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流通業如何反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16日 16:11 《董事會》 | ||||||||
通過倒逼第二產業,跨國零售企業才真正實現了“低成本擴張”,同時利用中國市場與歐美市場的購買力差距來實現在跨國流通中的利潤 文/北京物美集團董事長 張文中 我是搞系統工程研究的博士后,受現代流通遠大發展前程的吸引,于1993年自美國歸
從發展趨勢上看,外國零售企業已經從進入期轉向全面、快速的擴張期,無論是實際開店數目,還是計劃開店數目都大大快于中國商業流通企業,并且單店規模也遠大于中國企業。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業,已經有40多家在中國“搶灘登陸”。競爭最為激烈的是代表現代流通業發展方面的高端領域——大型超市,外資控制的份額更高達80%以上,擁有絕對優勢。如上海銷售額居于前五位的大型超市均為外資。外資在已經進入的其他開放城市均在很短的時間里包攬前三位。中國零售企業只能在中低端市場經營,而高端市場已經失守,隨著高端市場份額的快速增長,中低端市場將逐漸萎縮。 世界著名管理咨詢機構麥肯錫公司的研究報告預測:不到5年,中國大中城市的市場格局為外資大型流通企業將占有市場份額的60%以上,完全掌控中國的流通主渠道和中國的經濟命脈。 面對競爭,民族流通企業表現出了強烈的責任感和緊迫意識,但僅僅靠企業的行為,是不足以限制這種不同量級的競爭的,需要全社會都來重視民族流通產業的重要性。2004年,在巴西的所見所聞,更加深了我對拉美化現象的擔憂。 曾幾何時,從巴西利亞速度到巴西現象,巴西的騰飛令世界感嘆,巴西人曾自豪地宣稱已脫離第三世界的苦海,成為發達國家的一員。2500億美元的外債建設了巴西現代化的首都,連接全國的高速公路網絡,進口替代政策使眾多的跨國公司把總裝的最后一道工序搬到了巴西。巴西人住上了高樓,跨越了小康,為人均4000美元而興奮。巴西人用上了德國大眾、美國福特的汽車,荷蘭飛利浦、日本索尼的電視,美國寶潔、英國聯合利華的牙膏,喝上了美國可口可樂、法國達能的飲料,吃上了麥當勞和肯德基的快餐,巴西人還在家樂福和沃爾瑪購買著各式各樣的“洋牌子”商品。 然而,在經歷了10年高速成長之后,一條依賴外資的現代化之路使巴西經濟陷入了更長時間的停滯。在人均GDP增長的同時,國家經濟核心競爭能力并未形成。經過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大規模的對外資開放,通過獨資、合資和其他形式,美國公司直接或間接地控制了拉美70%以上的資源開發和原材料生產。巴西100%的汽車工業,57%的化學工業,76%的家電業,60%以上的電力工業都是在跨國公司控制之下。巴西前100家大公司中,外資已占近半。巴西15大銀行中外資已占40%。直接投資雖然促進了拉美的經濟繁榮,但掌握著拉美經濟命脈的跨國公司每年都要把大量的利潤匯回母國,造成了經濟剩余的大量轉移,出現了“增長而不發展”的奇怪現象。巴西的工業乃至流通命脈已完全由外資所控制。僅從機場到旅館路上,我就發現了五個家樂福,更有四處可見的沃爾瑪,巨大的招牌顯得十分醒目。一個如巴西這般的大國,如果只有桑巴舞、足球和狂歡節,而沒有自己的民族工業、民族流通業、民族金融業,經濟騰飛的夢想只能是空中樓閣。 巴西、阿根廷這些拉美主要靠引進外資拉動GDP增長的新興工業大國,一度是發達國家眼中的開放模范生,是發展中國家心目中的“趕超榜樣”。但是,當中國等低成本大國實行對外開放后,跨國公司紛紛把投資從拉美轉向中國。這一次全球性產業大轉移,直接導致拉美國家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家貧思賢妻”,艱難歲月,此時才認識到過度依賴跨國公司的危險,才認識到本國企業的珍貴。然而,環視國內,僅剩的本國企業幾乎全成了苦苦支撐的“中小企業”,從頭扶持這些中小企業,讓它們重新成為本國經濟的主角,談何容易! 回頭看看今天的中國,與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相伴而來的是外資大舉進入多個行業。