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國鋒
今年是“十五”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一五”發展規劃的制定年。在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決策者們對電子政務的下一步走向有些舉棋不定。眼前已經堆了一堆原計劃“十五”期間開工但因種種原因尚未能立項的項目建議書等待批復,眼下又要決定未來5年的行動計劃,真是“前路不清,后有追兵”。
我們分析認為,我國的電子政務仍然在“摸著石頭過河”,仍然處于“混沌”狀態,現今該開始沉淀了。有些問題已經成為電子政務發展的“絆腳石”,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并對解決問題的思路達成共識。
一、電子政務戰略目標不明朗,重大項目的需求邊界不清晰,建設內容追求“大而全”,且效益目標不明確。從圍繞“12金”的各重大項目建議書總體情況來看,存在兩種普遍現象,阻礙項目立項。一是項目建議書提出的應用需求普遍上“大而全”,需求邊界不清晰,重點不突出。二是項目建議書提出的建設目標不明確,多數在描述社會效益,無法量化評估。第一種現象導致的結果是:投資過大,使得有限的財力“沒有用在刀刃上”;第二種現象導致的結果是:模糊目標給“豆腐渣”工程帶來可乘之機,無法有效對項目進行驗收,投資“黑洞”風險大。
二、部門自成體系現象嚴重,跨部門應用系統設計成了部門內系統,完整的電子政務體系被隔離成一個個獨立的“煙囪”。這個問題是“十五”期間電子政務設計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也是很多“金字”工程未能通過立項審批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數跨部門的重點業務系統被牽頭部門設計成了部門內系統,資源共建、共享模式沒有達成共識,自建、自用和自成體系的電子政務建設模式明顯,一個完整的電子政務體系人為地割裂成了一個個“煙囪”,潛在的“信息孤島”風險突出,政府協同能力受到極大牽制。
三、缺乏有效的績效評估體系和評估制度,重建設輕應用、重電子輕政務,仍然突出,電子政務投資存在很大風險。據我們統計,我國政府2004年電子政務投資額為412億元,占全國所有行業IT投資的10%左右。我們預測,2005年我國政府IT投資將實現482億元,2009年將達860億元,復合增長率為15.9%。對于如此大額投資,沒有科學的績效評估,叫人如何放心得下。
我國電子政務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關口”時期,除了正視和解決以上問題以外,我們認為還必須提醒:第一,由于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很多,但是政府財力有限,電子政務必須緊緊圍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核心問題、熱點問題開展,我國遠沒有進入全盤信息化的時期,一定不能照搬西方模式。第二,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之中,政府職能、業務流程和產業結構中的變數太多,電子政務建設必須考慮我國社會轉型特點,電子政務設計和建設要結合這些不確定因素,絕不能從理論概念、理想模型出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