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觀察 > 正文
 

TCL&阿爾卡特:掌上懸機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03日 10:36 和訊網-《財經》雜志

  隨著TCL并購阿爾卡特手機的細節倒敘展開,真正應該感覺震動的,也許是國內其它已完成或仍在進行中的海外并購

  □本刊記者 何禹欣/文

  雖然大部分并購案以失敗告終,這段八個月便解體的“商業婚姻”仍令人側目——表
面上,他們曾經擁有超過5500萬歐元的現金和總計1億歐元的各種資產;但截至一季度,TCL與阿爾卡特的合資企業,TCL&Alcatel Mobile Phone Limited(下稱T&A公司)成立以來虧損已超過6.6億元。按1歐元約合10.6元計,T&A公司不到三個季度便蝕光了TCL拿出的5500萬歐元“嫁資”!

  5月17日,TCL通訊科技控股有限公司(TCL通訊,2618.HK)宣布,將以換股方式取得阿爾卡特在T&A公司45%的股份,使T&A公司變成TCL通訊的全資子公司;阿爾卡特則變為持有TCL通訊4.8%股份的一個“公眾股東”。

  消息傳出,業內外噓聲大起,媒體則多加以“離婚”、“失敗”等等按語。

  T&A到底出了什么問題?合資公司與TCL手機業務下滑虧損有何關聯?阿爾卡特退出合資公司將帶來怎樣后果?更重要的是,對諸多躍躍欲試海外并購的國內企業,T&A案發出了怎樣的警音?

  TCL最高決策者在換股公告后便出差國外,截至5月的最后時日,疑竇依然待解。但《財經》發現,也許比過去八個月的“磨合危機”更能解釋T&A案因果的,是收購前就隱現其間的內外部因素,諸如國產手機的實際競爭力、并購期望值與成本,以及國際業務整合能力。

  “TCL的毛利率并不很高,用很高成本拿到一個國際企業,好比用打工仔的錢去養一個造飛機的工廠——這是窮人去養富人。”一位阿爾卡特人士對《財經》評論說。去年6月底與阿爾卡特合資前,TCL手機業務毛利率為22.5%,阿爾卡特手機業務凈虧損約3500萬歐元;到今年3月底分手前,TCL手機業務的毛利率已驟降至5%,合資公司仍保持著3.57億港元(約3577萬歐元)凈虧損。

  離婚還是分居?

  換股做法的意義在于“非常體面,大家好合好散”

  經歷數日停牌后,5月17日,外界終于看到了TCL通訊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下稱TCL通訊)在5月13日就擬好的換股公告:阿爾卡特將所持T&A公司45%的股權轉讓TCL通訊,TCL通訊則發行相當于其在換股成交日前一個交易日的已發行股份總數5%的新股,作為對價支付給阿爾卡特。此外,阿爾卡特應承接收合資公司360名原法方員工和補償TCL通訊2000萬歐元現金。以截至今年3月底T&A 公司的資產凈值計算,阿爾卡特拿到的TCL通訊4.8%股份市值約6300萬港元。

  TCL通訊解釋說,由于“已推行的成本控制措施尚未開始見效……相對于并購之前T&A公司銷售業績尚未有改善”,上述交易的目的在于“全面控制T&A公司的相關資源,加快本集團內部的業務整合”。

  自去年9月正式運營以來,T&A公司在2004年與今年一季度,分別虧損2.83億元和3.78億元;同期,T&A公司負責歐洲主要的研發及銷售中心全資公司TCL&Alcatel Mobile Phones SAS(SAS公司)虧損亦分別高達2.89億港元和3.09億港元(T&A公司虧損與SAS公司虧損分別按內地和香港的會計準則口徑計算)。

  “這個收購當然是失敗的。”行業權威咨詢公司Gartner Dataquest上海分析師Sandy Shen對《財經》表示。她的看法代表了業內對T&A公司解體的普遍解讀,“可能在合資前期雙方欠缺準備,調研不足而期望值過高,同時低估了雙方人員、文化的整合帶來的難度和復雜性。”

  有投資界人士卻指出,現下外界對于阿爾卡特的退出舉動“也許存在某些誤解”。投行DBS Vickers(香港)消費電子業分析師Joseph Ho對《財經》說,收購完成時,阿爾卡特與TCL通訊之間已有換股協議,目前只是提前執行了這個安排;這一變換對公司業務并無大的影響。但從阿爾卡特的身份來說,從以前合資公司持股45%的二股東,到目前持股不足5%的上市公司小股東,“可以肯定阿爾卡特是往后退了一步。于這個角度,認為雙方距離越來越遠了更加接近現實。”Joseph Ho說,“其實,投資者疑慮的是阿爾卡特會否將TCL通訊的股份沽出?”

