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視點報記者:桑燕
2005年6月,鄭州市出臺的《關于大力發展會展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經過3~5年的努力,把鄭州市建成中部會展之都和中國會展名城。在此之前,鄭州市也曾多次提出把該市建成會展名城。但這一構想卻遇到了舉辦硬件設施有限與缺少產業支持等困局。現今,全國許多大中城市都在發展會展經濟,且競爭非常激烈。在此時,鄭州要做大會展經濟,成為會
展名城,還面臨著諸多考驗。
7月9日,升級為中國國際會展文化節的中國會展年會,將在河南鄭州舉行。雖然,距此還有近10天時間,但鄭州已為之沸騰。不但鄭州會展辦的工作人員為此忙碌了數日,各家媒體也在為它的到來宣傳造勢。
而在造勢的背后,是鄭州發展會展業的熱情和信心。從上世紀90年代初,立項建設規模在當時尚為數不多的中原國際博覽中心,到近期鄭州市委、市政府出臺的鄭州市發展的18項意見中,都可以看出鄭州市一直想把發展會展業作為該市發展的一個大方向,表現出鄭州市對發展會展名城是志在必得。
6月,鄭州在出臺的《大力發展會展業的意見》中提出,經過3~5年的努力,把鄭州市建成以區域性會展為基礎、國際性會展為主導的中部會展之都和中國會展名城。
3個月之后,讓鄭州人引以為榮的“中西部最大的國際會展中心”即將建成投入使用,這讓鄭州人的會展名城之夢將變得更加現實。
鄭州的會展夢
“鄭州發展會展經濟的藍圖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現任鄭州市會展辦主任的鄭州市商務局副局長閻鐵成對鄭州市會展業的發展了如指掌。
鄭州發展會展業是與商貿城的定位相輔相成的,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提出商貿城建設之時,發展會展經濟作為鄭州城市發展的另一個方向被同時提出。
鄭州南北居中的區位成為發展會展業的獨特優勢,俗話說,“得中原者得天下”。而居全國交通一大中樞的鄭州使無論來自南方或北方的客戶都感到距離比較適中。京廣、隴海兩條鐵路大動脈的交會點,直到現在仍是一種無可替代的優勢,而這更是會展的羽翼。
“辦會辦展,把商戶留下來,發展市場。”鄭州最早的會展理念依然是依附在商貿城的定位上。
改革開放以來,鄭州確實也成功承辦了一些全國性的會展,特別是糖酒會,連續在鄭州舉辦了八屆,每次的規模都在10萬人以上,被稱為中國第一展會。
“全國糖酒會真正形成規模的是在鄭州。”這是被公認的事實。
“優越的條件和舉辦展會的成功經驗,顯示了鄭州會展業發展的潛力。”閻鐵成對鄭州當時的會展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1992年,河南省委和省政府對鄭州市會展業的發展給予了堅定的支持。當年,投資建設了中原國際博覽中心。這個現在看上去有些設備落后的展館,當年在全國卻是為數不多的大型會展場所。
隨著會展熱的到來,全國刮起了會展風。一些城市的會展優勢開始迅速展露出來。而鄭州辦會展的積極性卻有所下降,展館陳舊,加上組織不夠好,鄭州漸漸淪為會展的“二流階層”。
“把鄭州劃為會展城市的第二梯隊,也是對鄭州的恭維。實際上,鄭州排在第三梯隊還要靠后。”河南省會展業商會會長王永國分析道。他把北京、上海、廣州的會展業歸為第一梯隊;大連、廈門、深圳是第二梯隊;而在第三梯隊中,與周邊的城市相比,至少中部比不上武漢,西部比不上成都,鄭州在會展業方面確實顯得有些楚楚可憐。
2002年,鄭州市委、市政府在請來眾多專家對鄭州市做發展規劃時,結合河南的農業大省、人口大省及鄭州的區位優勢,又一次把發展會展、物流確立為發展方向。
同年,在規劃鄭東新區時,又把新的會展中心作為鄭州市的標志性建筑成為其規劃的一部分。
“規模全國第三,奢侈算得上一流。”這個以22萬平方米的面積被譽為中西部最大的展館,成為鄭州的驕傲,也成為鄭州又一輪沖刺會展經濟的開始。
2005年,發展會展經濟被列入鄭州市城市發展18項意見,成為鄭州發展的一個側重點,且建設“中部會展之都”和“中國會展名城”成為鄭州發展的另一個新的口號。
用20年的時間,為鄭州確立了會展命題。在全國大中城市你超我趕的今天,鄭州市會城名城之夢的求解還有多遠?
