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虧損如蘋果腐爛 剝離不良資產無助風險降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08日 13:37 新經濟導刊 | ||||||||
作者:吳慶 國有銀行積累了巨額虧損,這早已不再是秘密。但是,似乎很少有人認識到,銀行虧損和蘋果腐爛遵循同樣的原理。蘋果一旦開始腐爛,腐爛的部分就會持續地、加速地擴散,直到全部腐爛掉為止。銀行也是一樣。一方面,中國的國有銀行如此長期而大面積的虧損,不是偶然因素造成的。如果不改革體制、轉換機制,虧損注定會持續增加。更糟糕的是,
比喻有助于理解,但并不能代替論證。如果你想知道美國銀行業的前車之鑒和現代經濟學的觀點,可以看看米什金(Mishkin)或者考夫曼(Kaufman)編寫的新版貨幣銀行學教材。他們兩位既是大學教授,又曾經是美聯儲的官員。如果你不相信美國案例會在中國重現,你可以看看《經濟觀察報》2004年12月20日報道的廣東發展銀行案。2002年8月,央行廣州分行副行長張光華博士調任廣發行行長。鑒于海南發展銀行1998年被關閉的教訓,他決心把規模搞大。他相信,政府不會讓大銀行倒閉。2003年,廣發行的貸款余額增加了52.40%,調整后的資產總額增加了37.79%。可是廣發行的損失同樣增長很快。張光華剛剛上任的時候,廣發行的不良資產凈損失還不到200億元,僅僅過了一年多時間就增加到300億元以上。 理解了“銀行虧損就像蘋果腐爛”的道理之后,不難理解對國有銀行注資的必要性。但及時達成注資的決定并不容易。大規模使用財政資金為銀行注資需要全社會達成廣泛一致,需要人大表決通過。然而達成這樣的一致有很大困難。首先,每一屆政府都愿意在自己在任期間開工新工程、上馬新項目,不情愿收拾前任留下的爛攤子。況且國有銀行的巨額不良資產由來已久,遠非一屆政府的財力所能化解得了。所以國有銀行早該注資,但遲遲沒有提上日程。其次,國有銀行長期掩飾實際經營狀況,忽然告訴公眾發生巨額虧損,人民當然要問責。但是,回答問責和追究責任需要很長時間。等到這些問題回答完了、責任追究清了,新的虧損、問題和責任又積累起來了。決策過程越民主,注資行動越有可能一再拖延,以至于窟窿越來越大。這是民主的代價。1998年,人大勉強通過以發行特別國債的方式對工、農、中、建行注資2700億元之后,短期內再通過類似提案的可能性不大。 難能可貴的是最近兩屆政府都沒有放棄努力,注資行動或間接、或曲折地進行著。例如,1999年,通過資產管理公司剝離不良資產,國有銀行間接獲得注資;2003年,通過動用外匯儲備,中行和建行曲折地得到注資。正在醞釀的存款保險制度是另一條注資渠道。當然,這些注資方式大多存在一定問題,是在財政注資行不通的情況下的次優選擇。如果從方案的制訂者和決策者自身利益考慮,有些行動實在是得不償失。例如外匯注資的合法性從一開始就受到質疑。將來一旦出現問題,他們很可能受到更多批評甚至指責。即使達到預期的效果,成功地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金融危機,他們的貢獻也很難得到承認,因為大多數人并不以為原本存在發生這樣一場危機的可能。所以,他們不顧個人得失、敢于承擔責任作風是可歌可泣的。他們是在困難重重的情況下堅持推動這場不容拖延的金融改革的精英。 我期盼注資,更企盼注資以合法、高效、低風險的方式進行。在民主決策程序中,只有足夠多的人了解其中的利害之后,這個目標才能實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