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推醫藥代表認證制度 跨國藥企謀求終端利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30日 09:08 中國經濟時報 | |||||||||
本報記者 劉春 醫藥代表在中國多有詬病,回扣、藥價虛高與其不無關系。而眼下,對中國市場越發重視的跨國制藥巨頭們正試圖改變人們對醫藥代表的糟糕印象。 這個月上旬,在剛剛重新組建的“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制和開發行業委員會
一波三折 目前RDPAC包括美國禮來亞洲公司、葛蘭素史克、羅氏等37家在華投資的醫藥企業。RDPAC總監舒德表示,RDPAC從去年初開始就修訂其《藥品推廣行為準則》,以期通過培訓規范醫藥代表行為。而醫藥代表認證制度在會員單位中的啟動時間,將會在今年今年五六月份左右。這一制度類似現在保險業推行的保險代理員考試制度,屆時,未通過考核者將沒有資格從事醫藥代表工作。 舒德透露,目前,RDPAC正在擬訂相關培訓及考核內容和方式。可能會選擇幾家會員公司試行這一制度,總結經驗后再視情況推廣。不過,由于上述規范暫時由RDPAC內部實施,并沒有我國衛生部門和藥監部門參與,所以職業認證暫時不能成為全國普及性的行業規范。 事實上醫藥代表并非中國的首創其在發達國家中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醫藥代表在我國是隨著外資藥廠的進入而出現的,據業內人士介紹,計劃經濟年代,醫院采購藥品僅限于本地的醫藥公司,藥廠的銷售人員根本不用去醫院推銷他們的產品。但是隨著新的制藥企業和醫藥公司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重復投資及藥品產量增加,導致藥品市場競爭加劇,此時外資藥廠按國際通行的方式設置、招聘、培訓了我國最初的醫藥代表,這些醫藥代表成為醫院、醫生和制藥企業之間的橋梁。 但是隨著藥價虛高吃回扣等現象的日趨嚴重醫藥代表的角色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而在規范醫藥代表行業方面,跨國制藥巨頭們在中國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RDPAC有關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政府部門組織曾對內地醫藥公司的醫藥代表進行類似考核。2002年4月包括西安楊森、上海施貴寶、天津史克在內的17家合資制藥企業共同發表聲明,承諾規范醫藥代表的行為,同時對銷售中的回扣、紅包等問題進行嚴格管制。 時隔不久42家外資制藥企業又推出最新版《藥品推廣行為準則》,當時《準則》以我國的《藥品管理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刑法》等11個法律法規為基礎,要求藥品的宣傳資料應當準確、公正、客觀,不僅合法而且應該具有高度的醫德標準。宣傳資料應避免含混不清的內容,不得包含缺乏科學依據的保證。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以上各次努力最終都無果而終醫藥代表行業的種種弊端眼前仍沒得到明顯改觀不過業內人士稱此次RDPAC啟動醫藥代表認證制度極有可能仍以上述《準則》所依據的法律、法規來圈定大體框架。 跨國公司搶占先機 對于本次醫藥代表認證制度涉及到的培訓考試等細節RDPDA負責相關工作的劉會長面對記者的采訪諱莫如深但是RDPAC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訴記者醫藥代表規范行動之所以總是由跨國藥企發動而不是國內企業有其深層次原因。 這位人士稱首先,跨國制藥公司開發的創新產品經常同時在全球多個臨床研究中心進行臨床試驗,并在多個國家同步上市。醫生對新藥的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決定了對患者疾病治療的成功與否。向醫生介紹新藥品的功能、療效、適應癥、使用方法、注意事項等知識就成為原研發制藥公司的重要工作內容。而這些工作必須由具備一定專業知識的人員來執行,醫藥代表便擔負起了這一職責。 其次跨國公司擁有完善的國際化市場運作模式,雖然各個國家國情、體制、相關醫療政策等有很大差別,跨國制藥公司都能夠根據其全球戰略制訂多元化的經營、管理和發展模式,使全球業務能夠在統一的公司目標和規模下穩步發展。作為跨國制藥的醫藥代表,有機會學到最為先進的管理模式。 據輝瑞制藥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記者,輝瑞在中國長期以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來作醫藥代表培訓。一般分為幾期。剛開始是銷售技巧培訓和產品培訓。在這之后就會有一些諸如“客戶拜訪”之類的跟蹤培訓。一些經驗比較豐富的銷售代表在跟蹤過程中會給新加入的代表提出他們在拜訪醫生過程中的可取之處或不足。每期培訓都要通過嚴格的考核才能進入下一期培訓。 國內企業不以為然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國內企業雖然贊同規范醫藥代表行業的做法,但是對跨國公司發起類似行動的初衷,卻有不同的看法,東北某制藥廠的負責人告訴記者,表面上看,RDPAC是為了規范國內醫藥代表行業,實際上是為了跨國藥企爭取更多的利益。 從事實分析,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據了解,由于仿制藥的泛濫以及中國本土企業極強的終端“公關”能力,跨國制藥公司的藥品僅占中國藥品市場的三分之一。在過去的幾年中,雖然整個藥品花費在不斷上升,但原研藥的市場份額卻在持續下降。例如,在抗生素藥物中,進口和合資企業產品所占的份額,已經從1998年的53%降到了2003年的33%.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公司從銷售終端想辦法并不難理解。 由于不是由國家主管部門施行,對于醫藥代表認證制度的實施效果有人也表示質疑。一位曾經做過醫藥代表的女士在與記者聊天時稱,現在的醫院比過去管得嚴多了,但是醫藥代表數量并沒有減少,‘工作方式’與過去相比變化不大,只不過更謹慎一些而已。“藥品促銷照樣需要‘潤滑劑’,疏通各個環節需要費用,如促銷費、交際費、提單費等,在現階段一點也不能少,即使醫院不能明目張膽地拿回扣了,一些醫藥代表仍然有辦法采用其他方式來彌補。” 更有人認為跨國公司在規范醫藥代表方面也不是絕對“清白”,因為國外媒體曾經披露,大多數美國醫生都從大醫藥公司收受過各種各樣的好處,而這些公司卻一再聲稱藥費高昂的原因是研發成本太高。而在中國,許多醫生接受回扣幾乎是半公開的秘密。“中國所特有的‘醫藥不分業’,‘以藥養醫’的體制是導致藥價‘虛高’的根源。一些醫藥代表對醫生的回扣,是在這一體制下產生的種種弊端之一。若要消除醫藥‘虛高’及一些醫藥代表的不正之風,必須正本清源,進行體制上的改革。”北某制藥廠的負責人如此評價。
|