尚未有品牌會展
對會展業的熱衷,是源于對經濟利益的追逐。
“會展給一個城市帶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是任何活動都無法取代的。”閻鐵成說。
據有關資料顯示,國際展覽業的產業帶動系數為1∶8~1∶10,即展會所帶來的住宿、餐飲、交通、通訊、旅游、貿易等相關消費收入可達展館收入的8倍。
“會展從實際收入來看,并不明顯,它主要是對當地的經濟拉動比較大。”中原國際博覽中心總經辦主任吳韶認為。
“鄭州想在近幾年內打造成中國會展名城,有點困難。”從事會展行業數十年的王永國會長對鄭州會展業的發展并不樂觀。
“除了交通、商貿城,鄭州的優勢在哪兒?”他問。
作為中型城市,鄭州沒有形象優勢,無法與北京的首都地位相提并論,也無法與上海的國際化大都市相比擬。
鄭州沒有自己的品牌展會。廣交會讓廣州變得人流攢動,大連服裝節成為大連的又一個旅游黃金周。而鄭州唯一的鄭交會,也在數次失利之后,影響越來越小。
“在二級城市發展會展,要有自己的個性,而鄭州沒有相應的產業做依托。”王永國認為,河南是一個農業大省,做農業的文章應該是自己的一個出路,但全國農機博覽會在鄭州舉辦3屆之后,也流于外地。
想爭取全國大型的流動展會,硬件設施有限。以前,鄭州有兩個會展場所,一個是中原國際博覽中心,有4個展廳共432個展位。這個當時在全國號稱一流的展館,如今已落后于時代,狹小的空間和簡陋的設備,被拒在了承接大型展會的門外。另外一個是有著200多個展位的外貿貨棧,但其用于展覽的收益與黃金地段身份的落差,使它不得不外租,現在成為鄭州頗具盛名的歐凱龍家具廣場。
“以前做會展每年不過100多萬元的收入,現在出租給歐凱龍,一年的租金就達600多萬元。”有人說。
“現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即將建成,也許將改變鄭州會展的現狀。”作為鄭州會展發展歷程的見證人,王永國的話里明顯透著痛心和焦急。
“鄭州是到了該想想如何發展會展的時候了。”作為中原國際博覽中心的一名老員工,吳韶非常同意王永國的觀點。
他說,在高速公路發達的今天,每個城市都有密織的交通網,鄭州以鐵路獨秀的交通優勢實際已經被弱化了。而在各個城市爭相發展會展的現在,很多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給分解了,每個城市都有了自己的展會,鄭州的區位優勢和商貿城的依托也已被淡化了。
想像廣交會和深圳高交會一樣,營造自己獨有個性的品牌展會,鄭州又沒有獨特的資源和產業優勢。珠三角以自己的經濟特色,打造起高新技術產品基地,為高新技術產品會展中心的形成打下了基礎。鄭州有什么?
但閻鐵成并不同意這些觀點。他認為廣州、深圳也不是因為有當地的產業優勢才舉辦的展會,而是先舉辦展會,才帶來的產業發展。“產業依托只是會展非常小的一方面,國際化的大城市是不會依托當地的產業來發展會展的,而是以自己的融合優勢來聚集全世界的人流、物流和資金流。”他說。
“在國內較有影響力的全國糖酒會為什么從來沒有在北京、上海舉辦過,而只在中等城市舉辦?那是因為這種會展規模太大了,一是在大城市舉辦,將會增加大量的成本,二是過多的人流會給這些原本擁擠的大都市帶來超負荷的壓力。”閻鐵成還舉例說。
“這說明鄭州還是有適合自己發展會展的空間的,剩下的只是以后怎么發展的問題。”閻鐵成鏗鏘有力的語氣中透著自信。
先靠“外援”造勢
如何發展鄭州的會展經濟?這是一個大命題。
王永國用“走出去,請進來”來表述自己的意見。
他認為,培育一個品牌展會,需要長期的努力和成熟的條件。鄭州要想打造會展之都,就要先把會展的氛圍、發展會展的形象塑造出來。所以,開始應該先把國外的一些大型的展會請到鄭州,它們以前也許會選擇北京、上海,但隨著大城市物價的上漲,拿出鄭州的有利條件,把適合在中原地區舉辦的會展請到鄭州來。另外,把國內成熟的、成型的會展引到鄭州來,來營造鄭州的會展氣氛,并能擴大鄭州的形象宣傳。
在這一點上,閻鐵成與王永國的觀點是相似的。
“目前,鄭州沒有自己的品牌展會,首先要把目光盯在全國20多個流動性的大型展會上,爭取適合鄭州發展的展會。”閻鐵成說。
閻鐵成的話不無道理,這些展會的規模大多都在1000個展位以上,在沒有自己固定的品牌性展會時,這是最有效的捷徑。
但全國流動性的大型展會不過20多個,而每個城市都在對它們虎視眈眈。據說,有些展會需交高達幾百萬元的贊助費,但依然有很多展會連明年的舉辦地都已經定好了。鄭州要爭取又何其難啊?
