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他們經歷的房產潮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08日 09:35 第一財經日報 | ||||||||
本報記者 王佴 發自海口 火車上的尋房老人 5月21日晚7點,由海口開往廣州的跨海列車準點起動。
過海前,為保證安全,列車要經歷25分鐘的暫時斷電,于是,在夕曬下,窗戶緊閉、空調停開的車廂頓時變成了蒸籠,汗流浹背的人們紛紛抱怨或來回走動。 但在一片熱浪中,來自上海靜安區的朱女士與他的丈夫卞先生卻有著難得的沉靜,他們將手中的一份樓盤廣告反復地研究,并不時低聲地討論。 他們剛剛在海口訂下了一套67平方米的房子,盡管只是期房,但兩人仿佛穿過時空看到了未來的美好景象,“我們家那里正好能望見海,我們打算以后半年住上海,半年住海口。”卞先生退休前是上海遠洋公司的國際海員,三十年海上生涯為他帶來的不僅是幾十萬元的積蓄及豐富的閱歷,還有嚴重的鼻竇炎。“所以一定要找一個有著海洋性氣候的地方來養老。” 促使他們離開上海的原因不僅于此。據朱女士介紹,他們在靜安區有一套1999年購入的80平方米的房子,時價2500元/平方米,但“現在那里房價漲的不得了,一個平方就要2萬多元,雖然孩子是公務員,但也買不起這么貴的房,干脆我們兩個老人在外面再買一套房子算了。”5月初,他們來到了海口,開始了尋房之旅。 朱女士夫婦所購置的樓盤位于海口東北角的海甸島,17年前,海南建省伊始,這里被規劃為高尚住宅區,最瘋狂時,這里每平方米樓盤均價直沖1萬元。 今天只有16個版的《海南日報》記者見證了這場13年前的瘋狂。當時,由于地產廣告急速增長,在1992年、1993年兩年中,其日常版面已達48個版,地產之熱可見一斑。 據統計,僅1992年海口房地產投資就達到了30億元,占當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一半;1992年、1993年兩年間,在房地產投資的拉動下,海口的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速度均達到了80%,這一紀錄至今仍無國內城市能夠打破。 而短暫繁榮的代價是:截至1998年底,全市空置商品房360萬平方米;停緩建工程項目446宗,閑置土地2856萬公頃。積壓房地產總量占全國的7.8%。 一場大浪過后,朱女士現在所購的新房售價為2900元/平方米,“在海南現的新樓盤里,這已經偏高了。”跑遍了海口的朱女士說。 像朱女士夫婦這樣的島外購房客,已漸成海口地產的主力客源。 據海南DC城房地產交易中心的一份內部銷售資料顯示,海口有70%的房產由島外購房者購得。據海南省建設廳統計處處長趙文川介紹,到目前為止,海口商品房空置率為9.1%。而據一業內人士介紹,比一次空置率更居高不下的是二次空置,二次空置房是指已經出售,但至少半年無人居住的房產。 而海南省建設廳一位官員表示,空置率過高的實質,是對海口一向標榜的第二居住地概念的一種挑戰,“由于本地需求有限,所以島外市場成為各樓盤力爭的主流客源,但這種外銷樓盤與普通樓盤的差異化在哪里,卻始終沒有人找到答案,或者就算知道,也沒有開發商真正地落實,大家的心態還是像當年那樣浮躁,當然或許這也和他們的實力有關。” 集體撤退的代銷商們 4月5日中午,陳勃任和他的舊部在海口一家小店共進午餐,這是他在海南最后的午餐,下午5點多,他將搭乘前往上海的飛機,“我以后或許再也不來海南了。”他對那些曾和他一樣雄心勃勃試圖在海南大干一場的同事們說。 陳勃任是臺灣人,是金達利房產咨詢服務公司(下稱“金達利”)海南地區的總負責人。但在今年3月份,公司已經悄然退出在海南運作的兩個樓盤,他本人調回上海總公司,而其他員工則各謀出路。 “金達利只是多米諾骨牌倒下的一張牌,”曹元是當地一位資深地產記者,他從2年前開始關注海南的地產代銷公司。據他統計,僅去年一年離開海南的內地知名代銷公司就包括深圳濤益、深圳世聯、上海農工商、廣州中地行。直至去年底,香港戴德梁行集團成員泛城(中國)退出“麗晶海景”,房產代銷公司離開海南,儼然已成“潮流”。 代銷商的集體撤離,凸現的是這些外地熟手們面對海口地產銷售困局的無可奈何。