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周刊:堅冰難破 中藥國際化的十年艱難歷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14日 17:55 《商務周刊》雜志 | |||||||||
像《等待戈多》一樣謎團重重的中藥國際化,最終的結局卻有可能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謎底 □記者 崔鵬 Grace Lee每天都要坐兩個小時車從牛津趕到倫敦去打工,那是一家叫做天田的中醫(yī)診
Grace的工作有點像中國醫(yī)院中一個寫著“請遵醫(yī)囑服藥”的木牌子的作用。她需要耐心的告訴患者,藥丸要搓成小丸吞服;把藥分成4次服用只是一個模糊的等分,沒有必要精益求精;藥瓶上標的時間都是出廠日期,不是歐洲人所習慣的保質時間。 Grace工資并不高,但她在跨洋電話中向《商務周刊》記者表示,自己對這份護士的工作挺有興趣。首先,把“舒肝活血”和“補腎去濕”、“滋陰補氣”這類概念傳遞給英國人是一個非常磨練口語的事情,而且Grace覺得自己的行為是在向西方推進中國文化。的確,在西方文化像火車頭一樣碾過來的時候,Grace這樣的人如同蜈蚣的細腳一樣支撐著東方文化的巨大蠕蟲緩慢地前行。 但有一點她說錯了,她并不是護士。在西方藥物監(jiān)管部門看來,grace的工作更像身上沒有油漬的飯館服務員,因為這家中醫(yī)診所賣的并不是“藥”,而是食品。 在歐洲和美洲主流市場,除了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一些華人占重要地位的州,至今還沒有一種中成藥被列入處方藥和非處方藥的檢索名單,中成藥的銷售,只是以食品添加劑、營養(yǎng)補充劑和保健品的名目在進行著。 企業(yè)的熱情 Grace的工作幾年后會有很大的變化,她或許能得到真正的護士身份,或者永遠失去這份工作。Grace的命運取決于遠在中國的同行們的國際化努力。 3月14日,記者從中國中醫(yī)藥管理局科技開發(fā)交流中心獲知,上海綠谷集團生產的抗癌中藥“雙靈固本散”已經通過了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的審核,獲準進入美國進行臨床試驗。 “又一個中國制藥企業(yè)義無反顧的投入到了中藥國際化的拼殺中。”一位中醫(yī)藥管理局的官員慨嘆到——他的語氣不是高興,而是慨嘆。 據這位中藥管理局官員透露,目前共有4家國內中成藥制藥企業(yè)通過FDA審核,在美國進入臨床試驗。而板藍根的最大生產商白云山中藥廠已經在去年與英國劍橋大學簽訂了科研合作協(xié)議,準備進軍歐盟。 去年歐美主流市場相繼頒布的傳統(tǒng)藥品新規(guī)鼓勵了國內制藥企業(yè)的國際化沖動。2004年,歐盟與美國先后頒布了《植物藥研制指導原則》及《傳統(tǒng)藥品法》,隨后香港衛(wèi)生署也對中藥銷售進行了立法,規(guī)范中醫(yī)藥在當地的銷售,與歐盟、美國遙相呼應。 新法規(guī)的頒布立即贏得了中醫(yī)藥界一片“理論上”的歡呼。中醫(yī)師們認為,《植物藥研制指導原則》、《傳統(tǒng)藥品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正式承認了中藥,并簡化了中藥等傳統(tǒng)藥品進入歐洲藥品市場的程序,為中成藥在歐、美主流市場的合法化銷售“開啟了一道門縫”。 國家商務部科技司副司長單慶江分析說,從修改后的“指令”看,歐盟做出了如下修改:擴展了注冊程序的適用范圍,將適用注冊程序的傳統(tǒng)植物藥的成分,從單純植物藥活性成分擴展到也可以含有維生素、礦物質和其他非生物成分;放寬了植物藥注冊的傳統(tǒng)應用年限;修改了標志上的歧視性文字,將原來必須在藥品標簽、說明書和廣告上注明的“該植物藥的效力未經臨床證明”,改為“產品的安全性和功效僅依賴于長期的應用和經驗所獲得的信息”等較為“友好”的說明。 