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宋平
《財經時報》:在國內,目前還沒有一家是生產劇本的公司。您把它定位為“劇本工廠”,是不是有意突出它的商業地位。
秦溱:我們更愿意把劇本看成是生產,而不僅僅是創作。電視劇以收視率吸引廣告,
其實電視劇的市場不僅僅是廣告,導演、演員都是它的市場,而這個資源就是劇本。所以從產業角度來說,這是一個項目,劇本則是項目成立的根基,我們其實就是項目公司。從心態上看,劇本創作是藝術,從商業角度看,這就是一個大作坊。
《財經時報》:這種公司化操作的運作流程是怎樣的?
秦溱:把劇本元素進行分解,形成流水線作業。總體上來說,前期是策劃創意階段,要有一個好的創意設計,而后期就是體力活了,例如600場戲其實就是600個小故事,大家分工協作,每個人負責幾場戲。
《財經時報》:可是有一些編劇認為寫劇本是個人創作、個人風格的體現,不能由群體共同來實現。
秦溱:那要看什么劇本。像劉恒老師寫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就不能以這樣的運作來完成,這是由劉恒老師深厚的生活基礎、獨特的語言風格形成的。但這樣的本子只是極少數,大多數劇本是可以集體創作的。國外都是這樣運作的,劇本實施階段是人海戰術,每人寫一段。當然前期創意階段不必用人海來實現,就像房地產公司,設計師設計了整體構架,至于戶型具體如何,如何裝修,就由其他人來完成了。
《財經時報》:那為什么國內編劇行業卻一直沒有形成產業化規模呢?
秦溱:因為人們只把編劇當作一種藝術行為,太強調藝術了,編劇行業現行的規則沒有人愿意去破壞它。但不破就不能有發展。而且短期內這樣的利潤是比較低的,承擔的風險也比較大。那些名編劇其實都有自己的一個編劇班子,這種小作坊式的運作,短期內比公司化運作賺的錢要多。
編劇聲音
鄒靜之:我們要發出自己的聲音
現在影視市場的一個普遍現象是優秀劇本匱乏,導致電影形式大于內容,電視劇注水現象嚴重。但這也和編劇得不到公正的待遇有關。
就編劇自身而言,一些年輕編劇太浮躁,靜不下心來琢磨好的東西。但我認為現在這個現象已經開始有很大的好轉,因為很多優秀的作家加入到編劇的行業中來。
我們應該當仁不讓地占領影視這個陣地,要發出自己的聲音。我就是因為阿巴斯的電影才知道伊朗,也是因為這些年的韓國電影才了解韓國。中國的電視劇是在世界華人地區最有影響的藝術形式,韓國有中國電視劇頻道,甚至比漫畫、電影的勢頭都強勁。影視是中國文化的一種傳播途徑,是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途徑。而現在國內的電視劇能夠在亞洲與其他國家的電視劇相抗衡,正因為有很多作家加入到這個隊伍里。
海巖:編劇產業化是一種趨勢
每年電視劇市場出來的是1、2萬部集的電視劇,而好劇本也就10來部。這種狀況的造成,一個是由于編劇整體心態浮躁,急功近利,另一個則是編劇收入太低造成。在中國靠寫東西賺錢不太可能,我們圈里有一種說法——上輩子積大德,這輩子做投資商;積小德,做演員;沒積德,做導演;缺了德,就做編劇。我覺得自己的作品賣得太便宜了,在國外的暢銷書作家,都能上富人排行榜,而國內——我現在只能說是買根冰棍不皺眉頭。真正的經濟時代,是非常重視知識產權的。
目前編劇公司的出現,在短期內是不會從根本上改變編劇行業現狀的,但試試總是好的。
周振天:不是任何劇本都能規模化創作
電影的靈魂是導演,是一次性觀賞的藝術,而電視劇則是一個長篇,特質是章回性,所以一流的編劇很重要,其他遜色一點都沒關系。但給編劇的投資太低,“一集3、4萬元,就已經讓人吐舌頭了。”只有重視編劇的地位,加大編劇的報酬,才能從根本上調動起編劇的熱情。“但國內,目前在知識產權的法律界定上還是個空白,與國外的差異很大。”
我不太明白這種公司化的運作方式,但作家協會和電視家協會也已經有了“劇本工作室”這種機構。一個是為編劇維權,一個是對編劇有規范化的管理。編劇產業化應該是一種趨勢。(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