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訊 “宜租則租,宜買則買。”著名經濟學家、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劉福垣日前在中國房地產未來趨勢高層研討會上表示,購買住房并非工薪階層唯一選擇,租賃其實更為合理。
劉福垣對住宅產業的定位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住宅產業的結構需要調整,目前房地產商造的許多房子,一般工薪階層買不起也不該買。按照目前我國恩格爾系數的水
平,如果工薪階層每月拿出30%以上收入作為購房支出,必定會影響到其他消費,對個人和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來說都是不利的。
劉福垣認為,隨著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到2020年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目標,每年至少有2800萬農民將進入城市定居。如此一來,城市里人多地少的矛盾就會進一步顯現。
劉福垣提出按照城市居民收入的不同來劃分市場結構,收入高且穩定的人可以買房,工薪階層則應該量力而行,不一定非得貸款買房,因為租房的經濟負擔比較輕,更適合一般收入者,尤其是年薪不足10萬的工薪家庭。而針對失業和低收入人群,政府可以通過社會保障制度補助一些,讓他們也能夠租房。劉福垣表示,房屋租賃的優點在于發揮了住房的雙重屬性———對工薪階層來說是消費品,他們要支付房租;對政府來說則是收入來源,可以通過它來收取租金。
那么住房的社會保障資金從何而來?劉福垣表示可以從土地批租中想辦法。根據目前的土地批租制度,房產商要一次性支付70年的租賃費,通常房產商會把這些費用轉嫁到購房者身上。如果把一次性支付改成“誰使用誰支付”,房產商只支付開發階段的租賃費,房屋出售后,由房屋購買者自己按年支付土地租賃費用,政府就可把這筆收入歸入社會保障體系,用來補助失業和低收入人群的租房費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