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
近日,一則來自美國的反腐敗案件引起中國輿論的廣泛關注。據美國司法部有關官員5月20日透露,美國診斷儀器生產商德普(DiagnosticProducts)公司設在中國天津的分公司因向中國國有醫院的工作人員提供非法“回扣”,將被迫交納約500萬美元的罰款。
美國司法部指出,總部設在洛杉磯的德普公司為了推銷本公司產品,在1991年至2002年期間,向中國國有醫院內的醫生以及實驗室工作人員提供不合理的“回扣”費用,總額達160萬美元。賄賂基本都是以現金的形式進行,并且是在德普公司中國分公司總經理的授意和管理之下進行的。
在美國,采取“回扣”的手段推銷商品,是被嚴令禁止的,因為這違反了公平公正的原則。因為如果一家美國公司以向外國政府官員行賄而獲得機會,那么不行賄的美國公司就處于不利地位。為了維護公平,就以法律的強制手段,使所有的公司都不敢行賄,哪怕行賄的對象是外國的官員。對此,美國的《海外反腐敗法》有著非常清楚的界定,因此一般美國廠商都不愿冒天下之大不韙。
《海外反腐敗法》是在發生了一系列“腐敗事件”暴露后制定的——1976年2月,美國最大的武器制造商洛克西德·馬丁公司向日本政府官員支付了2200萬美元的賄賂,從此美國政府拉開了企業海外反腐敗序幕。
這部“嚴刑峻法”由美國證交會和司法部聯合執行,懲罰對象是,為了獲得或者保持生意而向外國政府官員、政治家或者供職于外國政府控制的機構中的人員行賄的美國公司或者個人。其中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為行賄事實認定,另一部分為企業會計報表造假認定。違法事實認定后,單筆行賄最高罰款200萬美元,相關人員最高量刑5年。如果篡改了會計報表,則最高罰款500萬美元。美國執法機關往往數罪并罰高達千萬以上。
另外,美國的母公司要為其在海外的子公司向外國政府官員行賄的行為負責。具備美國國籍、居民資格的個人如果受雇于這些海外子公司,并代表公司進行行賄,也要受該法的制裁。
該法出臺數年后,美國企業界認為該法有可能令美國公司失去海外競爭優勢,而要求平等的對待權利。1997年5月,在美國的推動下,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出臺了共同反對國際貿易中的行賄的條約,33個國家都簽訂了該條約。由此,限制企業行賄成為國際慣例。
按照中國《刑法》第387條的規定,國有醫院及其工作人員拿回扣同樣屬于受賄。
由于中國處于經濟轉軌階段,權力與市場原有規則相互交織,就形成了灰色交易的空間以及醫藥回扣這種“潛規則”的存在。一個開放的國度,如果不能夠很好地保證市場競爭的公正公平,如果行賄受賄等不正當行為泛濫,不但影響到本土公司,而且會影響到外資企業以及海外公司。這樣惡性循環下去,將不利于健康市場經濟的發展。美國司法部已經對行賄的美國德普公司進行了重罰,那么在大洋彼岸的中國的受賄者的命運又將如何呢?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