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孟一凡 發自北京
美國網絡金融犯罪同樣牽動著中國人的安全神經。
2004年以來,國內連續發生“假冒網站”、“網銀大盜”、“快樂耳朵”等網絡安全事件,盡管目前尚未有這些網絡詐騙案造成客戶實際損失的報告,卻給中國網民投下了巨大
的心理陰影。2004年的調查顯示,在9400萬中國網民中,有超過34%的人認為網上交易不安全。
對于頻發的美國信用卡數據丟失案件,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的助理總經理曹小青認為,由于市場環境成熟、法律環境齊備和信用體系健全等原因,美國網上金融業務采用的信息安全措施并非強于中國。中國金融認證中心是由人民銀行牽頭設立的權威的數字證書簽發機構,為消費者和企業的網上支付提供安全保證。
曹小青說,美國網上金融業務十分發達,信用卡業務模式經過多年發展早已成形。美國市場的信用卡保障措施也相當完善,當發生信用卡使用糾紛時,通常客戶不受損失,銀行只承擔25美元的賠付,其余部分都由保險公司承擔。這樣一來,銀行調整安全措施的積極性就沒有國內的銀行那么高。相對而言,國內各方面對安全問題的關注也要高于美國。國內的法律環境也在不斷完善,人大頒布的《電子簽名法》今年4月1日開始實施,銀監會和人民銀行也將出臺一系列電子銀行業務相關的法規。
近幾年,中國網上銀行業務迅猛發展。到2004年底,中國網上銀行業務的年交易量超過了40萬億元,最大的單筆交易額高達15億元。但是,在國內網上銀行業務的1800萬個人用戶和60萬企業用戶中,懂得如何使用第三方數字證書的用戶尚不到1/3。
曹小青介紹,與傳統銀行業務相比,國內的銀行在網上銀行業務方面與外國銀行巨頭之間的差距要小的多。國內銀行的網上銀行業務功能更新很快,支付便捷程度越來越高,網上銀行的信息安全措施日益健全。通過使用數字證書與電子簽名可以保證廣大網民放心、安全使用網上銀行。他本人就通過網上銀行完成大部分銀行查詢和支付,包括房貸、煤氣費等,還每月向在長春上大學的女兒匯去生活費,用這種方式加強對女兒資金使用的監控。
曹小青認為,方便與安全是網上銀行發展的一對矛盾。迄今為止,解決網銀安全問題的最佳措施就是運用第三方的數字證書機制保證交易的安全。在這種機制下,銀行與上網用戶通過數字證書確認相互身份,交易信息則在證書機制實現的加密通道內傳輸,電子簽名保障交易的真實。而作為數字證書的簽發機構,CFCA則承擔第三方安全責任,對因數字證書出現問題造成的損失負責并進行相應的賠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