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郭茹冉學東發自北京
在中國經濟語系中,“金融脫媒”似乎一直被看做一個“貶義詞”,但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則呼吁,應該澄清對“脫媒”的誤解,并應該關注和大力鼓動。所謂“金融脫媒”,就是指資金的供給繞開了商業銀行這個媒介,直接輸送給需求方,造成資金的“體外循環”。
在26日舉行的“首屆中國債券市場論壇”上,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表示,在中國這樣一個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結構下,發展直接融資就是減少銀行存款和銀行貸款,把資金從銀行壓出去,其實就是資金體外循環,即所謂的“金融脫媒”。“脫媒”是發展直接融資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現象。
“應該破除對‘金融脫媒’存在的若干不科學的觀點,認識到‘金融脫媒’是一個長期現象、一個合理現象,是我們應該關注和大力鼓動的現象。”李揚說。
以銀行主導的間接融資為主的特點已經造成中國金融體系中的諸多弊端。李揚指出,這樣一種體系無法支持中國以投資增長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并造成了銀行儲蓄與投資的期限結構錯配問題,以及關系到人民幣匯率調整的“貨幣錯配問題”,并且還有加大經濟波動的傾向。
事實上,這一問題早已為社會各界所重視,發展直接融資,改善金融結構,也是一直以來監管部門倡導的發展方向。但“金融脫媒”不但對商業銀行的生存帶來沖擊,而且對于以控制銀行信貸來控制貨幣供應的各國中央銀行來說,也是不愿意看到的。
曾有觀點認為,央行在去年10月29日的加息行為,部分原因就可能是緣于一段時間以來商業銀行存款不斷下降的事實。
對此,李揚表示,“脫媒的過程必然是痛苦的”,“因此要采取措施來應對”。他呼吁,銀行家應該對短期融資券帶來的沖擊“做好準備”。
短期融資券的推出作為央行發展直接融資的舉措之一,其結果之一就是引起“脫媒”現象。
李揚指出,企業短期融資券的利率介于銀行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之間,將同時產生對企業和居民的吸引力,在資產方面取代短期存款,在負債方面替代短期貸款。
目前,6個月和1年期的貸款利率分別為5.22%和5.58%,而活期、3個月、6個月和1年期的存款利率分別為0.72%、1.71%、2.07%和2.25%。而在5月26日首批5只短期融資券發行的3個月、6個月、9個月和1年期利率分別為1.98%、2.59%、2.7%、和2.92%。
他指出,從短期資產業務來看,短期融資券的發行將會導致大型的優良企業首先離銀行而去;而從短期存款業務來看,短期將對股份制銀行產生較大影響,長期對國有銀行的影響將大于股份制商業銀行。而如果經濟景氣發生逆轉,將進一步導致銀行業經營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