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手培育的房地產市場在宏觀調控下風雨飄搖時,上海政府最初的聲色俱厲漸漸變成不忍之心,現在準備出手讓市場達到“平衡”。
銀行房貸出現負增長,房地產交易大幅萎縮,中介機構關門裁員,政策的效應在一個月中逐漸顯現,一邊是中央“十二道金牌”的急令,一邊是樓市各個環節的求救書,似乎在中央和地方之間出現了失衡狀態,而上海市政府和房產商們都顯得措手不及。
遏制投資性炒房和控制投資性購房的目的現已基本達到,而房地商們死守價格,讓交易量一路下飚,原來那些抱著被子去排隊的老百姓現在儼然成了最有耐心的人,房產商和持幣者博弈中尋找著心理價位的平衡點,盡管誰也不知道它的底線到底是多少。
當市場剛陷入僵持階段,上海市政府就坐不住了,中小房地產的資金鏈危機、交易量下跌造成的稅收銳減,使政府開始對宏觀調控的預期值產生了懷疑:在如此低迷的市場下,究竟房地產商能撐多久。
在政府“先企業之憂而憂”的補救措施到來的時刻,新盤仍在不斷上市,企業已經在著手放寬中小企業融資;交易量下跌,政府準備恢復轉按揭并為某些房源提供擔保。似乎房市的調節真是“成也政府,敗也政府”。樓市還無崩潰之相,政府卻已有抬市之舉。
從中可看出房地產“牽一發而動全局”的威力,宏觀調控必會帶來房價的微震,泡沫擠出以后房價必會下跌,市場的自發調節會恢復樓市的平衡,而政府的新一輪調節應等到市場出現大的波動應時而出,現在只是初期僵持階段就迫不及待考慮“穩市”,有拔苗助長之嫌。
任何政策出臺以后都有消化過程,循序漸進才是最從容不迫的發展方式,樓市也必須遵循自己的市場周期和順序。
(彭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