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觀察 > 《財經界》2005 > 正文
 

財經界:資源型城市競爭力重塑與提升模式探究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14日 17:34 《財經界》

  我國大量的資源型城市正面臨著經濟和社會轉型的困境,本文基于城市競爭力的視角,構建了資源型城市競爭力重塑與提升的模式,論述了經濟發展、社會轉型、環境改造三大支柱的系統工程與政府、開放、文化三因素之間的互動關系。

  從現有研究來看,我國資源型城市的理論研究滯后于轉型的實踐。自然資源枯竭所造成的城市發展衰退不僅僅是經濟落后的問題,更為突出和迫切的是由此所導致的一系列環境
、就業、保障等社會重大問題。由于各國經濟、政治、文化等差異,國外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成功經驗對我國的借鑒意義不大。因此,對我國資源型城市轉型模式的理論研究具有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資源型城市競爭力重塑與提升模式構建

  從現有文獻來看,城市競爭力的研究一直是區域經濟關注的前沿問題。

  對資源型城市競爭力的轉型而言,國內外許多模式的應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從系統統籌的視角構建我國資源型城市競爭力重塑與提升的模式(如圖1所示),突出資源型城市的特點與轉型的過程,以期對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二、資源型城市競爭力重塑與提升的三大支柱

  資源型城市競爭力重塑與提升的主要矛盾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經濟結構過度依賴于礦產資源。其二,經濟結構轉變過程中引發的就業、保障體系建設等社會問題。其三,資源開采所產生的生態環境、城市綜合環境的改造問題。因此,資源型城市轉型最終要依靠經濟

  發展、社會轉型、環境改造這三大因素進行推動,可稱之為競爭力重塑與提升的三大支柱。

  1. 經濟發展

  資源型城市競爭力的落后主導原因是經濟的落后,因此經濟發展是資源型城市競爭力重塑與提升的第一要務。如圖1所示,資源供給、需求拉動、人力素質和經濟結構是城市經濟發展、產業替換的重要推動因素。同時這四個要素的目前狀況又構成了經濟發展的制約環境。因此,經濟的發展既要推動這四大要素的轉換,又必須以目前這四大要素的狀況為客觀基礎。

  2. 社會轉型

  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的落后同時帶來社會發展的相對落后。因此,社會轉型成為資源型城市競爭力重塑與提升的第二任務。如圖1所示,人才素質、經濟結構、制度創新和保障能力是資源型城市社會轉型的四項重要影響因素。資源型城市在這四項影響因素上的表現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社會的轉型,但如果資源型城市在這四項因素方面處理得當,它們將大大促進社會的轉型。

  3. 環境改造

  如今,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經濟社會能否持續發展的三大問題,環境問題也是資源型城市競爭力重塑與提升的三大矛盾之一。

  我國大多數資源型城市位于偏遠山區,遠離經濟發達地區。由于地理環境偏僻,交通運輸不夠發達,信息比較閉塞,久而久之形成了遠離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的自我封閉的狀況。資源開發利用不當導致了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城市基礎設施薄弱、城市布局的分散等造成了聚集效益差和經濟發展缺乏必要的優化組合空間,這極大地限制了高新技術產業、旅游產業、綠色農業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成為資源型城市轉型的一大障礙。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城市的生態系統性質,不僅加強城市自身的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更要把城市放在整個自然生態系統中去考慮。資源型城市的環境改造要在集中與分散雙向運動的動態平衡中使三種空間——經濟空間、社會空間、生態空間有機結合。

  三、資源型城市競爭力重塑與提升的系統工程

  資源型城市競爭力重塑與提升的三大支柱不會自發的開始,也不會單獨開始,必須在一定的外部因素的促使下協調的運轉。因此,對于資源型城市而言,在處理三大支柱的內部關系時應該以經濟發展為動力,以社會轉型為保障,以環境改造為持續,同時充分利用有形的手(政府)和無形的力(開放與文化),形成競爭力重塑與提升的系統工程(如圖2所示)。