從1990年代開始,中藥國際化已經艱難的走過十載,始終進展不大。尤其是中成藥出口,在中藥出口中所占比例一般只占20%左右,而出口對象國家也以亞洲地區(qū)為主。2004年前三個季度,中國中成藥對亞洲、北美洲和歐洲的出口分別占出口總額的66.08%、14.56%和14.46%。有關行業(yè)報告預計,中國中成藥2004年的出口額相對2003年的1.12億美元基本不會有改善。 中藥國際化先驅們的投資大多未能收回。三九集團在其創(chuàng)始人趙新先的帶領下,1991年就開始在德國、美國、俄羅斯、南非、馬來西亞和香港等6個國家和地區(qū)考察,希望開拓國際市場。1992年3月注冊成立的三九德國公司是三九集團在國外的第一個公司。1994年,三九胃泰在美國獲準以保健品身份上市。在俄羅斯,三九集團的拓展要順利一些,不僅拿到了三九胃泰的藥品許可,三九感冒靈和皮炎平也分別獲得許可。2002年,三九通過其香港公司的一系列資本運作,購買51%的股權而兼并了日本的東亞制藥,并把它名稱改為三九集團東亞制藥株式會社,這次兼并使其在日本擁有了130多種漢方非處方藥品產品。 但三九其后并未公布這些項目的利潤回報,2004年,隨著三九巨額銀行欠款問題浮出水面和趙新先的下課,三九的中藥國際化就再沒有曝出新聞。 早在2000年前后,國家有關部門曾先后力推復方丹參滴丸、大川芎丸等7種中成藥分別沖擊美國和歐盟的注冊大門,但最終都無功而返。據悉,為完成此事,當時國家給每個品種補貼約30萬元左右,企業(yè)各自增投數百萬元。 其中,由天津天士力集團開發(fā)的復方丹參滴丸向美國FDA提供了詳細的產品資料,并獲得FDA批準在中國國內按FDA提出的要求做臨床實驗,但因標準過于苛刻等原因,天士力終于放棄了繼續(xù)做臨床。 一家已申請了美國FDA審核的制藥企業(yè)內人士對《商務周刊》記者分析,這次法規(guī)調整,從中藥進入歐、美等主流市場的長期看將有好處。因為一旦有中藥獲得藥品“身份”,其要滿足的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等檢驗檢疫標準有所放寬,而且將有資格進入西方國家的醫(yī)療保險體系,為進入全世界藥品市場也起到了示范作用。 堅冰難破 1997年年底曾經申報美國FDA臨床用藥的天士力復方丹參滴丸,基本可以說是現在國內中成藥中穩(wěn)定性最好的藥品之一,但天士力集團卻對再次赴美不感興趣。天士力集團一位管理人士向記者表示,現在公司關于藥品在美國上市的問題還沒有定論,要到今年年底才會有決定。“我們要再等一等,”他說,“一方面是要把復方丹參滴丸的質量控制在更穩(wěn)定的水平,另一方面寄希望歐、美的藥品管理規(guī)章有變化,希望國家有關部門或商會做出更有力的公關工作。” 該人士指出,如果沒有這些變化,對于國內的中藥企業(yè)來說,歐盟和美國新法規(guī)的可操作范圍也仍然不大。 以歐盟為例,經過兩年多的征求意見正式頒布生效的《傳統(tǒng)藥品法》,對進入歐洲的傳統(tǒng)藥包括中藥作出規(guī)定:在歐盟成員國境內已使用30年以上的傳統(tǒng)草藥制品,或在歐洲已使用15年以上,并能提供該產品在歐盟以外的國家或地區(qū)應用了30年以上的證明,提供藥品必要的理化、生物學和微生物學的試驗數據,而且產品質量應符合歐洲藥典專論或成員國的藥典要求,方能通過登記注冊,作為傳統(tǒng)草藥制品在歐洲銷售和使用。否則,仍將按西藥的一系列性和臨床試驗,以證實該藥符合歐盟藥品質量規(guī)范的規(guī)定方能注冊。 美國FDA對于植物藥的注冊審查比歐盟更為嚴格。中國醫(yī)保進出口商會中藥部主任劉張林告訴記者,國內中藥制藥想要通過《植物藥研制指導原則》進入美國市場,是一個“大的賭博”。他介紹說,在美國,一種新藥經過毒性試驗和三期臨床通過的藥品比率極少,光是第三期臨床平均淘汰率就達95%。