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兆清 北京報道
融合再生
當1999年參與創辦賽博人才網時,趙國棟和他的合伙人想法簡單而明確:做中國的Monster(Monster是美國最大的人才招聘類網站)。
和當年其他數不清的項目一樣,他們只憑一份商業計劃書便獲得了風險投資的青睞,賽博投資為他們提供了一千萬元的資金。
也和當年其他獲得風險投資的網站一樣,公司成立的第二年他們便發現,缺乏明晰的盈利模式使他們只進不出地燒錢。
“我們當時甚至想到了賣人力資源相關的書和光碟。” 趙國棟回憶起來無奈地笑,“那時幾乎所有的網站都不知道該怎么盈利。”
2001年賽博人才網終于沒能捱過互聯網的漫漫長冬,在燒光一千萬元的投資后,賽博人才網銷聲匿跡了。趙國棟也進入國家某部委作起了安安穩穩的公務員。
2003年春的SARS事件,給了人們更多網上活動的時間,電子商務交易量成倍增長。趙國棟坐不住了,在獲得親戚的資金支持后,創辦了在線支付網站——網銀在線。
隨著按天結款、7x24小時等服務的推廣,網銀在線逐步獲得客戶和投資界的認可,交易量從最初的2003年6月創辦初的月交易量8000元上升至今年5月份的1500萬元。2005年,網銀在線獲得上海永創3000萬元人民幣投資,日本券商野村證券也表現出強烈的投資愿望。
“這次,我們不會再燒錢了。從泡沫中,我們學會了成本控制、學會了戰略規劃……”26歲的趙國棟坐在他的辦公室里說。
4年前網絡泡沫破滅時,趙國棟并非幸運兒;但4年后的他,的確正實實在在的從一個全新的商業形態中獲得收益。
與趙國棟的創業故事一樣,網絡與IT技術正在重新塑造和改變我們的經濟形態。互聯網不再只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商業概念,它正在和旅游、招聘、購物等傳統商業形態更緊密地實現融合再生。而有線、無線網絡技術也為傳統的公司、企業開啟了一個更廣闊的視野,ERP、CRM等管理軟件系統甚至逼迫那些傳統意義上的公司和企業的管理模式與之相對接,基于網絡的智能的渠道控制以及上下游產業鏈管理讓他們有些瞠目結舌。
基于網絡和IT技術的新經濟正在回暖。計世資訊總經理曲曉東說,從2000年底到2003年,國內沒有企業在納斯達克IPO,而去年國內已經有5家企業在納斯達克上市,其中網絡游戲廠商盛大自上市以來股價已經上漲了3倍。不久,搜索引擎公司百度還將在納斯達克發行1.5億至2億美元的IPO。
伴隨新經濟的起伏,企業作為實踐主體獲得商機,對新經濟的認識也逐步加深。神州數碼剛與聯想分家時,認定自己的目標是電子商務,2002年,公司主題語改變為“IT服務中國”,2004年神州數碼主題語再次發生變化,更多地引入了跨國公司的理念,郭為將神州數碼定位為提供隨需應變服務(On Demand)的IT服務廠商。“IT服務中國說的是我們的服務范圍,而ON DEMAND則是我們提供的服務內容。”
與神州數碼主題語一同轉變的,是眾多企業開始重新認識新經濟。“與五年前相比,我們發現客戶的認識發生了巨大變化。當初他們并沒有IT規劃,不清楚自己的需求,還沒有意識到這是個企業戰略問題。”郭為說,“變化發生在2004年,銀行、電信等大型企業開始最早意識到信息化并非只是提高效率,他們開始提出IT戰略。”
實際上,更多的企業已經清楚地意識到,今天的IT已經絕不僅僅是一種提高效率的方式或者工具,而已經成為關乎企業戰略決策的重要因素。因為似乎一切的IT設施、業務環節、甚至每個人,都通過有線或者無線的網絡被連接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新的體系。因此,無論是IT供應商還是企業用戶,都開始思考這種新經濟環境下,如何將IT結合進公司的商業模式中,簡單的說,就是開始尋找一種新的商業模式轉型之路。
新經濟生產力
遠見咨詢副總經理禹雷在江浙調研時發現,有家房地產公司在上馬CRM(客戶關系管理軟件系統)后 ,其CRM中心負責接聽電話的兩位員工竟然都是研究生學歷。
CRM中心負責人給他的解釋是,CRM不同于呼叫中心,安排高學歷的員工并非人才浪費,他們可以在客戶第一次打進電話時一次將問題徹底解決,而傳統的呼叫中心很難做到。
“IT技術的應用,已經開始對企業的管理理念產生作用。” 禹雷向記者表示。
事實上,網絡以及IT技術的豐富應用已經使得企業面臨的商業環境產生了很多變化,工作節奏的加快,客戶需求的提高,全球化經濟的發展。在新的“新經濟”時代,網絡以及IT技術的應用已經直接影響到企業經營運作中的各個重要環節,他們正在發揮作用去幫助企業解決業務上繼續改變的迫切問題,如客戶滿意度的提升、生產力的提高、安全運營、協同合作以及業務創新等等。
計世資訊總經理曲曉東認為,更多的企業正在意識到IT生產力的作用力。
作為一個龐大的傳統鋼鐵巨人,首鋼2004年11月投資1億元上線了SAP公司為其度身定做的ERP(企業資源管理)系統。這一根據企業現狀量身定做的,基于網絡和信息技術的應用系統,覆蓋了首鋼鋼鐵主流程3個獨立法人公司、10個生產廠礦、涉及多個業務部門共325個流程,首鋼因此從每一車皮原料、每一件備品、工具,到每一爐鋼、每一個軋鋼批次的產品,都實現了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三流合一。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節約了管理成本。如果基于從前的傳統管理控制體系,這些都是難以想象的。
