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資:民族飲料第一品牌健力寶隕落誰之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1日 17:08 上海國資 | |||||||||
如果說后李經緯時代健力寶已經式微,那真正給健力寶帶來沒頂之災的則非張海莫屬 本刊記者 東滌任 2005年3月23日午夜,健力寶改制鬧劇中的主角張海,在廣州東山賓館飽餐了鮑魚、魚翅之后,被公安機關抓捕。同時被抓的還有張海的親信,原健力寶投資管理部總經理曹庭武
至此,健力寶長達數年的改制出現了一個當初誰也沒有料到的局面: 三水區政府在2004年12月初派健力寶復產工作小組驅逐接手張海的匯中天恒投資有限公司后,又把張海等自己當初一手選定的政府股權受讓方送入“牢籠”,從而以8.9%股份行使健力寶的實際控制權。 高舉民族飲料大旗的健力寶,在經歷種種磨難之后不可避免地隕落——曾經數十億元的品牌價值一落千丈,2003年銷售額也從高峰時的60億元跌落至35億,惟一上升的是銀行貸款余額,這一數據從2001年的13.6億元升至22億元。 到底是哪些人導致了健力寶的衰落、誰又該為健力寶的隕落負主要的責任呢?在健力寶改制謎局中,我們試圖尋找出答案。 成敗李經緯? 健力寶曾經完全籠罩在一個人的光環下,即便最終的股東三水區政府,也曾對他屢屢退讓。這個人就是健力寶輝煌的創造者李經緯。 1984年,李經緯在廣東省體育科研所發現一種無人問津的運動飲料配方,并將之投產,取名“健力寶”。通過贊助奧運會、全運會、亞運會,健力寶開始走紅大江南北,成為中國民族飲料第一品牌。1991年,李經緯甚至在美國成立分公司,試圖占領美國市場。 健力寶如日中天的同時,健力寶的實際控制者人李經緯和健力寶的真正主人三水區政府,為了各自利益,斗爭也日益升級。這成為健力寶由盛轉衰的的開始。 當時擺在李經緯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是:健力寶是他一手創建并引向輝煌的,但就產權關系而言,卻不是他自己的企業,不管創造多么大的輝煌,最終隨著自己的退休,一切都將逝去。為了維持自己在企業中的地位和利益,李經緯開始不斷安插家族親信進入公司擔任要職。逐漸地,健力寶落入一群以李經緯為首的內部人手中。 同樣,李經緯的思維模式也被他自己的親信重新復制。李的四大副手——阮鉅源、黎慶元、楊仕明和于善福也同時爭相在健力寶安插人手,爭權奪利。早自1995年始,針對李經緯個人及其管理團隊的各類舉報一直不斷,至2000年,檢舉再掀高潮。 少數人依靠親信在健力寶的統治,必然引起一系列的利益不平衡。在這種情況下,健力寶開始人心不穩,大部分員工因為與高層扯不上關系升遷無望而無心工作; 龐大的銷售隊伍銳氣盡失、不思進取; 而財務、廣告等要害部門則因為充滿領導的親信,腐敗成風。 從1997年開始,盡管每年廣告費仍在億元之巨,健力寶的銷售增長卻出現了停滯。1999年起,公司產銷下滑速度進一步加快。至2002年三水區政府決定轉制出手健力寶股份前夕,健力寶年利潤已從鼎盛時的2億元下滑至4000余萬元,對三水區政府的稅收貢獻也從上億元的最高峰跌落。 從這些情況來看,李經緯對健力寶的沒落確實是難辭其咎。 隨著與政府矛盾的逐漸升級,李經緯開始把主要精力放在考慮如何通過改制來擺脫股東的牽制,以致于無心經營,健力寶業績日漸下滑,甚至有人由此推測李經緯是有意為之,目的是將健力寶優質資產變為劣質資產,為未來的收購創造可能;而三水區政府則對李的不信任日益加劇,多次考慮換帥。 