所以,中成藥在美國進入臨床,不是一件任務的完成,而是開始,因為美國臨床費用高得驚人,能做完三期臨床的基本要花費10億元人民幣左右,即使是這樣還不敢保證能通過認證。 目前,我國尚沒有一個中藥制劑通過歐美國家的藥品注冊關,身份仍是“食品添加劑”或“營養(yǎng)補充劑”。但以食品身份出口終非長久之計,歐盟已經給中藥設定了一個注冊過渡期:2011年4月之后,包括中藥在內的所有傳統(tǒng)藥品必須以藥品身份注冊。 “如果國內企業(yè)不能解決標準化檢測問題,過渡期結束后,中藥‘食品’身份一旦取消,出口將出現很大的滑坡。”劉張林憂慮地說 2004年前三個季度,中國對歐洲出口中成藥802萬美元,同比下降13.34%,“這個下降主要就是歐盟的《傳統(tǒng)藥品法》宣布以后造成的,2005年10月歐盟《傳統(tǒng)藥品法》準備期過后效果將會更加顯現出來。”劉說。 中藥國際化本身就是一個國際化的問題,在藥品研發(fā)水平比較高的日本和韓國,這個問題也沒有解決。劉張林告訴記者,很多人說日本的中成藥出口如何成功,其實是一種訛傳,主要原因是前幾年一家媒體的報道把日本出口金額單位日元錯當成美元造成的。實際上日本最大的“漢方藥”廠津村株式會社的出口額只有幾十萬美元左右;而韓國只有10家中醫(yī)醫(yī)院,中成藥出口主要以高麗參制品為主。 長期以來,中醫(yī)藥在歐、美各國作為一種補充療法生存,沒有得到政府的重視,但隨著大量亞洲新移民進入,中醫(yī)藥市場的規(guī)范逐漸成為當地政府需要考慮的問題。目前,歐洲受過培訓的中醫(yī)藥人員約有10萬余名,中醫(yī)藥診療機構有1萬多所,從事中醫(yī)藥相關工作已經成為在歐洲的中國人除餐館以外的另一大謀生手段。由于沒有明確的行醫(yī)資格標準和行醫(yī)者水平參差不齊,中醫(yī)藥質量缺乏標準,而后又出現了馬兜靈酸和麻黃堿類藥物中毒事件。“在這種背景下,歐盟的《傳統(tǒng)藥品法》出臺很可能只是為更嚴厲的規(guī)范開個頭。”一位業(yè)內人士指出。 迂回突圍 但也不是完全無計可施。處于國內中藥廠家龍頭地位的同仁堂集團,2004年的出口額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2000萬美元,雖然這與其50億人民幣的總銷售額看起來有點不成比例,但已經足以讓同仁堂對進軍海外中藥市場增添信心。同仁堂集團宣傳部主任金永年表示,到2010年,同仁堂要把出口額擴大到8000萬美元。 同仁堂的方法是“以醫(yī)帶藥”,到目前為止,這是一種最有效的中藥出口手段。其海外銷售主要通過與當地的醫(yī)藥零售商合作,開辦中醫(yī)診所。到目前為止,同仁堂已經在全世界14個國家開辦了17家同仁堂藥店,每家藥店都秉承老傳統(tǒng),設有經過專業(yè)訓練和多年實踐操作的中醫(yī)坐堂。金永年告訴記者,同仁堂在英國和美國的藥店都能保持盈利。他預計,到2008年同仁堂計劃將海外藥店的數量增加到100家。 但這種成功卻不易復制,同仁堂幾百年積累下來的名氣別人無法比擬。“同仁堂的中成藥,例如大活絡丹、國公酒、牛黃清心丸和烏雞白鳳丸,都是有上百年歷史甚至幾百年歷史的,有的藥品甚至能推演到宋朝。”金永年說,在一些地區(qū),“同仁堂已經成為中藥的代名詞”。 目前,在國內占主流的觀點是,若想突破國際市場的堅冰,中藥標準化才是惟一的出路。而且,對企業(yè)來說,一旦被國家承認,將成為整個行業(yè)標準的制定者。 已經有一家企業(yè)成功了一半。由廣州白云山中藥廠起草標準、國家藥典委審定的板藍根顆粒,2004年6月已經進入法國國家藥典,白云山與英國劍橋大學雙方共同成立的中英科技(劍橋)發(fā)展公司已正式掛牌,白云山出資300萬元,主要推廣其板藍根和穿心蓮兩個品種。 另一些廠家則直接靠近國際檢測標準。中國早期中藥的質量檢驗方法非常簡單,一直采用外觀形態(tài)的經驗鑒別方法,1963年開始采用重量法、容量法等實驗室手段協(xié)助鑒定,直到1990年才真正開始采用氣相/液相色譜等現代儀器分析檢測方法鑒定。