  1. 三大支柱的內部關系

  三大支柱是資源型城市競爭力重塑與提升的系統工程的三駕馬車,在該系統中發揮著不同的功能,產生不同的作用。具體來說:經濟發展是系統工程的原始動力,社會轉型是系統工程順利實施的保障,而環境改造則是其持續力量。

  “以經濟發展為動力”表明目前階段資源型城市競爭力低下的直接原因是經濟不發達。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只有城市的經濟發展了,整個區域才能重新充滿活力,城市才有能力謀求全面的發展,才能切實實施社會轉型和環境改造。否則,社會轉型和環境改造也得不到經濟支持,只會成為空中樓閣。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發展是三駕馬車中的主動力。

  “以社會轉型為保障”說明僅有經濟發展還是不夠的,資源型城市競爭力的重塑與提升不僅僅是經濟一個方面。社會轉型作為經濟發展的上層建筑,它為經濟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它在經濟發展遭遇某些困境時能夠巧妙的化解困境,促進經濟更優質、更健康、更快、更穩地發展。離開社會轉型,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發展有可能步入極端,埋下更危險的結構性禍根。

  “以環境改造為持續”突顯資源型城市競爭力重塑與提升中的可持續發展觀。城市或區域的發展必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改革不僅要考慮目前和將來較短時間的情況,更要作長遠計劃,真正實現代間公平和代際公平。城市只有不斷地進行環境改造,不斷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才能力保競爭中的有利局面。

  所以,三大支柱共同撐起資源型城市競爭力重塑與提升的系統工程,各有側重,缺一不可。

  2. 無形的力:開放與文化

  (1)開放

  當今世界一體化加快,信息化與全球化以及各種資源和社會經濟發展要素的流動速度加快,優劣勢轉化加快,區域的概念在信息化高速公路上被無限地延伸,城市更多地參與國際分工,其職能也趨向全球化。因此在研究資源型城市競爭力重塑與提升時,首先就要有開放和全球的觀念。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發達與欠發達地區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發達地區的投資吸引力越來越強,像資源型城市這類欠發達地區的集聚能力、擴張能力、增長能力、流通能力與發達城市差距越來越大,尤其是資本、企業、人才的密集度差距更大。但全球化也給資源型城市競爭力的重塑與提升帶來了寶貴的機遇。在經濟開放的大格局下,地方市場保護將會逐步消除,封閉的市場格局將被打破。各種資源的流動和配置將趨于合理化,這給資源型城市按照市場化規則加速城市發展戰略提供了寶貴機遇。城市的商品、信息集散地功能以及交通、經濟中介、科教等方面的作用將在市場化、國際化的背景下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加強,城市功能將進一步完善和加強。當然,主導產業、政府管理與服務水平的競爭,基礎設施及生態環境的競爭也將使現代城市面臨新的挑戰。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資源型城市競爭力的重塑與提升,既有助于正確認識和評價資源型城市的現狀和潛力,制定恰當的城市長期競爭與合作戰略,形成合理的區域經濟格局,實現城市間的優勢互補和良性競爭,又有助于資源型城市參與國際競爭與國際分工。

  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資源型城市要努力實現對外開放,具體來說,要創造各種硬、軟條件,包括建立激勵制度、制定優惠政策、成立交流組織、建立基金、場所、設施等,加快引進全球及全國的各種產業和資源包括先進的制度、文化、管理。要主動加快城市參與經濟區域一體化和全球化的進程,取消地方保護壁壘,開放各類市場,促進城市的分工和協作。要特別重視、積極鼓勵國內外城際間的經濟、科技、社會、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和合作,鼓勵城市內外機構和人員的各種民間的非正式交往,以營造有利于創新的城市環境。

  (2)文化

  文化滲透在人類經濟和社會的一切方面,作為一種潛在力量制約著人的思維過程,構成了人類行為模式和價值取向的基礎,并且以與之相輔相成的方式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例如,在經濟領域,文化以人的智力方式制約著經濟制度的選擇和政策的制定,并給予物質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以思想、理論、輿論的指導和影響,從而規定著經濟發展的方向和規模。在資源型城市競爭力重塑與提升的過程中,文化尤其是科技文化,已成為經濟發展、社會轉型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

