鄭州山盟等諸多地方性乳品公司。
然而“輕資產戰略”存在一個很大的致命缺陷,就是它只解決了企業的內部問題,即企業如何控制、協調、管理以達至業務的快速擴大,卻忽略了外部問題的解決——企業如何獲取顧客。而企業績效的取得,發生在外部顧客購買企業產品和服務之后,如果顧客不認同企業的品牌,無論企業短期內如何快速擴張,終不能達至穩定績效。
麥肯錫推崇的“輕資產戰略”典型,是耐克公司。但耐克之所以能這么做,恰恰在于它已經解決了外部問題,它建立的品牌有足夠拉動力,能吸引到大量顧客來購買自己的產品。而光明呢,它還沒有解決以強大的品牌、正確的定位去創造外部顧客的問題,雖然“輕資產戰略”幫助它獲得了奶源、生產和渠道資源,卻由于缺乏強有力的市場定位,使得光明相比蒙牛等對手欠缺競爭力。正是這一點導致了光明牛奶在鄭州山盟的滯銷和其后的問題。
“兩強相爭”屏蔽光明的光芒
光明、伊利、三元等品牌原本都是盤踞一方的區域性領導品牌,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向全國市場擴張。光明早期的迅速擴張,使得它處于暫時領先位置,特別是它的液態奶銷量多年來一直是全國第一,全國第一品牌的寶座指日可待。然而在2000年左右,伊利和蒙牛的相繼發力,打亂了光明的步伐。伊利最先在中央電視臺訴求“大草原”概念,這是乳品業發生轉變的轉折點。就像廣東涼茶、山西釀醋,以及法國香水、瑞士手表一樣,有的國家或地區被人們普遍認為在某些方面有特別優勢,稱之為“區域心智資源優勢”,是當地企業獲取顧客的強大支持。伊利領先,隨后即有蒙牛跟進,兩者大打“草原”牌、“自然”牌,把呼和浩特往“中國奶都”塑造,很快就樹立起了內蒙古的乳業聲譽。借助這種區域心智資源優勢,加之伊利、蒙牛一齊發力,“兩強相爭”屏蔽的是“第三者”光明的光芒。
光明的失策,在于沒有發展出正確的戰略去有效阻止伊利和蒙牛成長。“輕資產戰略”關注內部,使得光明沒有對蒙牛和伊利提出針鋒相對的強有力定位,等于坐視兩位對手崛起。同樣由于對外部關注不夠,光明也沒有充分認識到“中國奶都”這種區域心智資源在顧客心智中的影響力,未能及早進行奶源布局。在麥肯錫戰略的建議下,光明正忙著把部分牧場出售,交由他人管理。
美國一家研究機構作過一項研究,它跟蹤了25個行業領導品牌從1923年以來的變化,結果至今為止,只有3個品牌失去了領導地位,其余的22個品牌近80年來一直穩居第一。這是因為,企業一旦在顧客心智中確立了領導地位,就會成為某個品類的代名詞,進而成為顧客的首選。當顧客對某個品類產生購買需求時,首先想到的就是領導者。也就是說,領導地位將為市場領導者提供源源不斷的成長動力。為此,企業應該不惜一切代價爭取市場領導地位,特別是在市場發展初期,在沒有明顯的企業勝出時,更要全力以赴。蒙牛一路狂奔,正是因為洞悉了領導地位的關鍵性。
由于不能針對伊利、蒙牛發展出獨具的競爭性定位,光明在上海之外的全國市場,缺乏足夠競爭力以爭取顧客。在此前提下,光明若把危機事件歸因于內部管理問題,有可能會通過進一步的運營改善暫時消除癥狀,但外部的顧客接受度依舊無法很好解決。
品牌戰略,再造未來的新起點
光明目前在上海市場占絕對壟斷地位,占據了大半的市場份額。當單個品牌占據大部分市場時,就潛藏著巨大風險,競爭對手只要確立和光明相對立的定位,就能從它手中切割市場。
要保持高市場份額,光明應該推出多品牌在顧客心目中占據多個定位,就像寶潔在洗發水市場做的那樣,飄柔、潘婷、海飛絲、沙宣分別占據了“柔順頭發”、“營養頭發”、“去屑”和“專業護發”的不同定位。光明收購三島出擊低端,雖然做得不錯,但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防御三元。更明智的做法,應該用三島品牌主動攻擊“光明”品牌,讓更多的市場份額流向三島。
分化的力量同樣不可忽視。分化是商業發展的基本規律,產品種類總會細分得越來越多,從而提供新品牌崛起的機會,將老的品牌瓦解。就乳業而言,液態奶、奶粉、奶片,早餐奶、舒睡奶,常溫奶、保鮮奶、酸奶,這些細分品類都蘊藏打造品牌的大好機會,關鍵是要有專門的品牌去開創這些新興品類。“光明”大品牌覆蓋所有細分市場,用一個品牌去囊括牛乳制品大品類,極容易被聚焦某個細分品類的專業品牌切割市場。小品牌先天性敢于聚焦,一旦它押對了寶,就有可能隨著品類的成長與主流化,成為下一波的大品牌。
事實上光明在產品創新上做得不錯,比如它的無抗奶、舒睡奶,還有麥風。很可惜“輕資產戰略”不能從外部競爭中界定出切合的定位機會,并圍繞定位來重新配置資源,規劃新品牌運營配稱,創建出第二、第三個企業績效中心。
麥肯錫給光明的建議,是把光明當成企業,考量如何使整個企業實現最佳運營控制和提升生產率,而品牌只是營銷中的一環。但是,企業績效的達成在于創造顧客,不同的品牌創造不同的顧客,一個品牌就是一個完整的績效中心。企業只有圍繞打造品牌來展開運營活動,才能最佳地創造顧客,從而支持企業的發展。
所以我們建議,在未來的競爭中,光明能將創造顧客的品牌視為競爭的基本單位。光明的內部運營管理是其強項,繼續加強沒有錯,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揚棄“輕資產戰略”,而將和消費者心智資源密切相關的品牌戰略作為再造未來的新起點。
(作者分別為特勞特競爭戰略咨詢公司總經理、咨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