  一位深悉T&A收購全程的權威人士告訴《財經》,在TCL方面,換股方式無需再拿出額外的現金;從法方來看,表面上阿爾卡特似乎用4500萬歐元或更多換了6000萬港幣的股份,但“阿爾卡特這塊資產原來就是爛資產,價值為零。”這位人士表示,換股的意義在于“非常體面,大家好合好散。”

  5月18日,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在北京時已對媒體承認,“收購前估計過于樂觀。”

  生著巨刺的法國玫瑰

  據《財經》了解,自阿爾卡特流露出售手機業務意向后,感興趣的中國公司不在少數。除了TCL,另一家手機公司南京熊貓、電信運營商中國電信乃至“投資巨子”上海復星,都對阿爾卡特手機表達過收購愿望。但與阿爾卡特進入實質性談判的,只有復星和TCL兩家。

  阿爾卡特手機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公司,因何對中國企業產生如此魅力?

  早在2004年末,李東生在接受《財經》專訪時曾解釋收購阿爾卡特手機業務的原因:“這個項目比較簡單,對方沒有工廠,只有兩個研發中心,雇員也較少,整合的工作量沒那么大——但最吸引我們的在于它的技術。”李表示,中國企業在海外拓展業務,最大問題之一是缺乏知識產權和專利的積累,“國外對手如果以此打壓我們,一抓一個準。”而阿爾卡特同意把GSM手機和協議站的技術、專利放到合資公司,“這是阿爾卡特最大的價值。”

  一位國內行業分析師認為,中國手機商的收購動機并非簡單的“加強研發”。目前很多手機商并未與有關專利所有者(多為大的國際手機商)達成專利交互許可協議,產品無法向保護知識產權的市場出口,只能出口到俄羅斯或印度等地。這一專利交互許可協議常在國際手機巨頭間訂立,他們根據擁有的技術專利數目和技術含量進行付費或豁免。因此,一旦交納專利使用費,中國手機就會失去價格優勢。

  據悉,日本松下亦需為上述專利支付相當于銷售額5%-8%的費用,中國公司通常需交納的比例更達8%-15%。“收購的出發點更可能是拿到阿爾卡特的品牌和專利后,可以光明正大地到國際市場上去銷售。這樣毛利也許更高。”

  另一個競標者——復星則向《財經》表示,盡管此前沒有手機業的經驗,國內手機業利潤率亦不十分吸引,但是,“如果能在專利費和賠償問題上取得優惠條件,再把法國研發及人力成本轉移至國內,同時配合收購一家國內手機商進行生產制造,這個項目還是可以做的。”

  阿爾卡特移動電話部門主要由位于法國、墨西哥和中國的三間公司——ABS移動電話部門、Mexico移動電話部門、阿爾卡特蘇州通信有限公司(Astec)——構成,其中法國和中國公司的職能是研發及分銷,墨西哥公司為分銷。

  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合并財務報告,2001年和2002年,阿爾卡特移動電話部門銷售凈值一度達到過10.5億歐元和11.8億歐元,與最大中國手機商波導股份(600130)的銷售額相當。2004年波導手機業務收入約102億元人民幣。但2003年阿爾卡特手機業務銷售凈值已大幅滑至6.1億歐元,同期TCL手機業務營業額約95.6億元人民幣。

  關鍵問題是,從2001年以來直到國內公司相繼拋出“繡球”,阿爾卡特手機業務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安永報告顯示,2001年-2003年,阿爾卡特移動電話部門凈虧損分別為4億歐元、1972萬歐元和7440萬歐元;2004年一季度,其凈虧損仍達1482萬歐元。

  李東生曾對同期收購的法國湯姆遜電視業務和阿爾卡特手機業務進行比較,認為電視是一個更傳統的產業,其協同效應主要體現在采購、供應鏈和制造環節;而手機的整合主要存在于產品規劃和研發方面。關鍵是要讓阿爾卡特的專利在TCL的系統里體現出價值。

  一位阿爾卡特高管也對《財經》嘆道:當初“真是很美好的一個設想”——“中國的低成本”加上“阿爾卡特的技術”——這個理想的模式錯在哪里呢?