1999年,李經緯提出在健力寶內部實行員工股份合作制,由管理層自籌資金買下政府持有的股份,但被三水區政府斷然拒絕。 政府此時已經對李經緯產生了深深的不信任。2001年下半年,政府撇開李經緯團隊,與新加坡第一家食品公司、法國達能等20余家戰略投資者密切接洽,并最終于2002年1月15日與張海達成股權轉讓協議。 僅僅在一周以后,李經緯突發腦溢血住院。但對李經緯時代的清算,并未因其病發而結束。2002年7月,跟隨李經緯多年的健力寶集團原副總經理楊仕明、阮鉅源、黎慶元等人被“雙規”。10月因涉嫌貪污,李經緯被廣東省人大常委會罷免了其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的資格。但立案至今,檢察機關卻一直未對李經緯正式起訴。 資本大鱷張海 李經緯的下場與張海的登臺密不可分。如果說后李經緯時代健力寶已經式微,那真正給健力寶帶來沒頂之災的則非張海莫屬。 2002年1月15日,三水區政府公布向浙國投轉讓健力寶75%股份的消息,股權作價3.38億元,正好是當初安達信對健力寶總資產評估值4.5億元的75%,也是李經緯們最初試圖進行MBO所出的價錢。 隨后事態很清楚表明,浙國投并非真正的買主,他只是受張海的委托而收購健力寶的股權的。 現在的問題是,既然每股價錢一樣,政府為什么愿意把股權轉讓給張海呢?張海又是何許人也,可以讓政府給他這么大的面子呢? 張海早年身世神秘,但自從2000年4月在資本市場打造凱地系后,便被市場認為是一條資本大鱷,張海入主中國高科時僅有25歲,也是中國上市公司里最年輕的董事長。 2000-2001年間,張海通過凱地系染指方正科技、銀鴿投資、飛亞達、中科健、深大通等上市公司,號稱控制資金已逾百億。很顯然,張海是資本市場的大鱷,并不是一個做實業的企業家。 根據張海和三水區政府達成的協議,張海拿出的3.38億元將分三期注入健力寶法律上的股東——三水公投賬戶: 首期1億元于交易當天支付,其后兩個月內再支付1.38億元,余下1億元在一年之內付清。后來,最后1億的付款條件又有了修訂——取決于三年內發現的公司或有負債情況。 但擅于空手套白狼的張海,實際上并沒有用真金白銀收購健力寶。按當初簽訂的受讓協議,張海需支付1億元的定金給出讓方。但后來張海又與三水區政府簽訂了一則補充協議,稱可以等額的國債作為定金。于是張海拆借來1億元國債給三水區政府。 事實上直到張海栽跟頭為止,三水方面仍然沒有全數收到張海的股權收購款。 在施展空手道入主健力寶后,張海和一致行動人們開始表演一場掏空健力寶的超級騰挪秀。 2002年底,健力寶耗資千萬入主河南寶豐酒集團,之后又斥資上億元受讓“深圳足球俱樂部”,改名為“健力寶足球俱樂部”;2003年中,張海又利用健力寶數億元資金,間接持有在港上市的平安保險法人股7000余萬股,經配售于當年底增持至1.4億余股; 其后,張海故伎重施,直接購入原周正毅持有的福建興業銀行7000萬法人股; 2004年一月,張海還曲線收購遼寧和上海的兩支球隊。此外,張海以健力寶名義在海外投資建立了大量子公司,而大股東卻是張海自己。 2003年,張海推出第五季和爆果汽等新品。為此,健力寶集團曾將近2億元以廣告策劃費用和材料訂金的名義劃到廣州浩汛廣告公司和廣州時代精英策劃有限公司,而這兩家公司并沒有履行義務,這筆巨款最終也不知所終。實際上,推出新品成為張海從健力寶轉移資金的又一手段。 在張海時代,健力寶向銀行的借貸大幅飚升,張海入主之前,健力寶2001年的銀行貸款余額僅為13.6億元,張海入主健力寶后的兩年之內,健力寶整體的銀行貸款額為22億元。