除了大量生產加工行業已經被外資大舉占領外,流通領域的全面開放使外資“如入無人之境”。他們進入中國的目的不僅僅是急于獲得多少份額,而是不斷構建其全球采購網,通過大量采購反過來控制“中國制造”的大量企業,我們的第二產業將受制于跨國巨頭的銷售網。通過倒逼第二產業,跨國零售企業才真正實現了“低成本擴張”,同時利用中國市場與歐美市場的購買力差距來實現在跨國流通中的利潤。有專家稱這種現象為“零售傾銷”,通過這種變相傾銷行為,國外零售商就可以掌控我國整個生產、流通環節,將我國產業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進程牢牢控制在其投資人手中,一旦出現了大規模產業轉移的機會,在我國出現“拉美化”狀況在所難免。 入世三年至今,人們正在認真思考零售業全面開放對中國流通產業帶來的沖擊,也在反思發展民族流通產業的重要性。我認為,要發展民族流通產業,其實就在于鼓勵現有的民族流通企業在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下做強做大,而并非需要什么額外的補貼。 WTO的核心原則就是三個字——“非歧視”。非歧視不僅是對外資企業進入中國而言,而且應當是國內企業能否獲得與外資企業同等的競爭地位。 跨國零售企業可以通過大批量采購來獲得市場控制權,淘汰掉競爭能力先天不足的內資企業,又可以通過轉移利潤來實現股東利益。這種“逆向歧視”造成的影響遠遠不止這些。由于外資企業的員工工資可以在稅前據實抵扣,而內資企業的實際工資高于計稅工資的部分,要計入應納稅所得額,繳納企業所得稅,因而在吸引人才的工資政策上,外資企業也占相當的優勢,這成了內資企業人才流失的一大原因。 我的建議如下: 1.盡快取消外資企業享受的“超國民待遇”的政策,盡快推行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并軌,并且按照時間段劃分的原則,沒有必要再為后來的企業留下任何緩沖期。盡快制定《外貿法》實施細則和出臺《反壟斷法》。 2.國家要大力推進民族流通企業的發展。特別對那些利用現代流通業理念改造國有老商業網點、推進社區零售連鎖服務體系的民族流通企業的發展給予大力支持。為他們提供現代流通業科技改造、物流基地建設、信息系統等方面的專項資金扶持,幫助他們積極與城市的商業房地產項目對接,建設更多更好的現代化網點。 3.組織專業機構,對外資流通企業進入某城市后是否給民族流通企業帶來“擠出效應”進行全面客觀評價,特別是對外資大規模進入國內市場后已經和將要給民族流通業和國家經濟安全帶來的負面效應進行評估,供相關部門制定政策依據。 4.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參考其他加入WTO的國家的方式,盡量對大型民族零售企業給予政策上的扶持,對他們商業建設用地的開發和使用給予扶持,對他們參與城市和農村商業市場建設給予稅收上的優惠。 本文系李斌根據張文中提供材料所編,未經本人審閱 鏈接 商務部《中國流通產業發展報告》:在華外資流通企業新動向 商務部4月12日發布的《中國流通產業發展報告》顯示,外資流通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將成為其全球配置商品資源的戰略步驟,中國流通領域將進入開放新階段。 該報告指出,外商投資商業企業在中國所售商品的95%均為中國生產,外商投資商業企業大量采購中國生產的質優價廉的消費品和其他工業產品,供應其全球銷售網絡,顯示出強大的采購能力。 另外,外資流通企業進入和拓展中國市場的方式正在從投資建店轉向收購、兼并等資本運作方式。 報告說,2005年外資流通企業將在中國市場實現全方位的擴展,外資擴張的地域將從試點城市轉向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中型城市的經濟中心城市。 截至2004年底,中國政府批準設立外商投資商業企業合計316家,合同利用外資51.2億美元,開設店鋪5366個,營業面積達828.6萬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