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產業時代來臨 你是誰的寶貝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16日 19:43 中國新時代 | ||||||||
Kidult,一個新詞匯,用來解釋成人和孩子之間界限越來越模糊的現象,可以譯作“大小孩兒” 文/本刊記者 李源 已經有好幾個朋友迫不及待地提前祝我六一節快樂了。不得不承認,作為一個成年
前些天看某個電視劇,男主人公對噘著嘴的27歲的女友說:“都多大歲數了,還做這樣的表情,裝什么嫩啊!”這赫然讓我想起前些年我在辦公室里捧著《哈利波特》的時候,同事們不屑的表情...... 總之,我知道即將到來的兒童節將不只是十幾歲孩童的節日,就如同那些本屬于兒童的元素正在越來越多地滲入到成人世界。 Kidult,一個新詞匯,由Kid + Adult而來,最早典出于1985年8月11日《泰晤士報》一篇廣告界的文章《Coming Soon: TV’s New Boy Network》。它用來解釋成人和孩子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的現象——孩子希望看起來像成人;而成年人希望能忘記自己的年齡,拒絕放棄作為年輕人的自由和快樂。如果愣要給個中文翻譯,大概應該是“大小孩兒”。 2005年4月21日,來自康州Somers的斯科特·施巴諾和他的兒子在印第安納波利斯舉行的“慶祝星球大戰3”展覽會上玩星球大戰人物玩具!按笮『骸彼箍铺亍な┌椭Z本人就是個星球大戰迷。 1970年代,美國《星球大戰》的上映產生了無數Kidults,時至今日,《星球大戰》的影迷已經追隨了它30年,即便是當時的少年如今也步入中年。盡管如此,“慶祝星球大戰3”還是吸引3萬星球大戰愛好者參加,來自全世界的影迷將此看作一次盛典,他們把自己裝扮成喜歡的角色,還互相比拼自己的相關收藏,全不顧一個個的大肚腩和滿臉的滄桑。 這讓我想起了另一個電影——《麥兜》,雖然這是個動畫片,但是我敢用華星影院一年的電影票打賭,走進電影院的絕大多數是成年人,或者《麥兜》根本就是給大人看的,就好像前些年已經頗為流行的日本動畫片《蠟筆小新》,小新那個小流氓深得男青年甚至男中年的喜愛,以至于很多人不顧年齡之嫌在大庭廣眾之下肆意“小新腔”;更經典的應該是充滿了黑色幽默的美國動畫片《南方公園》,兩個美國年輕人,讓一個叫做南方小學的孩子們演繹了整個成人世界,那些滿嘴成人臟話的小學生們,常常在說了一句“嘿,寶貝兒”之后出人意料地冷幽默一下,這絕不是一個孩子能干出來了。 不難看出,Kidult已經從一種現象演化成了一種文化,甚至一種產業。香港的某個雜志已在2004年將本是一個欄目名的“Kidult”,用做了刊物名;而在2001年,美國百老匯老明星,時年49歲的Mandy Patinkin出版了個人專集《Kidults》。 可以想象當環球嘉年華在北京熱烈開幕的時候,很多大人的興奮是如何遠遠勝于孩子。為了一個毛絨玩具,花掉上千元的游戲幣,這絕對不是一個理智的成年人該干的事。 或者我們可以把兒童產業就此更名為“童心產業”,據某家玩具公司公布的調查發現,年齡在18至69歲的成年人中,84%至少擁有一個卡通玩具。在美國,玩具公司40%的產品都是專為成人設計的。而我國的成人玩具市場僅青年需求一年就達500億元人民幣左右。 還有還有,電子游戲!如果硬把它歸為“童心產業”也未嘗不可,我的某位30+N的同事是正宗電子游戲迷,他最愛玩的是小蜜蜂和超級瑪莉。 當一個人從少年成長為青年,當他發現世界是遠遠超出他的想象的復雜,那種拒絕變得成熟、世故,不愿意追隨主流、拒絕認同自己年齡段的人群的心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雖然有人非常不屑的認為這是“裝嫩”,我倒愿意理解為這是用孩子的眼光看這個世界,以撫慰越來越粗礪的心靈。 在這個六一兒童節,我有了給父母打個電話的念頭,只是至今我還沒有合適的禮物,在這一天送給這兩位“寶貝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