但美國和歐盟對植物藥的質量檢測都要求制訂指紋圖譜檢測標準,天士力的復方丹參滴丸作為國內中成藥市場連續(xù)三年的單品銷售冠軍,已經在2004年通過了多元指紋圖譜檢測。參與這次檢測的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林瑞超教授對《商務周刊》記者說:這次多元指紋圖譜檢測對天士力的復方丹參滴丸122批浸膏進行指紋圖譜檢測,相似度在90%以上,“從試驗結果來看,復方丹參滴丸已經相當穩(wěn)定”。 但標準化生產、檢測也僅僅是跨出國門的一張護照,至于真正進入國際市場,則需要通過歐盟及美國嚴格的注冊審查,并不是所有企業(yè)都擁有參加豪賭的實力。據一位業(yè)內人士透露,8年來,天士力在美國臨床花費了幾千萬美元,而復方丹參滴丸只有兩三味藥的復方,從中藥的角度看,屬于組成和適應癥比較單一的。按照美國FDA規(guī)定,有一種適應癥,就要做一個臨床。可以想象,其他品種的中成藥要進入美國市場的成本將可能再高出幾倍。 市場風險 對于按西藥的檢測標準生產中藥,國內始終有強大的反對聲。反對者擔心,這會導致中藥企業(yè)研發(fā)的重點轉向成分單一、易于檢測的植物藥品種,其結果是失去特色的中成藥不僅在國外很難被接受,在國內市場也會逐漸失去支持。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研究員賈謙是堅決反對中藥國際化的學者之一,他對中成藥迎合國際標準作了個設問性的比喻:“人能和一只大公雞結合嗎?” 賈謙是從1992年開始專門從事中醫(yī)藥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的,并曾擔任國家科技部“中醫(yī)藥戰(zhàn)略地位研究”課題組組長。他對《商務周刊》記者表示,自己剛開始也認為中藥現代化是國際化的前提,國際化會促進中藥現代化。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他改變了自己的想法。 “目前所謂的中藥國際化就是要中藥西藥化,但現在我們首先要考慮的不是中藥國際化問題,而是先讓中藥本土化,中藥的軌即中藥的標準只能由我們制定,再向國外鋪軌,讓他們和我們接軌。”賈說,“按照西藥的標準來制造中藥,就是要消滅中藥。” 他對自己的這個驚世之語解釋說,中藥國際化的困難,主要是因為中藥和西藥根本是建立在兩個不同理論基礎之上,中藥是建立在宏觀的哲學基礎上,把人看成一個整體,缺少微觀的精確性;而西醫(yī)是建立在解剖學和顯微技術的基礎上,有微觀的精確性。中醫(yī)藥是調動病人自身的免疫能力來對抗疾病;而西醫(yī)西藥是殺滅入侵的病毒病菌。 而且,中藥的復雜性遠遠超過西藥。以感冒為例,對于南方人和北方人,有經驗的中醫(yī)用藥都會有區(qū)別。實際上,中醫(yī)和中藥是不可分的,沒有中醫(yī)而用中藥就失去了意義。這和歐美對于傳統(tǒng)藥草藥的要求——在沒有醫(yī)生幫助的情況下服用不會造成毒性相抵觸。大多數中成藥成分極其復雜,幾乎無法鑒定其理化指標,而單一把某種成分拿出來做毒性試驗也是沒有意義的。 拋開學術之爭不談,中藥企業(yè)在國際化道路上動輒上億元的巨額投入能否收回,也是一個未知數。有國際藥業(yè)人士也認為,中國一些中藥廠家開始研制植物提取藥物,如果在規(guī)模和資金上都不占優(yōu)勢,則并不見得是一個明智之舉。“植物提取物的研發(fā)成本要比化學合成藥物高幾倍甚至十幾倍。”諾華中國區(qū)總裁李振福對《商務周刊》說,“植物提取物藥品是化學方法合成實在困難才有存在意義的,很多國外大制藥廠商都在研制用化學方法代替植物藥,如果成功,植物提取藥物絕對沒有競爭優(yōu)勢。” 一位開始學中醫(yī)后來改學西醫(yī)人士對《商務周刊》記者說,中藥國際化將是漫漫長路。他引用了加菲貓的名言來說明自己對中醫(yī)藥未來的看法:“如果敵人難以戰(zhàn)勝,就加入他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