中國農業銀行作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之一,充分的認識到對于現代金融機構來說,完善的信息咨詢服務能體現出金融機構的獨特價值。如何把客戶信息和電子商務技術結合起來,如何為金融機構帶來豐厚利潤,建立一個新型的以客戶為中心的網絡服務中心系統已成為當務之急。農行應用開發一部經理胡建華說:“選用思科的IP聯絡方案之后,農行將網上銀行與呼叫中心系統有機結合起來,新建的農行呼叫中心為用戶提供了多種服務渠道,多樣的服務手段,使農行的核心競爭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IT解決方案在某種意義上對農行的管理和盈利模式作出了推動。事實上,無論是大型行業企業,還是民營的中小企業,他們的信息化意識都正在覺醒。神州數碼總裁郭為說:“前年我們有200家中小型企業的客戶,去年這個數字增長到500,今年預計可達800家。”
中小企業對信息化需求的大量提升也使中國惠普公司受益。惠普計劃在兩年內擴張其銷售渠道,覆蓋中國的三四級城市,這一計劃主要服務目標就是中小企業。據惠普中國區信息產品及商用渠道集團總經理陳漢錢介紹,目前中小企業銷售在惠普銷售中所占份額接近半壁江山,占40%-50%,而其中30%是通過零售渠道。
賽迪顧問信息化咨詢中心總經理趙剛認為,中國國內的信息化建設已經進入膨脹期,利用IT技術提升效率在企業中已經成為常識。隨著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企業對自身需求越來越明確,信息化會更多的幫助企業解決其自身的管理問題。
另一方面,由于企業的認識不同,對信息化的投資也不一樣。沿海企業投資力度大,其受益將遠遠超過中西部地區,數字鴻溝將在這些企業間產生。
重新定義與評價
從1996年美國《商業周刊》提出新經濟這個詞,爭論就一直沒有停息。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呂本富介紹說,新經濟概念比較模糊,主要是描述當年美國“兩高一低” 的經濟新型狀態,即在低通脹率的情況下,保持了高增長和高就業率。
而在互聯網泡沫破滅后,人們又開始爭議,并沒有新經濟,只是經濟周期來得晚了而已。
在國內,也有觀點認為經濟難分“新”與“舊”。IT職業教育機構北大青鳥APTECH總經理楊明認為,無所謂朝陽產業還是夕陽產業,企業的競爭力在于業務模式的創新,關鍵是要做與眾不同的事,堅持差異化競爭。其實,無論是否冠以“新”或“舊”的頭銜,最根本的在于如何根據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和消費者的行為而調整自身的業務模式,企業就能在任何形式的經濟下得以生存進而壯大。
呂本富認為,國內的新經濟實踐仍處于新經濟較淺的層次,還沒深入人們工作、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在企業信息化、電子商務、網上支付等方面的發展空間還很大。最快在3到5年的時間,隨著電子商務應用的普及,網絡及IT技術在各行各業中的推廣應用,國內新經濟實踐必將走向更深的層次。
重新思考新經濟的邏輯起點,便回到了中國的新經濟實踐。姜奇平認為,中國的新經濟實踐的特色非常明顯,中國獨創的“信息化”一詞,可以概括包括新經濟在內的第三次浪潮。
計世資訊的曲曉東認為,今天思考新經濟有兩點必須重新認識,首先,我們以前所狂熱地幻想的、期待的新經濟正在到來,但不是天崩地裂式的到來,在一夜間改變一切,而是潤物細無聲地悄悄到來了。
以互聯網為例,確實創造了財富,形成了互聯網產業,但并沒有替代傳統媒體和企業。互聯網作為一種通用的工具帶來的是一種增值。
其次,產業的發展是有周期性的。新經濟從激起人們的狂熱憧憬,到泡沫破滅,到今天回潮和悄然應用,這是不可避免的過程。目前,以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應用對傳統行業、企業的商業推動已經超出了我們最初對新經濟僅限于“.COM”的想象。
回顧四十年來IT技術的發展,可以總結出幾次周期。1966年至1970年經歷了大型機過度投資導致的泡沫,用戶并無實際應用,但隨后是小型機的出現和持續增長。1981年至1985年,則是個人電腦泡沫的破滅,隨后是個人電腦進入千家萬戶,而1998年到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后,則是網絡應用的普及。
新技術對經濟的促進有周期規律可循,一般是15年左右的周期,前3至4年是泡沫期。這是由于新技術的出現,往往導致過度投資,容易形成泡沫。資本家手中掌握大量資金,等待大家都認可的投資機會的出現。投資很像擊鼓傳花,第一批投機者炒起概念后,游戲開始。而經過冷靜沉淀之后的新技術將會穩步成長,最終改變原有經濟模式,并促使經濟環境中的每個單元運用新技術以追逐經濟模式的變革。
賽迪顧問的趙剛認為,在中國所指的新經濟實際上包含了三方面,首先是完全依靠網絡技術發展起來的互聯網產業;其次是傳統產業緊密結合IT技術后的新興產業;第三是信息技術對傳統經濟的改造。
在經濟理論領域,姜奇平是新經濟的樂觀鼓吹者。他認為,傳統經濟學已經“繳槍免戰”,新經濟要做的只是隨著實踐的進步最終將話語權奪在手里。
毫無疑問,新經濟曾讓人眼花繚亂,但大多數的人關心的則是,新經濟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改變?我們將怎樣去從中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