既然是流動會展,其局限性不可避免。鄭州要打造中國會展名城,依靠外援畢竟不是辦法。依托地方特色產業創建長久性的固定品牌仍是最現實的出路。
“河南是一個農業大省,其周邊也是農業大省,鄭州會展還應該圍繞農業做文章。”閻鐵成認為。以后要創建有關農業、農資、農機的品牌會展。
同時,河南也是一個人口大省,消費品會展也是以后發展的一個趨勢。
河南的食品在全國聲名顯赫,開創食品的專利展會,是對地方產業拉動最緊密相關的優勢。
與此同時,還應經常舉辦房展、車展等針對地方消費的展會,以營造會展環境和拉動地方消費。
發展中的警示
樓市泡沫的喊聲剛過,現在又有人喊:“該擠擠會展經濟的泡沫了!”網上有關發展會展的專家建言也數不勝數。
會展經濟所帶來的巨大效益,在中國形成了一股會展風,每個城市都在發展會展經濟,每個城市都在辦會辦展。俗話說,“物以稀為貴”,“凡事過猶而不及”。展會的泛濫,最終會導致會展業的過度膨脹。
《贏周刊》的一篇文章揭示了2005年廣東地區形形色色的機械模具展:3月份中國(深圳)國際機械及模具工業展覽會,4月份第三屆陳村機博會,5月份第十二屆華南國際機械及原料展,6月份的2005年廣州機床展模具技術展暨工控自動化儀器儀表展,7月份的第六屆中國(廣州)國際建筑裝飾博覽會……據阿里巴巴機械資訊不完全統計,僅2005年5月份全國就有展會大大小小24個之多。
在某一段時間內,鄭州的紫荊山公園的房展也是接連不斷——房展會、住交會讓人眼花繚亂。
“舉辦會展太多,也會形成弊端。”王永國又把問題拋了出來。
在此之前,鄭州就存在著多頭審批、重復發展的問題。由于省、市部門溝通少,常常出現各辦各的,有時會在同一個季度乃至同一個月由省、市不同部門舉辦同一類博覽會。
如2005年3月12日,鄭州市舉辦了第三屆電動車博覽會,3月底,又出現了首屆電動車博覽會。按規則,一般在4~5個月內不能在同一個城市舉辦同類會展。沒有整合資源,規模化發展,只能限于同質化競爭。
“其實,打造中國會展名城,有自己個性和固定的大品牌展會不需要太多,否則,所有的展會都將變得沒有個性。剩余的主要承接國內外的大型流動會展,平時再輔以地方性的小型展會。”王永國用“多、雜、亂、散”來形容鄭州會展業發展的特征。
“現在,有很多的展會都是為了收取展費,不考慮參展商能通過展會得到多少效益。”王永國介紹了會展業的一些內幕。
這種只看眼前利益的會展,最終將導致整個會展業的“誠信危機”,致使很多商戶看到會展邀請函就感到頭痛,喪失了參加展會的興趣。
另一方面,很多會展成為當地政府的形象工程和政績擺設。“動輒就有××展會成交額達××萬元的報道,很多都是事先定的,只不過在現場做做樣子而已。”一位專業承接展會的會展公司的工作人員自曝內幕說。
“發展會展需要時間,創建一個品牌展會,更需要時間的培育,還有大量的資金支持。”閻鐵成說。會展是一項社會工程,也是一個城市綜合水平的體現。發展會展需要環境、城市形象、治安、廣告、旅游、餐飲、經濟、文化等整個社會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