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現實之痛還是長遠之憂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12日 07:42 第一財經日報 | ||||||||
李北陵 4月上旬以來,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居高不下。行業內外在對油價高位無奈之時,更多關注的是:在我國誰能替代石油?有人提出,可資考慮的替代品主要有三種:乙醇汽油、煤變油、甲醇汽油。
然而,專家分析,乙醇汽油雖污染少,但因使用少,經濟效益不高,加之消費觀念、市場監管等方面存在差距,至今還不為消費者認可;煤變油的綜合效益可觀,但耗資巨大,一個項目動輒投資上百億元,因而現在難以普及。甲醇汽油的優點是廉價清潔,以15%的比例將甲醇摻入汽油中燃燒,不用改造發動機,加注燃料也不受地域限制,調配成的甲醇汽油每噸價格比汽油低200至800元人民幣。但專家認為,甲醇汽油能否被廣泛接受尚未可知。 由此看來,新能源的普及,決定于消費觀念、經濟效益,而在其中,經濟效益是關鍵的因素。所以,我們盡可以這樣說,油價還沒有高到我們消費不起的時候。 但這并不等于中國就不存在能源問題,更不等于中國的未來不存在能源危機。對于中國,能源既是現實之痛,也是長遠之憂。 從眼下看,前年突然發生的能源“多米諾骨牌”效應至今讓人記憶猶新: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生大面積電荒;在缺電的同時,發電用煤接著告急,許多電廠、電煤庫存先后降至安全警戒線以下。從媒體披露信息看,今年,我國能源供應也仍然呈現緊張趨勢。 從長遠看,地球的承載能力在全球受到挑戰。國外能源專家認為,就世界能源安全而言,“現在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我們經歷過的最危險時期。”中國不能幸免地置身于其中。一方面我國人均能源可采儲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60%、10%和5%,能源供應緊張日趨嚴重,供不應求矛盾越來越凸現。另一方面,我國能耗消費總量已達世界第二,約占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11%,中國經濟成長的GDP中,很大一部分是靠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透支”獲取的。我國能源面臨著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 能源,是現實之痛,也是長遠之憂。這就是為什么中國的核電發展方針,由“適度發展”到“推進發展”,最后確定為“積極發展”的原因,就是政府從國家安全的角度重新制定新的能源戰略的原因。但是,僅有國家和各級政府的努力是遠不夠的。所有的企業,面對能源的日趨緊張、廢氣廢水排放空間日益縮小帶來的投資轉向、常規能源取代而帶來的成本增大的壓力,從現在起就當注意研究能源發展趨勢,在項目投資、技術開發、生產成本核算中,優先考慮能源——選擇耗量低、效率高的品種,及早預防高排放、低產出產品可能引發的企業生存危機。 而對于普通百姓,我以為當下尤其需要的是樹立兩個觀點:第一,揮霍是比不節約嚴重得多的浪費,是一種以奢侈為前提的浪費;第二,盡可能地減少能源消耗,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地球人,為了我們子子孫孫,為了我們自己能夠生存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