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觀察 > 《中國企業家》2005 > 正文
 

一個商業狂想的誕生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11日 15:54 《中國企業家》

  項兵認為,“買下沃爾瑪”必須有國家戰略的強大支持

  文/本刊記者 杜亮

  在位于北京東方廣場的長江商學院一間面積不大的會議室里,項兵手指著兩頁剛剛打印好的A4紙,興奮之情溢于言表。A4紙上記錄的不是別的,乃是剛剛蟬聯美國《財富》500強
之首的沃爾瑪的股權結構圖。“你看看,第一大股東持股才3.51%,前五大加起來市值也不過240億美元。花240億美元做一間世界頂級公司的最大股東,讓別人都為你打工,多好的主意啊。”

  “買下沃爾瑪”?即便是在非商業人士看來,也近乎一個妄想。不過,對于素有“逆向思維的洗腦教授”之稱的項兵來說,這顯然不是一個純粹獵奇的想法。

  “我們為什么要買一模一樣的東西?為什么不能買對中國具有獨特價值的東西?要知道,買下沃爾瑪,這個做法對中國是有戰略意義的——作為制造業大國,中國中小企業面臨的最大的渠道問題可以解決很多,品牌和價值也可以提升很多。”項兵進一步解釋說。

  “市場換股權、整合全球資源抗衡全球(跨國公司)。”自從2003年以來,這位中國知名商學院的院長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向本土企業家反復宣講這一所謂“新洋務運動”的核心理念。而“買下沃爾瑪”正是其“新洋務運動”理念的一種具象化。

  “收購東南亞大企業”:全球整合思路的早期萌芽

  早在拋出“新洋務運動”概念的數年之前,項兵便提出過“整合全球資源”的一個具體想法。1998年4月,時為香港科技大學助理教授的項兵與林莉在深圳《證券市場導報》聯合發表《亞洲金融風暴的再思考》一文。文章建議,中國應該借“東南亞國家貨幣貶值和股市低迷”的機會,主動出擊,“收購東南亞大型企業”——在當時充斥于國內理論界“阻擊金融危機波及中國”與“反思貿易自由化”的思潮中,這一策略顯得頗為另類。文章寫道:

  亞洲金融風暴既給中國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會,中國目前可以考慮有選擇地收購東南亞國家的大型企業和金融機構(如商業銀行)。

  目標企業應主要是(如韓國的)高科技企業或者是控制重要自然資源的大企業。也可以考慮幾個在中國大陸有大量投資的華人家族企業。無論是何類企業,它們都應具有穩定的市場和良好的贏利記錄。

  東南亞貨幣貶值和股市低迷,加上美國和IMF采用各種手段迫使這些國家更大限度地開放資本市場和商業銀行業,為中國進入東南亞市場,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收購機會。比如,在現有情況下,一些技術的開發成本可能超過收購擁有這些技術的公司的費用。勘探自然資源可能沒有收購/控股/參股已經擁有這些資源的公司合算。

  現在收購/控股/參股一些大型企業和金融機構,既可以減少中國在出口上的競爭,也為中國企業將來擴展在東南亞國家的貿易和進入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市場競爭打下良好的基礎。這可以擴大中國對東南亞經濟的影響。

  美國公司如可口可樂、寶潔、通用汽車及花旗銀行已經開始了收購活動。

  隨后,1998年12月,項兵在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作了題為“美國全球戰略與中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的政策選擇”的講座,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思路。項兵認為,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造勢和取勢”方面都做得是最好的,中國應該向其學習,“在全球尋找戰略性的發展機會。”時至今日,項兵仍然為中國失去了那一次“戰略性機會”而懊悔不已。

  我們姑且把它當成項兵“全球整合思維”的一個早期“萌芽”——從此前他所發表的一系列論文看,會計學專業出身的項兵關注的領域更多局限在公司財務、公司治理以及國企改革領域。

  “警言中國入世”:對本土企業危機感的生成

  在項兵關于“新洋務運動”的若干演講中,每每運用的開場白便是:在全球化的競爭中,留給有志于躋身于世界一流公司的中國民族企業的時間已經非常有限。“我們必須考慮的是,5年、10年之后,我們憑什么活下去?”這種挑戰性的發問往往讓在場的企業家們感到不安。

  如果說項兵提出的“整合全球資源抗衡全球”是中國本土企業生存發展重要之“術”的話,那么這個“術” 其實來源于項兵對于“中國入世”由來已久的危機意識。

  還是在1998年,7月,項兵在英文雜志《遠東經濟評論》上發表文章,寫道:

  WTO規則之下的貿易“游戲”就像一個沒有量級差別的拳擊賽:它允許重量級拳手與輕量級拳手同臺競技。

  近20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驚人的增長,這很容易使人對中國的經濟力量造成誤解。中國的經濟實力及其對當前國際貿易體制的影響被片面地夸大。而事實上,除了諸如海爾這樣的少數企業外,幾乎所有的中國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都無法承受來自跨國公司的競爭壓力。

  中國國有企業效率之低下,無論規模上還是管理上都絕對難以與國外跨國公司匹敵。為了在競爭日趨激烈和日趨擴大的全球市場占據立足之地,中國還需一段時間扶持自己的跨國企業,特別是要培育大型私有企業。

  這篇文章在1999年5月被《南方周末》轉載,后被收錄于經濟管理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經濟大論戰》一書。從當時關于“中國入世”的爭論來看,項兵的觀點雖然稱不上獨到,但也算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個。

