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召虎
中組部負責人日前正式到東風汽車公司宣布了苗圩卸任總經理并出任武漢市市委書記的決定。在人們開始談論苗圩在東風期間的功過時,我們也應該來思考一下苗圩個人角色變動背后的一些規律性的東西。
從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宣布優秀國企領導將獲得25萬年薪,到國務院關于MBO的解釋性規定,國企掌門人的個人激勵體制和國企改革的下一步出路問題每天都在困擾著國企。作為擁有十余萬職工的東風汽車,可能只是苗圩宿命中的一個節點,而同樣的宿命還在其他人身上重復著。
現在看起來,苗圩更像是完成了東風歷史上一個重要轉折的執行人。東風在苗圩時代分三步走出了大山,載重車先到襄樊、神龍轎車再到武漢,最后是東風日產輻射到珠三角。七個品牌和九個大合資項目使東風的資產找到了增值的出路。東風職工在2003年的時候給予苗圩全票信任,因為他讓幾年拿不到工資的職工腰包漸滿,雖然神龍1000多元的平均工資還比不上大眾的20%,但是相對于當地的消費水平大家還是滿意的。
2004年市場滑坡,東風利潤下降的趨勢一直延續到今年一季度(2005年前三月東風利潤同比下降73%),職工們開始有怨言,但并不是針對苗圩把東風資產拿出去合資這件事。2004年東風慶祝成立25周年,襄樊的東風職工圍著十幾輛不同品牌的轎車品頭論足,“咱們東風也有這么多牌子的車啦!”在普通東風人看來,搞合資是讓大家過好日子的表現。一些專家們指責苗圩主治下的東風“沒知識(產權)沒(企業)文化”、“就知道賣”,但是如果當初東風不走出來又會怎樣呢?
的確,東風還沒有解決長期發展的問題;多品牌管理帶來的高效似乎只是暫時,管理成本仍需要控制;來自日、美、法的六七家外資天天都要和東風爭利益;東風的自主研發在新能源領域可能比一汽、上汽都要領先,但在市場銷售車型上卻也蘊含著產品空心化、品牌邊緣化的風險。
苗在走之前做了一些事來解決這些矛盾,但這些事絕非一屆任期三五年就能辦到的。他想好的一步棋“整體上市”似乎沒有下文,因為他知道“法人股不能上市對東風來講是大障礙”。苗圩感覺他的主要任務——“走出去請進來”已經完成,此時離開正逢其時。
對苗圩的評價似乎應該是:在歷史需要他的時候,他完成了任務。僅此而已。其他那些對于苗圩的指責和褒獎不一定是他一個人能做到的,實際上包括他個人的職業也不是他能決定的。
從國家部委到東風汽車,再從東風汽車到武漢市委,苗圩這一路看上去很風光,但并不輕松。更重要的是,這不是他個人的職業選擇,他內心應該清楚,這一“官-商-官”的職業軌跡就是他的宿命。
國有企業需要一個CEO,一個把自己的命運和企業的興衰緊緊拴在一起的CEO,苗圩沒有等到宿命被突破的這一天,但其他人仍有希望。打破宿命是解決國企決策者權力的關鍵一步,“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舉,民之無所措手足也。”只有讓CEO真正擁有和自己休戚相關的權力,東風們的未來才不是被幾個人分割開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