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觀察 > 正文
 

外資股東控盤股份銀行方興未艾 金融安全成焦點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05日 13:20 經濟觀察報

  本報記者 李利明 北京報道

  深發展(資訊 行情 論壇)和新橋、新橋和深發展,兩者2004年年底在中國金融業的融合使得他們的關系少了些先后,多了些彼此。當然,還有一些沒有改變的,那是一些可能導致深發展和新橋郁悶的細節。

  “自從深發展的董事長和行長換成外藉人士之后,銀監會幾次召集股份制銀行董事長和行長開會,并沒有讓深發展的董事長和行長出席”,一位業界人士稱。

  銀監會召集的股份制銀行董事長和行長會議,內容會涉及到中國銀行業的一些敏感的話題。在這位業界人士看來,“這些內容并不便于讓外界了解”。

  開放和保護,對于中國銀行業來說,正由于深發展和新橋的關系,并隨著中國銀行業引進國外戰略投資者的推進而開始變成一個實際的兩難命題。

  在12家股份制銀行中,深發展是境外機構控盤國內商業銀行的首例,但注定不會是最后一例。從這12家股份制銀行當前的股權結構、發展趨勢、資本充足狀況、融資計劃以及銀監會關于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的相關規定來看,未來幾年內,新橋控盤深發展的情形很可能將在招商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民生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浦發行、華夏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興業銀行乃至交通銀行等股權相對分散的幾家股份制銀行身上重演。

  那時,銀監會是否會把這些銀行的董事長和行長全部排除在股份制銀行董事長和行長會議之外?如果占中國銀行業資產10%以上的幾家股份制銀行的大股東都是境外機構,是否存在所謂的“金融安全”問題?

  資本饑渴

  過去幾年,在所有銀行業金融機構中,發展最快的莫過于股份制銀行。

  但從去年2月起,他們的規模擴張勢頭卻越來越受到資本金的約束。

  2004年2月,銀監會頒布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第七條規定,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今年年初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明確要求,上市銀行在任何時點的資本充足率都不得低于8%;央行副行長吳曉靈日前指出,完成今年貸款增加25000億元的目標,銀行至少需要增加2000億元資本金。

  事實上,對于銀行來說,解決資本金壓力不外乎兩種途徑:通過發行次級債補充附屬資本;通過增資擴股補充資本金。

  在過去兩年,各家股份制銀行紛紛制定了增資擴股、海內外上市、增發、發行可轉債等多種補充資本金計劃,這些計劃已經或者即將實施:交行有可能在6月份登陸香港H股;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將發行120億金融債券并有可能在2006年5月31日前實施增發7億股A股的計劃;華夏銀行也通過了《關于公司增發不超過8.4億股人民幣普通股發行方案的議案》;民生銀行的H股上市已經進入最關鍵階段;興業銀行也正式啟動了上市的申報工作,中信實業銀行、光大銀行等也在積極研究補充資本計劃。

  外資的控盤機會

  可以預見,未來幾年,股份制銀行紛紛增資擴股的結果之一,將是他們原有大股東的控制地位相對下降,或者出現大股東地位的變化。

  股權分散是股份制銀行的主要特點之一。除了中信實業銀行目前是由中信集團100%持股、光大銀行超過40%的股份是由中國光大集團持有之外,其他10家股份制銀行的股權都相對分散。這10家銀行中,目前只有交行、興業銀行和招行這三家銀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高于20%。但是隨著交行和興業銀行相繼上市、招行去年發行的65億可轉債在未來幾年逐步轉股等補充資本金計劃的相繼實施,在未來幾年內,這幾家銀行的大股東持股比例最終也很可能將低于20%。

  而20%正是單個外資金融機構投資入股國內銀行的持股上限。

  銀監會2003年12月發布了《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的管理辦法》,將境外金融機構向中資銀行入股的單個比例從15%提高到20%,總體入股比例從20%提高到25%。

  從銀監會這一規定以及股份制銀行的股權分散狀況、增資擴股的趨勢來看,未來幾年內,新橋控盤深發展的情形很可能在其他股份制銀行身上重演。

  股權分散,沒有絕對控股的大股東,對于防止股份制銀行的關聯交易和發放政策性貸款作用巨大。但是,正是由于股權分散,對于那些規模較小的銀行的控制權爭奪戰已經或者將會展開。

  在股份制銀行的股權爭奪戰中,在交行、浦發行、深發展、民生銀行、興業銀行身上,都可以看到境外金融機構的身影顯現。

  這種情形還不止于股份制銀行,在城市商業銀行中規模最大、資產質量最好的上海銀行和北京銀行身上,這種情形也在出現。事實上,今年3月25日,荷蘭國際集團(ING(行情 論壇))已經成為北京銀行第一大股東。

  外資的選擇

  在股份制銀行通過增資擴股等多種途徑補充資本金的同時,中行和建行正在進行引進戰略投資者的談判工作。境外金融機構對于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哪個更感興趣?

