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柴春芽
今年3月的重慶沙坪壩區回龍壩鎮,這個面積不過3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只有3萬的地方,在春回大地的溫暖和嫩綠中,充滿生機。500余家紡織工廠、18000余臺織布機和49臺漿紗機,一齊開動,巨大的轟鳴覆蓋了密集的村莊。當人們踏上小鎮通往外界的那條鄉間公路,會感到大地在顫抖。
在這震耳的轟鳴聲中,張茂和幾個工友一起,手法熟練地編織著手套,每月收入大約300元。其實,在回龍壩,像張茂這樣的工人,不在少數。
據有關部門的數字顯示:回龍壩紡織企業從業人員18000余人,年產坯布近10億米,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及東南亞和日、美等國,年產值達18億元,占全國中低檔坯布市場20%以上的份額。如此興盛的產業規模,吸引了當地乃至外地的農民工投入到紡織工人的行列中來。黃大梅原來在一家國有織布廠,由于民營織布廠收入較高,便辭職到了一家私營布廠。在這家廠子里,她是惟一畢業于紡織中專學校的專業人才。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人是在國有工廠倒閉后,才到回龍壩謀職的。女工王琳是這些人中的一個。她原來在重慶一家儀器廠工作,廠子倒閉后,王琳來到這里。在一群不甚講究打扮的女工中間,她衣著時髦,打扮靚麗,甚至連工作裝都不穿,就進廠工作。看得出,她是個愛美的女人。
回龍壩鎮大量紡織廠的興起,吸收了當地以及周邊地區幾乎所有的農村勞力。即使如此,工人短缺的狀況仍然成為阻滯回龍壩紡織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一位名叫羅世昭的布廠老板說:廠多工人少,尤其是熟練的工人更少,老板在雇工時不得不以高工資來吸引工人。
10年前,羅世昭一家在山溝里開起了家庭作坊式的織布企業。10年期間,他的家庭作坊擴張成一家擁有200多臺織布機的小型企業。可現在,他不得不停止擴張的步伐,在近兩年的時間里,工廠規模幾乎沒有再擴大。阻礙企業發展的原因是,工人的素質不夠高,紡織設備陳舊落后,所以制造出的布匹質量偏低,無法達到出口外銷的標準。羅世昭說,由于稅收太高,織工難找,已經有老板把廠子搬到了江浙一帶。
根據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達成的一項協議,各成員國將于2005年即今年,廢除主導全球紡織品貿易長達30年之久的配額制度,我國將面臨紡織品配額制度取消后的重大機遇。作為一個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以中低檔紡織品為主的“紡織專業鎮”,回龍壩面臨著一個巨大的機遇。但是,當地人也意識到,產品單一、設備陳舊落后等痼疾正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