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6月27日電 如今,在上海最熱鬧的外灘、南京路,一次性塑料飯盒已鮮見蹤影。曾經白茫茫一片的老港垃圾填埋場,如今也找不到幾只塑料飯盒。昔日“白色污染”,經過回收再利用,已經成為市場上走俏的資源。
據《解放日報》報道,統計數字顯示,上海日均消耗一次性塑料飯盒80多萬只,其中近7成被回收利用,4年多已經累計回收近9億只。
2000年6月14日,上海市政府頒布《上海市一次性塑料飯盒管理暫行辦法》。根據國際上通行的“誰污染,誰負責”原則,由管理部門向生產一次性塑料飯盒的廠家收取每只3分的污染治理費。其中,1分錢是支付給回收者的勞務費,其他作為運輸、管理和處置的補貼。“3分錢工程”,將一次性飯盒變成搶手貨,“白色污染”也隨之消失。蘇州河的3個保潔點,以前每天能撈到40多立方米的飯盒,這幾年至少減少了七八成。在鐵路上海站周邊地區,甚至出現了幾個回收者“搶”一只塑料飯盒的現象。
一次性塑料飯盒從生產、回收到處置,在上海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市民丟棄的飯盒,經拾荒者或環衛工人收集,被送往全市30多個集中收集點。
收集點工人對其進行簡單處理后,再轉運到4個大型中轉站。最終,這些飯盒被送到兩個再生利用工廠。據上海市廢棄物管理處統計,上海約95%的回收飯盒,都在昆山加工成塑料粒子。四年來,上海已累計回收一次性塑料飯盒5785噸,再生塑料粒子2892.5噸。
在再生利用工廠,“白色污染”是名副其實的“白色資源”。廢棄飯盒經過分揀、清洗、粉碎、熔融、造粒等工藝流程,可生成比米粒略大的棕色塑料粒子。再生塑料粒子經過加工,制成各種建材、空調過濾網、電視機外殼、鞋底鞋跟、辦公文具等,這些產品已在上海、江蘇、浙江等地經銷。
最初,再生塑料粒子每噸售價800元,如今已升至每噸5000元,還供不應求,再生利用產生了經濟效益。(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