  一位投行人士對《財經》分析說,設若國內企業以獲得技術、品牌及全球營銷網絡為并購出發點,必須面對兩個艱險挑戰:首先,如何削減原來國際企業的高昂成本?類似的收購對象往往位于發達國家,一旦處理失當,容易遭致人才流失且訴訟纏身;其次,阿爾卡特手機業務累年不振,也許在諸如營銷或戰略方面存在一些大缺陷。那么,收購方是否有十足把握拿出更好的解決方案?“對于這些缺陷,國內公司的了解可能還不及老外深刻。”

  一個無法忽略的產業背景是,相對于電視,手機仍是跨國公司絕對強勢的行業之一。據Gartner數據,1994年,摩托羅拉諾基亞愛立信占有全球手機市場64%的份額;十年后,亞洲手機商已從數家增加到90多家,但2004年諾基亞、摩托羅拉和西門子仍占有近50%的全球手機份額。換言之,排名雖有所變化,但手機業仍是國際巨頭間的游戲。

  彼時收購熱情高漲的國內企業權衡過風險嗎?

  2003年11月中,上海復星受邀首次參與了阿爾卡特手機事業部的出售談判。一個月后,后者便與復星簽署了諒解備忘錄,準備在次年5月底敲定生意。就在復星飛赴巴黎對阿爾卡特進行盡職調查的時候,TCL也來到巴黎。賣方開始有了更大的選擇余地。

  阿爾卡特要解決的問題

  阿爾卡特CEO給自己設定的退休前的目標是股價攀升、利潤增加和ASB成功

  李東生認為,阿爾卡特放棄手機業務是“一種戰略轉移。”他對《財經》解釋,阿爾卡特的主營業務是系統設備,整個營運系統亦不太支持手機這樣的終端產品,2003年其銷售額超過120億歐元,其中手機業務銷售收入僅6億歐元。“對阿爾卡特來說,它的優勢不在于此。”

  相對于戰略轉移,也許處置不良資產更切合阿爾卡特考慮。

  《財經》獲知,收購最初的參與者是阿爾卡特在中國的另一家子公司——阿爾卡特上海貝爾(ASB)。成立于2002年的ASB是中國電信業第一家合資企業,亦是阿爾卡特在華最大的投資項目,持有其50%加1股的股份。表面上,ASB的收購動機是出于做大銷售額、合并財報的考慮,且因與復星同在上海,ASB遂邀復星進行聯合收購;實際上,更希望攬下阿爾卡特手機業務的,乃是ASB的中方股東之一——中國電信。

  從國際趨勢看,歐美大電信運營商對定制自己品牌的手機興趣越來越濃。為電信運營商定制的手機目的在于鎖定手機用戶,使其不能用于其他電信運營商的網絡,手機制造商的自有品牌成了電信運營商利益的犧牲品。因此,電信運營商通常與二線手機商生產定制手機,而不與諾基亞這樣的手機業領袖合作。

  比如,全球最大的電信運營商沃達豐將自己的定制單給了日本手機商夏普和松下。知情人士認為,中國電信對阿爾卡特手機業務感興趣的原因亦在于此。與國際電信運營商不同的是,中國電信希望直接擁有自己的手機廠商。

  一方面是中國電信在ASB的舉足輕重影響,以及想直接參與收購的愿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亦大力促成阿爾卡特手機落戶上海,使復星的角色頗為奇特。得知TCL加入談判后,復星有關負責人表示不感到威脅,“這個項目能玩則玩,(我們)不會不計代價志在必奪。”

