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郝洪
看過一些國產的偶像劇,最不堪忍受的是,劇中那些被歐美化、日韓化的人物和故事。簡單模仿所造成的往往是“四不像”
《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劇中人物均是市井小民,可他們有老北京文化做背景,
敘述的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就有了立得起、站得住的根,就耐看耐讀
看到“炮轟韓劇”成為剛剛閉幕的第11屆上海電視節的話語焦點時,不免一愣。
想這“韓流”在中國電視劇市場已風行多年,業界對此并不大理會,甚至是不以為然———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中國電視劇市場這么大,幾部韓劇就能翻云覆雨?可是,這一回怎么較起真來了呢?而且,是在一個國際化、開放度很大的電視節上?
有報道說,在此間舉行的“2005年電視劇題材市場研討會”上,國內20名頂尖電視制片人一致向韓劇“開炮”,要求有關方面減少韓劇的播出量,給國內電視劇“留點空間”。更有意思的一則消息是,來自臺灣地區的影音制作工會理事長林錫輝透露,他正在醞釀起草一本“對付韓劇白皮書”。
中國電視人能正視“韓流”當然是件好事,這至少讓他們多些競爭的壓力,尋找差距,迎頭趕上。但是,事實并不如我們所想象的那樣。
看看中國“頂尖”電視制片人對“炮轟”韓劇的言論吧———
“韓劇一集一般的成本要120萬人民幣左右,好點的200萬元左右。而我們國內的只有三四十萬,我們能在制作成本相差那么多的基礎上,拍出質量比成本高得多的片子,是韓劇能夠比得了的嗎!”
“我們中國那么大的電視劇市場,卻把一大塊蛋糕都給了韓劇,給我們國內電視劇就巴掌大的地方,韓劇能不火嗎?”
在這里,看不到趕超的雄心,卻只有沒得到自家人袒護的幽怨。
韓劇為什么能在國內市場紅火,除了故事說得好,演員奪人眼球之外,在筆者看來,韓劇處處體現出特有的民族文化烙印,也是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論是古裝劇,還是偶像劇、家庭劇,觀眾從中所獲得的不僅是故事情節曲折跌宕中的觀賞愉悅,還有對異國文化和生活情趣的好奇心的滿足。韓國人善于拿來,更善于融合,運用不著痕跡。韓劇就是韓劇,不是HBO式的,也不是日式的,這是指他們所要表現的內容,所體現出來的價值觀,是純粹韓國式的。而中國電視劇就差“文化”這一口氣。
這么說,業內那些頂級大腕肯定不服氣———我們就在做文化產業,還沒文化?這里所說的“文化”并不是狹隘的文化,而是社會的大文化,是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現代的、中國式的社會價值觀、倫理道德。
看過一些國產的偶像劇,最不堪忍受的是,劇中那些被歐美化、日韓化的人物和故事。簡單模仿所造成的往往是“四不像”,美國人有了《欲望都市》,我們也有《好想好想談戀愛》。問題是,當紐約、曼哈頓4個時尚獨立女性的愛情觀、價值觀被拷貝引進到中國的上海、北京時,人物就從有趣變成了滑稽———你能想象燕尾服配燈籠褲嗎?當然,相對能將荊軻變成人權衛士,把秦始皇變成耶酥的國際級巨片《英雄》,讓北京、上海姑娘變身曼哈頓女郎的這樣肥皂劇的想象力已不算什么了。
其實,中國電視劇中也不乏精品,比如《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喜愛它,就是因為它所散發出來的獨特的中國味兒。盡管,劇中人物均是市井小民,可他們有老北京文化做背景,敘述的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就有了立得起、站得住的根,就耐看耐讀。
這是個開放的時代,文化產業一如經濟領域的其他產業,不可能依靠政府的保護而生存,那種“減少韓劇播出量”的幼稚要求如何說得出口?國產劇要認真趕超韓劇,首先要認真了解我們這樣一個國家,認識我們的文化,認識我們自己。否則,國產電視劇將永遠擺脫不了“四不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