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樂樂 來源:中國經營報
有統計顯示,中國可供展覽的場館面積超過了世界上展覽業最發達的國家德國,但是這么多的展館利用率普遍偏低,平均僅在10%~30%左右。以北京為例,北京可供展覽的面積約11萬平方米,2003年場館利用率約達35%。這表明,即使在北京這樣的展覽龍頭城市,場館的經濟效益也遠遠沒有達到最佳的水平。
對于單一的展館而言,利用率達到60%~70%時,才可能發揮出最佳的市場效益。展館利用率不高,造成了巨大的社會資源浪費:在展館的建設期造成資金、土地等資源的浪費,在展館的經營期也造成了市場的惡性競爭、產業總體收入的銳減。許多新型的現代化展館由于物業管理、市場開拓等方面的費用過高,相繼陷入到慘淡經營、勉強維持的境地。場館被拍賣的消息屢次出現。
展館的過剩主要是由“建場館熱”引起的。一些地方政府將建場館當成政府的“政績”,展覽場館的建設更多的是體現了當地政府的意志,而不是滿足產業自身發展需求的市場行為。在德國的慕尼黑,一個展館建設的前期論證就花去了13年的時間。但是,在我國,展館建設常常是半年論證、兩年施工,有的展館建設甚至還遠遠少于這樣的時間。
目前,有的二線城市竟然先后建成了好幾個新的大型展館,而一線城市也不甘落后。在北京,未來5年中就計劃新增展覽場館面積50萬平方米。但是,場館并不能創造市場。展館建設的過多、過快,超出了市場的需求,就必然要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
過度飽和的展覽市場要求展館的經營做出改變。這些展館或硬件設施老化或位居鬧市,交通條件不好,已不適合辦展。在盈利的壓力下,一些地區的某些展館的轉行已經勢在必行,如將部分場館改作商場、餐廳或會議場所等。比如說中國國際科技會展中心已經變成了汽車賣場,有的展館已經“轉行”為證券營業廳或商場。展館的存量調整還表現為隨行就市。上海展覽館(現更名為上海展覽中心)由于地處城市中心,不方便大型的物流運輸,就更多地舉辦了輕紡、珠寶、房地產這類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展覽。
在展館的調整和轉行中,地方政府要學會尊重市場規律,建立起展館的進入和退出機制,同時場館經營者也要顧及市場的需求,不要在展館經營上一相情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