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引人注目的首個全國性民營石油企業“長聯石油控股公司”在京正式成立。但據了解,公司雖獲準成立了,經營石油企業所需的各項關鍵證照“尚在辦理當中”。由于國家關于石油行業打破國有企業壟斷的具體相關政策沒有出臺,以及企業內部框架尚未理順,這個受到各方廣泛關住的企業未來命運如何,尚待觀察。
一場耐人尋味的成立典禮
這是一個規格極高的成立儀式:在首都人民大會堂,來自國內外的參會嘉賓接近千人。尤其令人矚目的是來自科威特、伊拉克、蘇丹等7國的駐華大使親自與會,委內瑞拉、南非、歐盟等國家和組織也派代表出席會議。這種規格是近年來企業慶典中少有的。
然而,這又是一個規格極低的成立儀式:雖然首個全國民營石油企業成立是中國石油產業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可出席會議的除了商務部研究室一位處長外,沒有任何政府官員參加,負責石油產業政策制定的國家發改委,以及新成立的國家能源辦公室,甚至沒有派一名代表參加。
耐人尋味的局面,也許可以折射出我國石油民企的微妙處境。然而,長聯石油董事局主席、中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會長龔家龍對新公司的未來充滿信心,他向《經濟參考報》記者介紹說,長聯石油是湖北天發集團聯合全國30家民營石油企業共同參股成立的。成立這家企業,就是要整合國內民營石油企業資源,打造中國民營石油航母,實現“弘揚民族精神,聯合各方力量,參與國際競爭,補充國家能源”的戰略構想。他介紹說,公司成立初期,主要任務是通過自身的規模和影響,爭取民營石油企業發展的產業政策,推動中國石油市場化改革,幫助民營石油企業走出困境;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則以我國大型石油集團為榜樣,走出國門,到海外開拓油氣資源。在企業組織形式上,將以股份制形式,成立若干個以石油產業鏈為依托的產業公司,形成上中下游一體化的經營格局。
一家全國性公司成立后的主要任務不是搞經營而是“爭取政策”,這是長聯石油的一個重要特點。記者在會場采訪了來自陜西的騰格爾石油公司的兩位代表,他們告訴記者,他們公司是從事上游勘探開發的企業,旗下有多個鉆井隊。之所以參股長聯石油,主要是希望依托長聯,尋求國家在石油勘探開發領域向民營石油企業開放的政策。他們透露,長聯石油的發起股東分為大股東和小股東,大股東要求以現金500萬元和資產兩億元入股;小股東要求以資產200萬元和資金20萬元入股。另據了解,長聯股份最大的股東、湖北天發石油注入的現金達2000萬元。
“領了準生證卻還沒有戶口”
長聯石油成立儀式上“民熱官冷、外熱內冷”的局面,是我國石油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雖然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與會的長聯石油的代表也一直在強調一點:公司發展一定有很多困難,對此大家已經做好了準備。而與會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位代表在發言中甚至坦言:希望大家10年后“還能在這里開會”,暗示了對公司能否長期存在和發展的擔憂。
那么,到底是什么在阻礙民營石油企業發展呢?
最大的障礙是體制障礙。據了解,我國自1998年以后,實行的是國家高度壟斷的石油產業政策,中海油、中石油和中石化三大石油集團,基本將石油的各個領域壟斷經營,民營資本基本上不能進入石油行業。此后,雖然國外大石油財團紛紛入股我國三大石油集團,國內石油領域卻基本上是民資投資的禁區。
2004年底,根據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我國政府宣布向國內外各方開放石油的零售領域,凡符合條件的企業,無論是民營、國有還是外資,都可以申請成立成品油零售企業。2005年初,國務院公布了關于鼓勵非公經濟發展的36條政策,其中明確提出石油領域要對民營資本開放。上述重大政策動向,讓民營石油企業看到了曙光。2004年底,國內主要民營石油企業成立了“國家工商聯石油業商會”,并以此為平臺為民營石油企業爭取權益。
然而,雖然國家已經明確了石油領域要對民營資本開放,可到目前為止,除了成品油零售方面的政策外,沒有出臺任何允許民營石油資本進入石油勘探開發、運輸、煉制加工等領域的具體政策,民營石油企業在上述領域的活動或者受到嚴重制約艱難經營,或者私下運作得不到國家承認。而在成品油市場準入方面,雖然國家宣布允許民企進入,卻附加了“必須有穩定的油源,與具有油源的企業簽訂供油協議”的條件,而具有穩定油源的企業,在我國只有中石油等三大石油集團。
因此,從目前的政策環境來看,長聯石油要想發展,必須得到國家的政策支持,必須得到三大石油集團的“認可”。到目前為止,長聯石油沒有獲得經營原油和成品油所必須的各項證照,處于“領了準生證卻還沒有戶口”的階段,不免讓人擔心。
然而,接受采訪的另外一位專家認為,國家準許長聯石油企業誕生,本身就是對民營石油企業發展的支持,至于沒有官員到會祝賀,主要原因是我國石油體制改革十分復雜,牽涉到投資體制、價格體制、公司格局等多個方面,牽一發而動全身。在最高決策層沒有明確表述的情況下,誰也不好出面說什么。但是從長遠看,這些政策都可能松動。
內部架構更待整合
除了政策方面的制約以外,業內人士更加擔心的是,長聯石油內部構架方面。
據了解,長聯石油目前已經有30多個大大小小的股東。而據接近長聯決策層的人士透露,長聯石油目前只是一個平臺,會不斷吸引各類民營石油企業進入,就是說未來股東的數目會更多。如此多的股東,各自投入了資金和資產,從目前的情況看,卻很難形成一個決策和經營實體。
首先,股東各自為政,想法不一。記者了解到,有的股東是真正的想通過入股經營,獲得盈利;有的是想借助長聯獲得政策支持,減少經營干擾;有的是想通過長聯獲得銀行資金支持;有的則是想借助長聯改善自己的經營困境。上述想法中,真正想大家通過共同入股成立一新企業來盈利的,是少數。甚至還有股東表達了“不希望長聯進行過多的經營活動”的想法。
其次,公司沒有沒有統一的經營主體和運營主體,管理困難,容易捅出管理漏洞。石油企業要求的是一體化經營,長聯內部各個產業鏈具備,卻分布在全國各地,客觀上很難形成經營合力。通過長聯石油整合現有存量資產盈利,困難很大。而投資建設新的勘探開發、煉油和儲運項目,則面臨著政策制約和資金制約。
此外,公司面臨著嚴重的人才困境。對于長聯石油來說,招聘到既懂經營管理,又熟悉國內外石油產業專業知識,又能妥善協調各方面關系的人才,并不容易。到目前為止,雖然長聯確定了董事局主席人選,公司執行層的經理人員卻基本沒有確定。據了解,經理層的人選正在全球“尋覓”過程中。無論是誰當上CEO,要把數十個股東遍布全國各地的資產整合企業,要到國家爭取目前牢牢把握在三大國有石油集團手里的政策,都不是易事。
看來,我國首個民營石油航母長聯石油要想“長期聯合、長線聯合”,不但要國家給松綁,更需要民營石油企業家們的膽識和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