  正如復星、TCL和中國電信各有各的考慮,阿爾卡特也心有所思,只不過他們完全站在一個法國的跨國公司角度考慮問題。

  一位阿爾卡特總部人士對《財經》表示,阿爾卡特現任CEOSerge Tchuruk曾入選“2003年度IT業最佳經理人”,兩年后將會退休。Serge Tchuruk給自己設定的退休前的目標是股價攀升、利潤增加和ASB成功——前兩者都與虧損資產的處置息息相關,由于阿爾卡特的下任接班人看好手機業務,所以Serge Tchuruk決定在剝離手機業務的同時,讓ASB也持有阿爾卡特手機一部分股份,這樣,阿爾卡特手機未來仍會由一個重要的子公司參與管理。由是,才有了2003年底阿爾卡特、ASB和復星的上海談判。

  對任何一個身在法國的公司,雇員都是一等一的大問題。“解雇10名員工可能就是報紙頭條!”從阿爾卡特手機業務看,截至去年6月底,共有677名全職員工和222名合同制員工,其中588人均為專業研發人員,其余103人從事銷售或營銷。如何賣掉不良資產又能妥善解決雇員問題,是頗令阿爾卡特頭痛的問題。

  據估計,如果實施解雇,阿爾卡特需對每位員工平均賠償4萬-5萬歐元,總額并不十分巨大;但直接解雇除了會招致強烈的輿論批評,還會給公司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傷害股價。

  顯然,雇員問題并不單涉法國國情,亦是一個考驗談判雙方智慧的大路障。一位參與收購的人士指出,公司與研發人員簽訂的是終身勞動合同,解雇將支付巨額賠償金,“這使人員成本很難降低,這部分成本占到總成本的30%-50%”。雖然成本高昂,但也有一個對收購方有利的因素,即阿爾卡特手機部門人員大多為技術工程師,很愿意與非專業公司合作。

  談判之阱

  雖然Serge Tchuruk為阿爾卡特手機業務的去向和“做強ASB”的目標找好了平衡點,很快母公司就意識到,與有ASB支持的復星談判,大有“胳膊肘外拐”的風險。

  據復星參與談判人士透露,與阿爾卡特的談判難點集中于三方面:專利交互許可協議、3G(第三代移動通訊的簡稱)業務歸屬,以及阿爾卡特對手機業務的現金補貼。

  阿爾卡特表示,可以按銷售額3.5%的比例收取專利使用費,但復星只肯支付1.5%;3G業務的提出則直接與ASB相關,復星人士表示,“在阿方子公司(ASB)的技術指導下,我們認為,這一業務將帶來大的利潤增長點,便要求將3G業務歸入被收購資產之列。”阿爾卡特自然堅決不同意。全球手機巨頭均對3G業務傾注了大量資金和研發時間,輕易出讓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從業務聯系看,3G業務也一直游離于阿爾卡特移動電話部門之外。

  從談判的反應,亦能看出這家法國公司對自有技術的珍視。對于復星提出的現金補貼問題,阿爾卡特相對爽快地表示“原則同意”,但需對具體金額再行磋商。由于阿爾卡特手機業務每月虧損1000萬歐元,復星的要求是阿爾卡特手機無形資產免費進入新公司,同時補貼5億-6億元人民幣,作為公司初始運營資金。

  隨著三個星期的盡職調查展開,雇員問題亦浮上水面,成為第四個談判難題。中方原來設想將法國研發體系全部轉移到中國,與國內低成本的生產工廠展開配合,但法方雇員的去留卻是兩難。

  此時,TCL與阿爾卡特的談判也在平行進行著。

  2004年4月26日,TCL通訊與阿爾卡特在巴黎公開宣布簽訂諒解備忘錄;同年8月31日,T&A公司在香港注冊成立。一位復星高管評價:“也許是TCL給出的條件比較優厚。”

  如果簡單對照復星提出的收購條件,從TCL通訊公告可以看到:

  ——交互許可協議方面,T&A公司獲得了一部分與阿爾卡特移動電話部門有關的許可協議。但其它大部分阿爾卡特擁有的專利交互許可協議,“合資公司需要與相關技術出售方就新的協議進行談判”;

