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條款下的紡織對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18日 10:06 法制日報 | ||||||||
本報記者 陳晶晶 242條款逐漸演變成發達國家保護國內紡織產業逃避公平競爭的手段,甚至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近兩年,歐美等國家依據242條款紛紛制定了國內執行程序,但 是這些程序回避了“市場擾亂”、“貿易有序發展”、“重新實施”等實體性問題 在強烈回應的同時,如果公眾評議期后美方裁決要求與中方進行磋商,我國政府及相關行業組織如果能夠注重談判的藝術,則可為我國企業爭取到最大的利益 繼4月4日美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決定對中國出口的棉制褲子、棉制針織襯衫、棉制及化纖內衣自主啟動紡織品特別限制措施調查程序后,5月13日美國商務部宣布,美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CITA)正式決定對這三種產品采取特別限制措施。 此前的4月24日,歐盟也宣布對我國的9種紡織品予以調查。 從今年1月1日起全球紡織品貿易告別配額時代,然而后配額時代的第一個春天里,美歐頻頻出臺的“特別限制”卻給中國的紡織品出口市場帶來太多的不確定。 美歐“特別限制”程序和要件不符合242條款 5月5日,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在巴黎會見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時明確表示,歐盟發布的針對中國紡織品的特別限制行動指南以及對中國9類紡織品發起的調查,在程序和要件上不充分。這種在配額取消后的出口增長,與正常貿易條件下的出口激增性質不同。 歐盟“特別限制”的依據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工作組報告書》中的242條款,該條款規定:從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到2008年12月31日止,如果中國紡織品在進口國由于市場擾亂威脅阻礙貿易的有序發展,則該進口國可以提出磋商請求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在收到磋商請求后,中國應主動控制相關產品的出口數量。如磋商不能達成一致,則進口國可以單方采取限制措施。 242條款是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就紡織品問題做出的承諾,條款的初衷是為了使2005年紡織品配額取消以后,紡織品能夠平穩順利地實現一體化過渡,在保證發展中國家徹底結束不公平配額體制的同時,保持全球紡織品貿易的有序發展。但是,隨著中國紡織品出口的發展和壯大,242條款逐漸演變成發達國家保護國內紡織產業逃避公平競爭的手段,甚至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近兩年,歐美等國家依據242條款紛紛制定了國內執行程序,但是這些程序回避了“市場擾亂”、“貿易有序發展”、“重新實施”等實體性問題,賦予了調查機關極大的自由裁量權,甚至采取了不公開、不透明的調查程序,給中國企業和行業的抗辯造成了障礙,即使如此,在此三種紡織品的案件中,美國政府置中國行業和企業的評論于不顧,僅憑短時期或者說是剛解除配額的非常時期的數據,發動了特限,不能不令中國紡織企業對“公平競爭”的前景感到擔心,同時這種不確定性也造成了中國紡織企業發展的障礙。另一方面,與WTO“兩反一!钡木葷胧┫啾,242條款由于其發起條件低、調查程序簡單等特點,刺激了進口國產業利用此條款來保護自身,阻礙中國紡織產品的進口。因此,中國紡織企業將面對嚴峻的形勢。 在5月13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三種紡織品啟動特別限制措施后,我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在隨后發表的講話中也指出,美國政府僅憑2005年第一季度的初步數據即由政府自主啟動設限調查,并決定對我紡織品采取限制措施,不符合242條款的前提條件,開了極壞的先例。 如何應對“特別限制” 特別限制措施給市場帶來太多不確定因素。今年4月的春季廣交會上,紡織品出口成交量不增反減,成交額比去年秋交會下降1.56%,比去年春交會下降1.68%,歐美客戶到會少,下單也少。尤其是可能受美國和歐盟設限的針棉服裝和化纖服裝,成交額的下降幅度都超過10%。 根據美方紡織品特保程序,只要中美雙方在為期最長可達90天的磋商期內達成協議,美方如何設限均按協議內容執行,這意味著磋商階段是我方化解特保措施不利局面的又一次寶貴機會,其效果完全取決于對磋商的策略選擇。在強烈回應的同時,如果公眾評議期后美方裁決要求與中方進行磋商,我國政府及相關行業組織如果能夠注重談判的藝術,則可為我國企業爭取到最大的利益。 據了解,《公眾請求對中國的紡織品進口實施保障措施程序》作為CITA審理對華紡織品特保的直接法律依據,嚴格規定了美方的審理程序及期限,同時在特定的時間段內也為包括我國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在內的各利益關聯方提供了闡明觀點的機會和時間。企業應積極主動地組織國內與案件相關聯的機構和人士向有影響的美方議員政要、財團巨頭、中介團體、進口商、零售商及消費者等與案件利益相關的方方面面進行廣泛的游說工作,以影響CITA對案件的審理和裁決。 企業平時需要密切關注的信息應當包括:本企業和原產于中國的同類出口產品在進口國的平均數量與價格走勢;本企業所占市場份額的變化;其他各類技術性貿易壁壘及潛在知識產權糾紛等;進口國政府的產業和貿易政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