  4年之后,2002年,項兵受李嘉誠之邀創辦長江商學院。而其辦學的首要目標便是為“中國的民族企業尋求出路”。

  “秦川案例”:全球整合理念的形成與實踐

  在1998年,盡管有“收購東南亞大企業”的想法和“對入世后中國企業整體危機”的擔憂,但在當時,項兵關于“整合全球資源抗衡全球(跨國公司)”的系統性想法并未形成。

  “最初促使我思考是在2000年,在給英國宇航高級管理人員做培訓的時候,”項兵回憶說,“我當時就琢磨:世界頂級的跨國公司在想些什么問題?中國的本土企業又在想些什么問題?”經過思考,項兵發現,差異在于“視野”和“思維方式”。

  2001年,項兵的大學同班同學秦川機床集團董事長龍興元找到項兵,希望他能做該企業的獨立董事。項兵第一個反應是:“你這企業太小了。”但礙不過同班同學的面子,最后還是接受了龍的邀請。以下是項兵與龍興元當時的一段對話。

  項兵:“既然做了獨立董事那我就給你做點事——我這里有一個‘新洋務’的構思,但是還沒有實踐過,希望在你這個公司嘗試一下,看看能不能成功。我先問你兩個問題。第一,你這家公司在全國的地位如何?”

  龍興元:“我的磨齒機全國第一,70%的份額。”

  項兵:“那么你跟國際最先進的技術水平相比落后多少年?”

  龍興元:“15年到20年。”

  項兵:“如果你自主研發的話要投入多少錢?”

  龍興元:“2、3億元人民幣。”

  項兵:“2、3億元人民幣銷售收入的企業投入2、3億搞研發,搞好了還有可能生存,壞了就徹底沒戲、死掉了;況且你沒有國際視野,研發的東西會跟不上潮流,這條路走不通;另外一條路是吸引外資,也就是市場換技術,請世界老大、老二過來控股你50%,不過這純粹是找死。”

  于是,項兵向龍興元建議“換個思路”考慮問題。“你把你所在行業里全球最大的公司排個隊,老大、老二很牛,不要理他,鎖定老三、老四、老五、老六,半年時間全球走一圈。老外不是看重中國的市場嗎?那么你就跟他們談用市場換股權。”

  后來,龍興元把目標鎖定在一家叫UAI的美國著名機床企業上。這家企業的老板已經59歲,身體不好,馬上要退休了。經過一年多的談判,2003年11月,秦川機床僅用195萬美金便收購了該企業60%的股權,一舉實現了跨國經營。

  項兵說:“通過這次收購,我們得到了什么?得到了全球最領先的研發能力:隊伍留下來了、流程留下來了;我們還擁有了美國的品牌——這不是靠十年積累能做到的,更不是一年兩年可以做得到的。收購后,美國公司的一些生產可以轉到中國,三年到五年的時間我們還有相對成本優勢,這樣我就可以跟世界老大、老二相抗衡。不要總想著買到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因為技術是會隨時落后的。”

  “現在美國不總想制裁中國嗎?如果我們通過這樣的跨國并購實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還去制裁誰?”項兵說。

  從“新洋務運動”到“買下沃爾瑪”的多方游說

  有了“秦川案例”托底,2004年以來,項兵開始廣泛宣講他的“新洋務運動”理念。“新洋務運動”并不是項兵的發明,早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的80年代,對于引進外資、引進技術,學界便有“新洋務運動”的叫法,直至現在,這種發展經濟的辦法還被很多地方政府奉為圭臬。很顯然,項兵所倡導的“新洋務”與之有著截然的差別:一個是“請進來”;一個是“走出去”。

  對于“走出去”,中國很多的本土企業自然有相當的緊迫感。但是在項兵看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企業戰略問題,必須有國家戰略的強大支撐。

  如何支撐?項兵認為,目前中國還有兩大“鎮山之寶”:一個是市場準入,一個是政府訂單。前一個“武器”隨著中國入世過渡期的行將結束,“只剩下一半了”。后一個“武器”在從電力、通信、基礎設施等政府管制色彩濃厚的領域還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與其讓世界老大、老二、老三平分市場,還不如把定單給老三。條件是允許中國企業參股它。”項兵說。“這是最后一次機會了。”他甚至認為,“這正是國資委要做的事。”

  至于“買下沃爾瑪”的想法,項兵也是從國家戰略層面考慮的。“中國的外匯儲備這么多,與其投資美國國債,為什么不能投資像沃爾瑪這樣回報率非常高的企業呢?”在2004年年底舉行的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項兵提出了這一想法。不過,由于這一說法淹沒在了其關于“新洋務運動”的繁瑣論述中,并沒有引起聽者的注意。

  據項兵稱,他把“新洋務運動”以及“買下沃爾瑪”的想法跟國資委、商務部,還有兩個省的官員講過。但是普遍的回應是懷疑:中國有能力買嗎?會不會重蹈日本80年代“海外收購泡沫”的覆轍?

  對此,項兵認為,日元升值后,日本人購買了大量的海外地產,后來確實形成了資產泡沫,但是,人們可能忽略了日本同樣買到了大量的資源,這有力地提升了日本企業在產業競爭中的優勢地位。

  “現在,全球競爭已經不是企業對企業的競爭,而是鏈條對鏈條的競爭。前不久的鐵礦石漲價風波,日本為什么敢于率先接受那樣高的漲價幅度?因為它通過當年的海外并購,控制了上游資源,可以很輕易地把利潤向上游轉移。”而“買下沃爾瑪”之于中國制造的意義,也大體相似。

  “從國家政策來考慮,人民幣無論如何不能升值,影響太大了。其實從全球視野來考慮,升值正是中國進行全球整合的絕好機會。”項兵說。“當然,為了避免升值后可能出現的資產泡沫,我們可以做出一些限制,如果買房地產政府可以不批。”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夏日風情
夏日風情精彩圖鈴
母 親 節
溫馨祝福送給母親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