  ——3G業務未能納入T&A公司。T&A公司“擁有或有權使用阿爾卡特以前的全球GSM/GPRS業務”(也稱2G業務,即第二代移動通訊)和與阿爾卡特移動電話部門的GSM業務的相關專利,如“阿爾卡特移動電話部門主要或僅用于或涉及移動手機設計、開發或制造GSM手機的專利組合”,以及使用“不僅用于移動手機并且用于其它用途的某些阿爾卡特的專利”;

  ——現金補貼方面,合資公告中指出,TCL通訊拿出了5500萬歐元現金,阿爾卡特方面亦拿出了“現金和移動電話業務”,但一直未明示阿爾卡特究竟投入T&A公司多少現金;

  ——雇員方面,原阿爾卡特移動電話部門所有研發人員及合同制員工都轉給了T&A公司。李東生曾告訴《財經》,阿爾卡特有700多人會進合資公司。公告顯示:“T&A公司將與上述員工訂立集體聘用合同,其條款及條件與阿爾卡特移動電話部門基本上相同。”

  對于TCL通過收購獲得的技術,Gartner Dataquest分析師Sandy Shen認為,合資公司享有的知識產權,應該只是阿爾卡特已經研發出來的部分,很難獲得未來繼續研發的技術。“這樣就沒有辦法去跟蹤技術的演進和最新技術的發展。”

  乍一看來,攬下700名法方雇員的做法并無特別之處。一位阿爾卡特人士計算,按原來的高水平工資和員工福利,T&A公司至少需要為每個法方員工支付每月1萬歐元;一個月下來就是700萬歐元,TCL的5500萬歐元現金,還不夠支付過去八個月間這部分人力成本!

  一位投資人士對《財經》表示,從公開信息中,“至少可以看出阿爾卡特并沒有給TCL任何現金的補償。”

  后方空虛

  2004財年TCL通訊報出2.24億港元虧損后,一般觀點將主因歸咎于T&A公司的高成本壓力。但DBS Vickers(香港)分析師Joseph Ho指出,T&A公司在一段時間內處于虧損并不令人驚奇;考察TCL通訊最重要的一點是,早在2004年下半年它就虧損了。

  相較之下,TCL的電視業務是在并購湯姆遜電視業務之后才出現虧損的。因此,最關鍵的問題是TCL手機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不佳。“在國內市場沒有一個比較穩固的市場份額,向國外市場進軍結果可能兩邊都做不好。”

  根據DBS Vickers數據,TCL移(TCL通訊全資子公司,負責國內手機業務)2004年手機銷量下降了23.3%,毛利同比下降58.6%!從總收入和銷量看,TCL手機業務的下滑幅度都大于幾個主要國內對手,如波導、中興(見《2003-2004年國內手機五強業務比較》)。一位業內觀察人士指出,“國內競爭太激烈了,TCL可能也花了很多功夫,所以疲于應付合資企業整合……一些整合工作,甚至都沒有人花精力去做。”

  去年12月,迫于業績壓力,多年主管TCL手機業務的萬明堅辭去了TCL通訊行政總裁職務。今年4月有媒體報道,20多位TCL移動中高層集體離開。T&A公司方面,《財經》獲知,因缺乏有效激勵機制和文化沖突,包括阿爾卡特方面財務負責人在內的外籍高管亦有離職。

  分析師Sandy Shen認為,由于研發和產品跟不上,過去兩三年,許多國產手機品牌的競爭力并沒有逐步增強。今年5月Gartner關于亞洲手機市場的報告指出,全球主要手機商都在充分利用亞洲的低成本,像摩托羅拉這樣的手機商,在中國市場的經驗遠比大多數中國對手豐富。

  一位活躍于內地和香港的資深投資人士認為,TCL自有品牌手機的問題,其實反映出國內消費電子產品的普遍困境——什么賣得好就做什么,但什么產品都沒有做精,“電話、TV、PC、移動電話、MP3……其實還是賺的進口組裝的錢,核心組件無一不是外資開發的。”

  這種模式的致命弱點在于永遠無法真正強大。“國內的手機商太多了。這不是一個令人特別感興趣的行業,我們給投資人的建議還是往上游尋找那些關鍵零部件供應商。”Joseph Ho說。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TCL新聞 全部阿爾卡特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周 杰 倫
無與倫比時代先鋒
Beyond
Beyond激情酷鈴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