近期,更有健力寶集團舉報張海的材料稱,張海等存在“以做假賬、虛增庫存、虛增銷售等方式挪用、抽走、轉移、侵吞健力寶資金”的問題,涉案金額不低于7億元。 經過張海、祝維沙等人短短兩年時間的瘋狂轉移,健力寶資金緊張,拖欠供貨商和經銷商大量資金并導致供貨的中斷,一度停產,業績一落千丈。更要命的是,健力寶的帳目成了局外人不能說清的爛帳——在健力寶又一次的股權轉移中,凈資產約9個億的健力寶集團的91%的股權,只賣了1億的價格。 強勢三水區政府 在健力寶隕落的過程中,張海和李經緯固然要承擔主要的責任,但三水區政府方面也確實也存在諸多處置不當之處。 在李經緯時代,作為持股75%的大股東,三水區政府在化解健力寶存在的問題上無所作為,卻大力插手健力寶的日常經營,企圖以更大程度的控制保證自己的利益。 三水區政府要求,健力寶每開發一種新產品必須通過政府審批,經過政府的財政預算,然后劃撥經費,“三水非常警惕李經緯借開發新產品之名轉移資產,因此幾乎每一個新的招商引資項目,政府都要親自審批,資金卡得緊,還得主動要求替健力寶尋找合作對象。” 一位健力寶老干部評述。 作為政府,三水市把完成就業率的政府目標,不恰當的分解給具有勞動用工自主權的健力寶——根據三水區政府要求,健力寶員工必須保證三水當地人比例不低于45%。三水區政府對健力寶內部人事干涉的結果,導致三水成了健力寶的主要中層骨干。而這些人,又形成對李經緯經營上的掣肘。從90年代開始,李經緯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穩定這一批中層力量。 李經緯出局后,為什么三水區政府選擇了一個資本市場的投機大鱷來接健力寶的盤呢?無人可以給出有明確證據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整個交易進行的草率而缺乏規范。如此巨額資產出讓,三水區政府既未請財務顧問提供中介服務,亦未對買家的資信進行調查。交易過程更是黑箱操作,長期秘而不宣。也正是三水區政府把張海這樣一個根本無心產業經營的投機資本高手引入健力寶,為以后健力寶的衰落埋下了決定性的伏筆。 三水區政府在飽償了張海團隊入主健力寶以來的一切苦果之后,對來歷不明的外來投資者尤為過敏。此種心態下,李志達入主健力寶的過程中體現得尤為充分。 三水區政府于張海與李志達股權交易次日,即將張海的股份凍結,以阻撓李志達完成股權過戶和工商變更。并以此為要挾,要求李志達劃撥總計1.66億元的資金進入三水公投賬戶,結清經銷商和健力寶欠政府的歷史舊賬。 李志達并未立即接受以1.66億元資金換股權過戶的條件。但還是陸續向企業注入資金總計1.08億元,分別用于購買原料、支付經銷商欠款和銷售公司欠薪。但因為原料到貨尚需一段時日,至12月初,健力寶還未真正復產。 在這種情況下,三水區政府再次揮動公權,用強力替代市場,用權力替代法律,驅逐李志達,并重掌健力寶權柄。 為了給自己的接管賦予合法意義,李經緯卸任后的情景重演,張海在2002年收購健力寶時與政府領導人可能存在的內幕交易,被政府新的領導人重新揪出,為政府推翻張海入主前后的一切交易提供合法依據。 在這場圍繞健力寶的博弈,最終是一個共輸的結果。回顧健力寶的改革歷程,三水區政府、李經緯、張海、祝維沙、李志達,沒有一個人最終成為贏家,但對于健力寶的隕落,他們或多或少卻都負有一定的責任。 但這一事件最大的損失在于,經過數次的利益紛爭,當初曾經為三水區政府貢獻45%財政收入的民族飲料第一品牌健力寶,早已黯然無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