曾任金達利企劃部經理的簡智輝認為海南是賣方市場,人口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較少,所以需求不足。但內地為買方市場,若沒有把握好這個差異,島外代銷公司來海南肯定是要翻船的。 受困于地產泡沫破滅后,本地消費力疲軟的窘境,海南房地產業似乎難覓新的突破口。據海口市房協提供的數據顯示,2004年海口待售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而其銷售面積僅僅125萬平方米。 “我近期是不會再在海南投資房地產了。”4月25日下午4點,在博鰲藍色海岸,SOHO中國的總裁潘石屹說。15年前,親歷海南地產熱潮的他聰明地實現了自己的“海南夢”,并順利移師北京,最終成為人們所說的“地產大鱷”。 5年前,重回海南的潘石屹投資了博鰲藍色海岸,但他顯然對這個項目的回報不甚滿意:“或許這算是我做旅游地產的一個嘗試,好在我當初拿地價比較便宜。” 比地產商及代銷商們更著急的是建設廳的官員們,“今年的調控政策,初衷是為了打擊部分特大型城市的超高房價。但一人得病,大家都得跟著吃藥,全國2004年房價平均上漲10%,海口只有4%,現在大城市的房價下降了,我們也跟著賣不動了。”一位該廳官員抱怨道。 “看風水”的李老板 5月20日的下午,復興城老總李芝的心情十分不錯,售樓大廳外一群小伙子正在進行培訓,他們是將要在這里開業的大酒店的工作人員,他指著窗外來往的人們對記者說,“瞧,人氣不錯吧,去年這兒還是一片荒地呢。” 復興城項目位于海口灣內的世經大橋下,這里將是海口新的酒巴、餐飲、娛樂一條街,一見到記者,李芝首先問的便是能否幫忙介紹一些大的院線在這兒開電影院,“我要把這兒做成海口新的休閑旺地。” 2002年當李芝受成都復興地產集團委托,來到海口時,面對這片荒地,他真不知道該做什么。“當時這塊地十分便宜,沒人要,我問過幾個開發商為什么不要這塊地,他們異口同聲說,這里風水不好。” “但我們公司還是堅決地拿下了這塊地。”李芝依舊肯定當年的決斷,“現在我可以高興地告訴你,這個項目我們賺了不少。” 在加入成都復興地產前,李芝曾在深圳萬科供職多年,所以對于風水一說,他明白這不過是開發商的托辭而已,“這塊地市政府明令只能做商用,不能做住宅,而本地開發商對海口的商業地產信心不足,所以才把這塊地留給了我們。”但本土開發商對海口商業地產的一致看法也并非沒有道理,海南富迪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江浩就認為:“境內外大型零售連鎖店屢次同海南擦肩而過,表明他們對海南市場信心不足。這種大環境下,做商業地產風險太大。”據海口市商業局統計顯示,海口的人均商業面積早在2003年時便已達1平方米,居全國前列,(全國2003年平均水平為人均0.7平方米)。而海口的商業地還在“突飛猛進”地發展。據海南省建設廳2005年初預計,僅今年商業地產開發面積將達到70萬平方米。聯想到海口人口數量只有139萬,海口人均商業面積大幅提高已成必然。 但李芝的觀點并沒有得到大多數同行的支持,海口銅鑼灣百貨的一位工作人員透露,原定于去年12月開業的海口銅鑼灣廣場推遲開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該公司對海南市場消費能力信心不足。而一季度的統計數據則把這種信心不足給量化了。據海口市房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一季度海口商業用房銷售均價比去年下跌27.5%。 “現在我不敢說這個項目一定會賺到錢,只能說自己不會虧,我更看重的還是一個前景,”李芝分析道,“如果說,從1995年到2005年,對海南而言,是一個較長的調整期,那么下一步就將進入一個增長期。去年以來,包括金光紙漿、中石化煉油等上百億項目的動工,加上洋浦重組、環島鐵路建設加快等,我們已經明顯感到海南步入產業調整階段的快車道,所以我手上的商業地產項目,還是盡可能地在保本前提下留一部分只租不售,以待若干年后獲取更大的價值。” 作風低調的他還是不忘為自己的言論做了中和,“多數人做生意,其實并不是理性的,所以我的判斷,僅是一家之言。不過,正如索羅斯的反射定律所言,‘在未來面前,我們都是無知的,但我們肯定會影響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