  資源型城市都是在開發資源基礎上興起和發展起來的,在多年的資源開采中逐漸形成了一種依賴于資源的“資源文化”,其經濟依賴思想和行為習慣導致城市的創新意識缺乏。資源文化意識滲透在經濟和社會的各個層面,所以資源型城市在競爭力重塑與提升過程中必須面對一項重要的文化創新問題。

  因此,若要改變這種狀況,建立學習型城市應該是資源型城市的一項重要內容。由于網絡的緊密聯系及其相互作用,觀念和背景各不相同的網絡成員通過靈活的學習機制,以討論或辯論的方式可以相互促進技術知識積累,了解新的機遇,分析交易的結果。并且,網絡內各單元可以對上述種種結果做出迅速反應。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地理意義上具有高度適應性的工商業網絡都被定義為“學習型區域”。

  3. 有形的手:政府

  政府在資源型城市競爭力重塑與提升中的職能,包括城市政府在經濟發展、社會轉型和環境改造等各方面的管理和服務職能。政府管理與服務的好壞,直接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直接展示城市市容、市貌和形象,直接反映出市民的精神面貌,直接影響城市的對外開放和投資環境,對資源型城市競爭力重塑與提升的成敗具有決定性意義。

  我國經濟發展總體上仍呈現為政府管制型,這一點在我國的資源型城市表現得尤為突出。但在競爭力重塑與提升的系統工程中,這一傳統的管理方式將越來越受到挑戰。因此,政府要想改變自己的職能,盡快地適應新型的管理和服務要求。資源型城市政府管理與服務的最終目標與城市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即通過管理、服務,實現城市功能完善、運轉高效、環境優美、結構合理、社會文明的現代化目標,從而實現資源型城市競爭力的重塑與提升。

  為此,政府有必要進行管理與服務再造,進一步理順政府管理與服務體制,著重解決好權責一致的問題,解決重規劃和建設、輕管理和服務的問題,以及部門之間的配合問題。進一步完善政府管理與服務運行機制,同時還要防止進入無規劃式、竭澤而漁式、被動滯后式和封閉捆綁式的四大誤區。政府管理與服務再造要堅持以下原則:①充分協調結合的原則;②以人為本的原則,即要以人為中心實施管理;③依法治市的原則;④可持續發展原則;⑤服從服務于經濟發展的原則;⑥市場化原則。

  4. 三大支柱與三因素的互動關系

  在圖2中,內圈的“經濟發展”、“社會轉型”和“環境改造”是資源型城市競爭力重塑與提升的三大支柱,共同構成顯性系統;外圈的“資源供給”、“需求拉動”、“人才素質”、“經濟結構”、“制度創新”、“保障能力”、“生態改善”和“人文發展”分別是三大支柱的解釋系統。而“開放”、“文化”和“政府”則表示資源型城市競爭力系統的潤滑劑。圖中某一個圓以一定速度、一定方向的旋轉能帶動所有圓圈以相應速度和相應方向旋轉起來。只要有一個圓圈不動、速度不相應或以相反方向旋轉,則整個系統都無法動起來。這表示以上因素在整個系統中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或相互制約的,各因素都必須與其他因素協調互動。

  四、資源型城市競爭力重塑與提升的基本理念

  有學者從經濟最優化發展的視角認為,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的優化有兩個途徑,一是用高新技術提升傳統型產業,即培育高附加值的產業鏈環節,二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然而筆者認為這一措施忽視了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客觀基礎。就目前情況而言,資源型城市完全不具備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基礎,其產業的更替要以目前狀態為基礎,按經濟發展規律進行合理的轉型。

  綜上所述,資源型城市競爭力重塑與提升是一個系統工程,要以經濟發展、社會轉型和環境改造為三大支柱,在無形的力(開放和文化)和有形的手(政府)的共同促進下,逐步地、穩定地、可持續性地發展,切不可貿然采取跳躍式或盲目的、不科學的方式。


評論】【談股論金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日本謀任常任理事國
陳逸飛病逝
英國王儲查爾斯婚禮
個人房貸提前還貸
湖南衛視05超級女聲
漫畫版《紅樓夢》
網球大師杯官方站
京城1800個樓盤搜索
中國多性伙伴個案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