  據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博士對美國一些法人機構投資者的了解,他們比較喜歡去購買中行、建行的股票,就好像喜歡買中石油(資訊 行情 論壇)、中石化(資訊 行情 論壇)、中移動(資訊 行情 論壇)的股票一樣,因為中行和建行也具有非常強的壟斷色彩,美國的法人機構投資者可以通過參股這些壟斷的銀行來間接分享壟斷利潤,他們希望非常強勢的中國政府掌握這些大的銀行,從而使得他們能夠獲得壟斷利潤。因此,國際上的大型金融機構和與中國概念有關的基金對于國有銀行的股權更感興趣。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張春博士也指出,像花旗那樣的國際金融巨頭往往是從全球戰略的角度考慮而制定決策,出于對中國市場長期占有的考慮,他們擔心如果自己不進入的話,會給競爭者提供機會,因此他們對中國的大銀行更感興趣。

  但是像花旗或者匯豐這樣真正對中國的國有銀行感興趣的外資金融機構并不多。

  陳志武發現,像新橋這樣的私人投資者對于國內的中小型銀行更感興趣,因為他們可以直接介入這些中小銀行的經營,并且他們的經營管理能力非常好,能夠使控盤的中小銀行在短期之內“起死回生”。張春指出,新橋這樣的私人機構主要是進行短期投資,用四五年的時間把一家比較差的銀行做好,然后賣出去獲得收益,因此他們不會對大銀行感興趣。

  招商銀行研究部總經理羅開位博士告訴記者,長期而言,由于股份制銀行質量更好,外資能夠獲得的控制力更強,因此外資更感興趣。據他了解,外資金融機構對民生、招行、浦發等資產質量和管理水平很好的股份制銀行都很感興趣。

  在這種興趣之下,繼新橋控盤深發展之后,外資成為國內銀行大股東的情形很可能在一些股份制銀行身上重現。

  金融安全

  同時,隨著外資成為一些股份制銀行大股東的情形相繼出現,并且他們的董事長和行長換成了外籍人士,金融安全成為業界談論很多的一個話題。一個普遍的說法是:“當外資在中國銀行業所占比重很大時,會不會對中國的金融安全產生威脅?”一些股份制銀行的人士對于他們可能被外資控盤紛紛表示了擔心。

  陳志武對于金融安全的概念表示很不理解,他指出,從來沒有人真正定義過金融安全的概念,而現實中人們往往把金融安全上升到國家經濟安全和民族主權的高度。歷史上,很多國家都經歷了金融安全的爭論,但是現在他們的金融業都開放了,也沒有出現什么問題。

  高盛亞洲董事總經理胡祖六認為,不穩定的金融體系、銀行資產質量很差、信貸文化薄弱才是金融安全的最大威脅。他認為,當前中國金融體系的情形就是金融不安全,如果宏觀經濟形勢出現逆轉,金融體系很可能會面臨危機。而這與外資的參與不參與沒有關系。陳志武也認為,真正對于中國金融安全的威脅是金融腐敗——金融機構內部的腐敗和行政干預。

  張春認為,國內很多人對于金融安全的理解其實考慮的是政治風險而不是金融風險,總覺得外國人不可靠:把大銀行交給外資,他們會不會不按照中國的利益辦?萬一失控了怎么辦?中國銀行業被某個國家控制了怎么辦?他建議,把不同的國內銀行的股份出售給不同國家的投資者,這樣就可以分散很多人所擔心的這種“金融風險”。

  超越同股同權

  對于外資在國內銀行改革中的作用,銀監會有著深刻理解。2004年3月銀監會對于審批新的銀行提出7項要求,其中之一就是“銀行發起人股東中應當包括合格的境外戰略投資者”。銀監會有關領導在很多場合強調外資參股對于國內銀行監理公司治理和改進管理水平的幫助。

  胡祖六認為,如何讓外資真正發揮作用,最關鍵的要看中方怎么安排。銀監會盡管對外資的參股比例做出規定,但是并沒有限定在管理方面不讓外方參與。在他看來,就補充資本金來說,外資有幫助,但不是惟一的幫助;從提升管理來說,外資則非常重要。如果管理權限與股權比例相匹配,那么外資的作用將非常小,只有邊際作用而沒有決定作用。從深發展的經驗來看,可以讓外資在管理方面施加更多的影響,不一定是董事會完全由外資控盤,但是一些關鍵的管理崗位可以讓外方擔任,這樣才能夠讓外資真正發揮作用。

  新橋通過持有深發展17.89%的股份實現了對其控盤。深發展的董事長和行長都是新橋方面派來的人,董事會也被新橋完全控制,這是一種股權與控制權并不對等的情形。胡祖六認為,新橋控制深發展是最好的安排,因為深發展有著根深蒂固的問題,單單靠投入一點錢,外資沒有取得控制權,影響將非常小。

  “這樣做并沒有違背法律,并且與國內銀行業引進外資的初衷相吻合。”胡祖六說。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周 杰 倫
無與倫比時代先鋒
Beyond
Beyond激情酷鈴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