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面開來的私家車正踩上油門加速開入百姓家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07日 20:30 《中國市場》 | ||||||||
文/鄒德萍 私家車快速進入百姓家 我國是個發展中國家,有關汽車產業的發展在過去短短20年時間內就走過這樣兩個階段。1984年以前,我們國家的轎車市場是公務用車階段。整個轎車需求量非常低,其中70%來
我國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已達1100美元,一般來講,當車價相當于人均GDP兩三倍時,轎車的千人保有量就會迅速提升,這是日本、韓國的發展規律得出的結論。“經濟大國必然是汽車工業大國”。世界GDP排序和汽車生產排序是驚人的一致,無論是美國、日本還是德國、法國概莫能外。 現在,我國汽車工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期,私家車也踩上油門正加速前進,1994年我國出臺第一個汽車產業政策時,國內汽車年產量才20萬輛,僅僅走過10年時間,猛增到近400萬輛,10年20倍,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發達國家從未經歷過的奇跡。從2000年起,我國經濟總量要在20年內再翻兩番,達到36萬億元人民幣左右,人均2500美元以上,伴隨著經濟增長,居民收入也會水漲船高,原本沿海發達地區人均突破5萬元甚至10萬元人民幣將會大有人在,這部分地區和部分地區中的部分人以及其他地區的先富群體,必然構成私車市場巨大的潛在消費者。 都市人購車心態掃描 面對陣陣來襲的降價潮,高中低檔車主買車的想法大不同,畢竟,誰也不會只因為車價便宜了,就買輛車回家開開,買車對中國的許多家庭來說還是一件特大的大事,他們在買車前后遲遲疑疑,反反復復都在情理之中,就像讀一部精彩的、懸念的偵探小說一樣讓人們充滿了期待與關注。 買高檔車的人,一般在心中早就有了既定的品牌,他們主要考慮的不是價格問題,而更多的是品牌的文化內涵,以和自己身份和地位相襯,這部分人有種顯示心理和一種情結所在,對一二萬元價格差不會太介意。 隨著油價的不斷上漲,這部分人群逐漸將用車成本列為首選考慮。有一個在電信部門工作的李姓朋友,換車的打算早就在腦子里盤旋了,原來打算換某品牌20多萬的一款車,此車外觀大氣,安全舒適,開起來要面子有面子,要多舒適有多舒適,惟一的缺點就是太費油。他說,暴漲的油價,逼著人們不得不正視用車成本這個問題。 有一份車主收入狀況調查也佐證了以上高中低檔車主們的心態。購買高檔車的群體,家庭年收入一般都在100萬元以上,并且手中還有可觀的備用金,這些人主要相對集中在:影視歌星、體育明星、大企業老板、頂尖白領、少數暴發戶;購買中檔車的群體,家庭年收入一般在50萬元上下,從事某項產業或者擁有某行業在地域內的代理等等,這些人主要是由中小企業老板和董事、高薪受聘的專家、學者、白領、經紀人、行政機關上層人物,以及從事多項兼職業務人士,也就是人們說的中產階層;購買低檔車的群體,家庭年收入不少于10萬元,而且還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時間,購買低檔車的群體,是由個體民營、各類承包者、經紀人、高級藍領、機關和事業單位以及壟斷行業“先富”起來的人員構成。 私家車何日暢通無阻 汽車在中國一直被當作生產資料,非生活用品。不僅運貨的卡車是這樣,運人的公共汽車是這樣,就是政府官員和企業領導坐的小轎車也是這樣。私家車先是為社會所不容,后為社會所不恥,再后來則被視為奢侈享受品而受到種種責難。隨著政策調整,走過陣痛期的私家車,終于迎來日見寬松的購車環境,壓抑和等待太久的消費者,豪情萬丈地加入純粹的私人行動中,掀起一股股私家車購買浪潮,然而,當狂熱冷卻過后,才發現私家車的路走得很艱難。路越修越多,車越來越堵。現代城市流行病正困擾市民。專家認為,首先是老城區過度開發,使老城區變成了高密度的住宅區,許多住宅區缺乏必要的小區環境,許多人想散步只能跑到大馬路上去;其次是道路平面交叉過多引起的中心區堵塞,人們形容,“城市一大怪,紅燈比路添得快”;三是停車場短缺,車位少于車輛,據說北京將近兩輛車才擁有一個車位,既抑制了汽車消費,也加劇了城市交通的擁擠;四是自行車出行比率過高,我國大約有自行車4億輛,目前老百姓出行近60%靠自行車,10%靠公交,道路使用率很低;五是“三小車”、摩托車、電動車搶道,也影響車輛整體通行速度,加重堵車。當然,還有其它因素也困擾著那雙“含情脈脈的俏皮的圓眼睛”,雖然它的誘惑力很大,但是,許多人最終還是“忍痛割愛”。 針對上述種種問題,專家建議,買車雖屬個人消費行為,但也要量力,不能一時沖動買了車,艱苦幾年還債忙。政府應多鼓勵和支持修建地下車庫,降低收費。國家應該盡快出臺《汽車產業政策》,制訂《汽車法》和《汽車消費者保護法》,完善汽車消費政策,放寬小排量車使用,取消一些不合理的稅費,降低收費標準,減輕用車負擔。 發展中的問題只有用發展的辦法來解決,不能再走抑制私家車發展的老套路,最近小排量車終被“正名”,不得限制使用,但要防止國家利好的產業政策被各地架空。不過,任何新政的推行,普適性和公平性是須臾不可少的。如果讓“先富者”成為私家車“特有者”,讓一部分社會群體為汽車政策的改革承擔代價,是不公平的;再讓一部分社會群體為另外一部分社會群體的行為承擔代價,則更不公平。動不動就推出“堵”而不是“疏”的政策,面對正加足油門疾駛而來的私家車流,有關管理者需要合理和正確引導私家車的健康發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